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6157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语言学、符号学与文学 姓名:陈蕊 学号:MG0809061浅析棕榈树的象征意韵摘要:本文从棕榈树一诗的意象出发,通过对这一形象中所包含的象征意韵和哲理内涵加以分析,表现诗人从沉思到求索、由积累到顿悟的思想历程,揭示出作者对“纯诗”境界的执著追求。关键词: 意象 象征意韵 哲理内涵棕榈树(Palme)是幻魅集( Charmes, 1922)的最后一首诗。 幻魅集是法国诗人瓦雷里从“早期轻盈的象征主义的小曲走向深邃的哲学沉思” 1的代表作。作者善于在其中创造丰富、奇妙的意象,展示了饱满凝重的诗情与哲思:海滨墓园以深沉、舒缓的旋律描绘思绪的跌宕起伏, 圆柱颂用飘逸、空灵的诗韵砌成云霄中的高

2、耸圆柱, 蛇灵诗草则以神奇的语言去捕捉灵蛇悠游的朦胧仙境在棕榈树一诗中,诗人别具一格地选取棕榈树作为中心意象,将哲理寓于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一、他那凌人的倜傥,使艳阳皎月都黯然失光,天使在我的桌上放下柔软的面包,滑凝的奶浆,并眨眨眼向我做出“请用”的暗示,我意会他是在说:“安静,安静,请 安静!”要知道,一棵结着硕果的棕榈该有多重! 2作者塑造了一颗傲岸挺拔、独立于沙漠之中的棕榈树的形象,并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它的光彩神韵。诗中描绘的棕榈树宛如一位天使,沙漠中的艳阳和皎月都无法掩盖其风姿,反而在它的映衬下黯然失色。这位天使对诗人盛宴款待,在他的眨眼暗示下,诗人心领神会, “要

3、知道,一棵结着硕果的棕榈/该有多重!”此处的 “重”(le poid)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棕榈树的果实本身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一是指果实中凝结着艰辛的付出和等待,这是长1 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 ,葛雷,梁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77 页。2 译诗选自瓦雷里诗歌全集 ,葛雷,梁栋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下同。期的积累孕育所带来的丰厚报偿。作者有意识地重复“安静”(calme)一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并且使句子富于节奏感。瓦雷里认为,真正成熟的诗歌创作需要艰苦而漫长的精神准备,他指出:“艺术生于艰难跋涉之中,死于一蹴而就之时。 ”纯熟精湛的诗艺离不开诗人的琢磨与锤炼

4、,只有经过冥想沉思、潜心静观,才能写出具有深厚底蕴的作品,避免浮躁和空洞。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送岑寥 )静思是一种耐心的精神操练,是启发诗人灵感与妙悟的源泉。由于它一心向往求得大笔财产,它的脸总是那么和悦,沉重的果实就是它的萦念。诗人将“沉重的果实”比作“大笔财产” ,而那些弥足珍贵的果实就是棕榈树的“萦念”。就像棕榈树渴望结出果实一样,艺术家穷其一生去追求艺术的硕果,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创作。然而,面对着外界的诱惑,棕榈树产生了动摇,犹豫不决。作者巧妙地将摇摆不定的棕榈树比作“一条计时的钟弦”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回振颤摆动, “在大地的诱惑和上天的魅力间/坦

5、诚地表示着进退两难。 ”“上天的魅力”和“大地的诱惑”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面代表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吸引着它高傲地昂首向天;一面是“沉重的果实”的萦念,使它虚心地俯瞰大地。大地和天空象征了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想象的双重诱惑,并借此反映出诗人辗转不安的心灵。二、这位俊俏的主宰,在光与影间游移,俨然一位巫女,时而昏倦,时而理智。接下来,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在光与影间游移”的棕榈树比作一位善变的巫女,理性之光的照耀使她变得清醒,而笼罩天空的阴霾又使她变得昏倦。光与影之间的循环往复,象征昼与夜、醒与梦、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更迭变幻。诗人赞美了棕榈树坚韧不拔的品格,它执着地“守着这同一个地方” ,哪怕在广

6、袤无垠的沙漠中,只有太阳的朝升暮落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之相伴。它仰观苍穹,阅尽沧桑, “听着那一声声招呼和告别从不厌倦” 。它显得“那么高贵、那么温柔” ,令诗人肃然起敬,不禁膜拜之、赞叹之,认为是“上帝的绝妙之手/精心将它造就! ”微风的手指将它轻点,便发出纯金般的呢喃,那柔声的一缕细丝将大漠之魂高悬。诗中运用通感,把微风吹拂树叶的轻响比作“纯金般的呢喃” ,又将柔声喻为一缕“细丝” ,赋予声音以形象,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通感正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之一,它突破了各种感官之间的界限,使得“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 1从而造成一种和谐、新奇

7、的效果,让人能够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当棕榈树为自己在沙风中搏击、经历漫长岁月却没有结果而忧伤,他的呼喊便成了“内心伤痛吟出的歌” ,它以伟岸的身躯在沙漠里撑起一道奇观。诗人笔下的棕榈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诗人真实心境的写照和理想的化身,如波德莱尔的信天翁(LAlbatros)象征愤世嫉俗的“可诅咒的诗人” ,马拉美的 天鹅(La Cygne)抒发凄冷困顿中“白色的苦痛” ,兰波的醉舟(Le Bateau ivre)则代表了摆脱一切羁绊的绝对自由。意象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十九世纪末象征派的诗歌之所以富于艺术魅力,就在于擅长通过比喻和象征使意象的蕴涵丰富,耐人寻味。读这样的诗,

