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3998083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科学” “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发展 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

2、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革命的关系。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科技革命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回答现代科技革命所提出的新问题。现代科技革命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现代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地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原论的正确性,深刻地揭示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必须以坚持物质的本原性和决定性为前提;充分地验证了唯物辩证法

3、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等辩证法理论的正确性;也充分地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等理论的深刻性。总之,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深刻地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的科学性。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又向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概括自然科学成果,创新哲学理论的时代任务,我们只有不断地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科技革命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地概括,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劳

4、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

5、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 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人 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为我国 90 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

7、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一种精神生产力,而当其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 即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把后一个方面视为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根中途径。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说:劳

8、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2)科

9、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内涵 1988 年 9 月 12 日,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 21 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江泽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的这一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

10、个经济的发展;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在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民群众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第四,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奉献,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共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样才能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 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

12、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 20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眼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第二产业占优势

13、的国家为工业国,第三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后工业国。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 70 年代末就超过 50。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更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产业的高科技化程度、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密集程度、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是衡量生产力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 10 年增长 10 倍。在 19 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 年到 30 年之间,到 20 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集成电路只用了 2 年,激光器仅用了 1 年。发达

14、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20 世纪初只有 5-20,20 世纪中叶上升到 50,当代一般为 60-80,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虽然现代科技革命最早发端于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给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应用”同样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我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科技史观相统一”的前提出发对现代科技革命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未来振兴,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客观的论述和评价,为人们正确认识发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树立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参考文献: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5)王守泉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博士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21 孔伟;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03期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 ;2003年本报记者 肖雨枫;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问题的最新回应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