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1578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我所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儒家; 思想; 文学;艺术;论文My perce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

2、l culture i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erged into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idea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eology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refers to the living area in China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ancestors, the Chi

3、nese nation created for generations, has inherited development the br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has a long history, broad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fucian cult

4、ure, but also contains other cultural forms, such as the Taoist culture, Buddhism culture and so 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nation; Confucian thought; concepts;论文目录目录键入章标题( 第 1 级) .1键入章标题(第 2 级) .2键入章标题(第 3 级) .3键入章标题( 第 1 级) .4键入章标题(第 2 级) .5键入章标题(第 3 级) .6论文一、 绪论而我所要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5、中国的传统思想。( 一 ) 传 统 思 想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2、 道家思想(1) 老子学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他的主要观点有:道是万物的本源;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提出万物齐一的观点。(2) 庄子学说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论文之中,从

6、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3) 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3、 儒家思想(1) 春

7、秋:孔子学说孔子,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治国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论文管理国家;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天道观上,他提出敬鬼神而远之。(2) 战国:孟子学说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提出性善说。荀子学说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性之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约束;而且提出性恶论。(3)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为

8、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汉武帝政治抱负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除此之外还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 宋明理学论文朱 熹 主 张 : 天 理 是 道 德 规 范 的 “三 纲 五 常 ”, 强 调 “存 天 理 ,灭 人 欲 ”; 通 过 学 习 、 实 践 提 高 自 身 的 修 养( “格 物 致 知 ”) 的 目 的 是 明 道 德 之 善 , 而 不 是 求科 学 之 真 ; 编 著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成 为 后 世 科 举 考试 的 教 科 书 。 朱 熹 在 历

9、 史 上 被 誉 为 一 代 儒 学 宗 师 ,地 位 仅 次 于 孔 子 和 孟 子 。程 颢 、 程 颐 : 确 定 了 理 学 的 最 高 范 畴 “天 理 ”, ( 这 里 的“天 理 ”即 是 封 建 的 等 级 秩 序 和 道 德 规 范 , 或 以“三 纲 五 常 ”为 核 心 的 封 建 伦 理 道 德 ) 并 主 张 先 理后 物 。 把 天 理 和 伦 理 道 德 直 接 联 系 起 来 , 认 为 “人伦 者 , 天 理 也 ”; 提 出 “格 物 致 知 ”的 认 识 论 , 物皆 有 理 , 把 知 识 、 道 理 、 天 理 联 系 起 来陆 九 渊 : 是 心 学

10、 的 开 创 者 , 其 核 心 命 题 是 “心 即 理 也 ”, 意思 是 本 心 即 天 理 世 界 的 本 源 是 心 。 名 言 : “宇宙 便 是 吾 心 , 吾 心 便 是 宇 宙 ” 王 守 仁 : 是 心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 宣 扬 “心 外 无 物 , 心 外 无 事 ,心 外 无 理 ”。 在 认 识 论 上 , 他 提 出 “致 良 知 ”学说 : 认 为 良 知 就 是 本 心 , 就 是 理 , 天 理 就 在 自 己 心中 , 只 要 克 服 私 欲 、 回 复 良 知 就 能 成 为 圣 贤 。 ( 通过 内 心 的 自 我 反 省 达 到 “致 良 知

11、 ”)论文(5)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李贽:反对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发展和男女平等;否定天理的存在,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王夫之:认为理在气中,通过考察客观的事务得到正确的认识。黄宗羲: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提倡平等的君臣关系;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应求务实。4、 法家思想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

12、论;5、 墨家思想论文墨 家 是 一 个 有 领 袖 、 有 学 说 、 有 组 织 的 学 派 , 他 们 有 强 烈 的社 会 实 践 精 神 。 墨 者 们 吃 苦 耐 劳 、 严 于 律 己 , 把 维 护 公 理 与道 义 看 作 是 义 不 容 辞 的 责 任 。 墨 者 大 多 是 有 知 识 的 劳 动 者 。墨 子 : 墨 子 是 战 国 时 期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 军 事 家 , 是墨 家 的 创 始 人 。 他 主 张 兼 爱 、 非 攻 、 尚 贤 、尚 力 、 节 用 、 节 葬 。 (二)传统风俗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之称,“ 礼”在传统

13、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 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1、 行 走 之 礼 :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2、见面之礼:例 如 , 拱 手 礼 、 作 揖 之 礼 、 跪 拜 礼 等 等 。3、 入 座 之 礼 :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

14、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论文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 、“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5、 拜 贺 庆 吊 之 礼 : 例 如 ;拜 贺 礼 、 满 月 礼 、 成 年 礼 、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 、寿诞礼、丧礼等等。(三)传 统 节 日中 国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传 统 节 日 , 很 多 事 情 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