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8596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裘锡圭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 年 6 期 5 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

2、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问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

3、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 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

4、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

5、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不同的字,读起来显然有别,古人怎么会把它们当作

6、通用字来用呢?从古到今,语音在不断变化。现在同音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差别很大。现在的读音差别很大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很相近甚至完全相同。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有些古文字资料是韵文,释读这种资料,没有古音学知识也是不行的。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要确定分别见于古文字资料和古书的两个声旁不同的形声字究竟是不是一字的异体,也需要古音学知识。此外,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还会碰到其他需要用古音学知识的情况。我们即使自己不进行研究工作,为了判断别人在古文字研究中作出的跟古音有关的结论是否正确,也必须学古音学。一说到

7、古音学,青年同志往往谈虎色变。的确,要想精通古音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研究古文字,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学知识。我的古音学知识就很肤浅。初学者如果能认真读一下王力的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和汉语史稿上册,掌握音韵学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和上古音声母、韵部的概况及其后来演变的粗略情况,然后在碰到跟古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勤查工具书,就不至于出大纰漏了。查字的上古音的工具书,比较容易使用的有近年出版的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编按:1986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也很容易使用。)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和周法高的上古音韵表,是上古音方面的重要工具

8、书,可惜都不大容易找。如果实在找不到上面举的那些书,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声母的时候,可以先在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或新版辞源里查出这个字的中古声母,然后再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折合成上古声母(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根据语音演变规律,指出某两个字的声母在上古是否相同或相近,就可以解决问题);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韵部的时候,可以查清人朱骏声编的按古韵部收字的字典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这部书近来出版了影印本,容易找到)。不过定声的韵部名称都是取自六十四卦卦名的,跟通用的古韵部名称不一样。要想知道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看王力古韵分部异同考一文中的“诸家分部异同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 1 册 7779 页

9、)。定声中少数字的归部有错误,例如支部的“系”“奚”等字误入脂部,幽部的“灶”字误入侯部等等(定声称支、脂、幽、侯为解、履、孚、需),使用时应该注意。定声以小篆为标准字形。它不但按古韵部收字,而且每部中还按声旁排列形声字,以某一个字为声旁的字都排在这个字后面。此外,定声解释字义有假借一项,其下列举所释之字的各种假借用法。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很适合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使用的一种字典。但是定声对形声字结构的分析并非全都正确;由于时常把音义相近的字的关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混为一谈,它所举的假借用法也往往有问题。这些在使用此书时都应该注意。在跟古文字有关的文章里,把古文字资料里的一个字说成上古音跟它并不

10、相近的某个字的通用字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例如有人把见于战国陶文的地名“格氏”的“格”读为“葛”。其实在上古音里,“格”属铎部(鱼部入声),“葛”属月部(祭部入声),一般说并不存在通用的条件。有人把一种楚国金版上的文字误释为“鼒”,读为陈蔡之“蔡”。“ 鼒”是之部字,“蔡”是祭部字,也是不能通用的。我们有了古音学知识,就不会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有志学古文字的青年,在传统文字学方面一般都是有基础的。在这方面我们只想强调一下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的重要性。古文字学发达以来,学者们指出了说文篆形和解释上的不少错误。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说文的

11、价值,也没有降低说文对古文字学的重要性。说文是资料丰富、体系严密的一部小篆字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即隶书、楷书)之间的一道桥梁。如果没有说文,不少字在古文字里和隶、楷里的字形就很难联系起来了,要把这些字的古文字辨认出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有些在古文字里有明显区别的字或偏旁,在隶、楷里已经变得混而不分或很容易混淆了。要想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也离不开说文。研究古文字的人如果对说文不太熟悉,就很容易闹笑话。例如有一位在古史学方面颇有贡献的已故学者,曾把甲骨文里一个从“止”从“”的字释为“達”(“达”的繁体)。但是根据说文,“達”所从的声旁本是从“羊”“大”声的一个字,跟“”毫无关系(“”字据字书音 ni

12、,“執”字本从此)。还有一位学者把古文字里“年”字的异体?说成从“壬”声,把它跟古音与“壬”同声同韵的“稔”字联系了起来。但是根据说文,“壬”本作?(古文字本作?);上引“年”字异体,下部从“人”从“土”,跟“廷”的声旁“” 字同形,跟“壬”字却毫无关系。到楷书里,这两个字才被有些人写得混而不分(按照字典仍有区别,“壬”字中横长,“” 字下横长)。说文还收了一些早于小篆的古文和籀文的资料,并保存了一些对字形的较古解释。这些对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周代铜鼎铭文自称器名所用的那个字,往往写作从“卜从“鼎”。说文“贞”字下说:“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这

13、大概是由京房传下来的旧说。上古“鼎”、“贞”二字读音极近)。”“鼎”字下又说:“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此从小徐本,大徐本脱去上句)。”如果注意到说文“贞”字下所引“一曰”的说法以及“鼎”字下关于古文字用“贞”字、“鼎”字的情况的说明,就可以断定铜鼎铭文中那个从“卜”从“鼎”的字,就是不省声的“贞”字(这已为西周甲骨文所证实)。铜鼎铭文把“鼎”写作“贞”,跟说文所说的“古文以贞为鼎”同例。“贞”在这里是“鼎”的假借字。可是过去却有学者把金文中借为“鼎”的“贞”字释为“鼒”,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袭用这种误释。这就是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的缘故。殷墟甲骨文里贞卜的“贞”都作“鼎”。这跟“籀文以鼎为贞

14、”同例。一般把甲骨文中借为“贞”的“鼎”字直接释作“贞”,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很妥当的。从上面所说的情况来看,要想学好古文字,不在说文上下一些功夫是不行的。但是说文是很难读的一部书,精读一遍要花很多时间。在古汉语等方面基础比较差的青年人,读起来尤其困难。由于对内容不能真正理解,读了往往记不住,效果不大。按照我的经验,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可以先很粗地翻阅一下说文,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能精读一部分当然更好,但不必急于通读全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勤查说文的习惯。不但在学习、研究古文字的时候一碰到有关问题就要去查,就是在阅读书报的时候碰上了一个记不起它的小篆写法的字,也应该去查一查。查

15、说文并不是很轻松的事。即使有索引可以使用,也还是会有查了半天还查不到字的情况。我们决不能因为怕麻烦就少查说文。勤查说文能减少以至消灭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而犯错误闹笑话的可能。而且通过不断翻查,对说文无疑是会逐渐熟悉起来的。读不懂说文的时候,可以参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般简称段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查阅说文解字诂林所收的其他各家的解释。段注水平很高,但是武断之处也很多,而且还时常擅改说文原文。所以引用说文不能根据段注本。前面说过,说文的篆形和解释有不少错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说文,一方面又不能轻信说文,应该注意学者们根据古文字纠正说文错误的各种意见。不但是先秦古文字,就是秦汉金石简帛上的小

16、篆和隶书,也可以用来纠正说文的错误。所以学古文字的人对秦汉时代的文字资料也应该有所了解。在古汉语等方面的知识之外,上古史和考古学(包括古器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也都是很重要的。例如:学殷墟甲骨文,应该有一些商代史和殷墟考古的知识。在殷墟考古方面,初学者可以看胡厚宣殷墟发掘。学金文,应该有一些商周史和青铜器研究方面的知识。在青铜器方面,初学者可以看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知识,都是学古文字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至少应该先在这些方面取得一些常识。在学古文字的整个过程里,应该不断积累这些方面的知识。下面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学范围之内的知识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