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96413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现出来?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在学习中,过程最为重要,因为过程既是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获得了自主学习的经验,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如果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思维、学习的方式,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学生素养的将是不全面的。我们习惯认为,“过程”只是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预设的“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过程”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就成了多余的东西。这是理解上的错误。

3、其实过程学习,就是方法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法。一定的“方法”总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过程”是“方法”的动态展开,“方法”蕴涵在“过程”之中,“过程”与“方法”具有统一性。例如,学习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而这种运用实际是一个过程。所以,“过程”必然蕴含着“方法”。再如,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中,“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这种“学会”也是一种过程。由此可见“过程”目标化的合理性。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

4、标的整合,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叠加,要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落实三维目标,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 三维目标要细化、系列化、学科化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从理论层面的、较为抽象宽泛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系列化、学科化。“细化”是指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程总目标,它描述在某一教学阶段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目标,并为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我国往往体现在“课程纲要”和“培养方案”中;第二层次是相对具体的目标,根据某一具体学习领域或学科和学生发展阶

5、段与状况,描述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简称学科目标或课程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体现在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中;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对某一门学科或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是对上一级目标进行具体的分解和层层落实,一般称之为“课堂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系列化”是指理清三维目标在学科中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是对三维目标的各个目标在学科中纵向展开的深度和横向拓展的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联作出描述,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科教学对三维目标追求的次第提升或螺旋上升。“学科化”是指描述三维目标在学科中因学科的特点而体现出自己的

6、个性和方法,对三维目标的学科特性和相关特性作出区别与界定,为理论通向实践搭建桥梁。在此基础上,引导并通过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境化、操作化。(二)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第一,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学生产生解决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内容问题性,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式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

7、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与探索的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与能力。第二,教育情境的恰当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教师应超越知识教育单一的工具取向,赋予认知以真情,对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因素、浅隐因素和感悟因素,通过情感心理功能的激发,使情感的信号传递功能、感染陶冶功能、迁移投射功能、认知评价功能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一般可采用的策略有:展示情感、发掘情感、诱导情感、赋予情感、调节情感5。第三,活动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

8、曾说:“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时动手操作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6课程内容的活动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实践活动、符号活动和综合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方法性、指导性教学方式是课程目标的操作程序,它直接关系到三维目标落实的程度。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价值。教师应首先分析不同教学方式的适用范围、优势及操作要领,“基于学情,以学定教”,确保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其次,“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蕴藏在知识内容中的关于科学方

9、法的教育因素,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讲求教学方式的“指导性”。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使学生有“欲”而“渔”的效果。(四)教学评价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多元性评价要求教学评价从目标三维进行。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

10、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其次,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成败。激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成功的信念,享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再次,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参照他们性格、兴趣、爱好等基础之上,尊重并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情绪体验,让每位学生扭评价中得到积极的反馈,不断发现自己,逐步增强内动力和自我成就感。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

11、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动力、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三维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既要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如果老师们以传统备课的眼光审视三维目标,很容易将“过程与方法”理解为老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就会觉得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伦不类。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不同,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教学设计原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