8、就如饮醇酒和嚼橄榄,独特的意象里蕴藏着无穷的韵味,诗人的寓意尽在不言中。中国文学也有着托物言志的传统,诗歌常常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来委婉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云:“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奇,皆是。 ”(艺概词曲概 )象征派的诗歌充满了丰富多彩、飘忽不定的意象,看似难以捉摸,却能够启发读者进行联想和反思,可谓“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三、棕榈树为历经岁月却没有结果而忧伤,但作者接着写道:然而它却不知在沙天之间每一个还在闪亮的日子都在为它制造着甘甜。棕榈树度过的每一个日子并不是虚掷光阴,而是通过不断磨练进行点

9、滴地积累,这使得它们犹如时光长河里的浪花,闪烁着熠熠光辉。诗人坚信,棕榈树艰难地孕育定能结出甜美的硕果,就像“那满溢爱情芳香的蜜糖”愈沉愈香,时代隔得越久远,就越浓郁醇厚。做诗也是如此,艰辛的创作会带来永恒的报偿,诗人实现了对自我的精神超越,并在自己的著作中获得不朽的风范。假如有时你悲观绝望,尽管你的泪水只能在颓唐的阴郁中流淌,也莫要抱怨那可尊的神力不免过于吝啬,作者认为,棕榈树既不应该为不能结果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也不能将之归罪于造物主的吝啬,因此放弃希望,而应满怀信心地等待成熟的硕果降临。如果说诗人苦恼着缪斯女神所带来的才思已经枯竭,那么,在智慧女神那里则为他们准备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

10、感源泉。法国文学批评家蒂波代曾说,有两种诗人, “有的是因为他是诗人,所以他才1 钱钟书集七缀集 ,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 58 页。会写诗;而有的是因为他会写诗,他才是诗人。 ”前者的写诗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后者则是经过长期的充实和积累形成的。比起天才的诗人,瓦雷里更倾向于“会写诗”的诗人。他主张诗人要进行刻苦勤奋的锻炼,到精神世界去做一番艰难的跋涉,然后才能赢得智慧女神的青睐。作者在此颇有几分夫子自道。纵观瓦雷里的思想与创作历程,1917 年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从他发生精神危机的 1892 年到 1917 年,其间过了二十五年。直到瓦雷里发表年轻的命运女神 ,才打破了这段漫长

11、的沉寂。作者原计划写一首“一页纸可容”的小诗向诗坛告别,然而,这小诗的想法却如一星之火,令他的诗思重又迸发出来,就像奈瓦尔笔下被米多灵敏的脚轻轻触动的火山。作者埋首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首著名的长诗。这与他持之以恒地理论积累和哲学沉思是分不开的。他仿佛诗中那棵充满生命力的棕榈树,将精神的根须深植于广袤的土壤,从一切可能的地方吸收营养来哺育他的诗歌,才能在成熟的季节里获得丰硕的成果。四、耐心吧,耐心吧!在云霄中保持着耐心吧!每一颗沉默的原子就是一颗熟果的运气!作者有意识地重复了“耐心”(patience)一词,与第一个诗节里强调的“安静”首尾呼应。他再次指出,沉默的耐心和必要的等待酝酿着成熟的契机。

12、意大利诗人里尔克(R. M. Rilke)也持着相同看法,他在散文布列格的随笔中说到:“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 ”1诗人要像园丁一样,在诗歌的园圃里辛勤耕耘,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浇灌,才能将培育出参天大树。作者将灵感的闪现比喻成“意外的幸福” ,它轻盈如一只偶然掠过的白鸽,亲切如一缕迎面吹拂的和风,柔和如“一阵最为温存的振颤” ,甜美如“一位托腮女子的笑容” 。就像甘霖细雨一般润物无声,令久思不得的诗人欣喜若狂,不禁要跪倒双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以形象的诗句概括治学的三重境界,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

13、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描写了艺术家经过艰苦的探求,于某一时刻忽然灵犀一点、豁然开朗的境界。没有漫长的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妙悟。所以,正如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展现的那样,诗人“通过开阔沉静的思考,使自己的思想在自我心灵的超越上,在物我的和谐统一间,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2这恰恰是他多年探索和追求而不得的精神世界,却在一种漠然的远眺与反思中参透真谛。现在,让众生摧崩吧,棕榈树!你却奋发向上!1 转引自:梁宗岱文集评论卷 ,梁宗岱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2 页。2 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 ,葛雷,梁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81 页。在雷雨中他们四散奔

14、逃,抓住你的果当救命的稻草!你的时光没有虚度,在风雨中你是这样从容自如,经过了几番全神贯注的辛苦;正如那沉思的思想家消耗了灵魂却使思想变得辉煌丰富!最后的诗节里,众生与棕榈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褒贬之情。当狂风骤雨终于来临,众生“四散奔逃” ,而棕榈树却奋发向上;他们惊慌失措,抓住棕榈树的果实当作“救命的稻草” ,而棕榈树却因风雨的磨砺更加从容自如。作者在结尾处画龙点睛,指出棕榈树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终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欣慰与希望。总而言之, 棕榈树一诗展现了诗人自己独特的精神宇宙,他以“纯诗”的最高境界为追求,不断向着灵魂和思想的最深处进行挖掘,经历了难以诉说的痛苦、忧郁

15、甚至绝望。尽管如此, “几番全神贯注的辛苦”决不会徒劳无功,诗人虽然“消耗了灵魂/却使思想变得辉煌丰富!”瓦雷里在阔别诗坛的二十多年里,从没有停下思想跋涉的脚步,这令他的哲思日益深邃,诗艺也愈发精湛,他自身正如海滨墓园开头所写的那样:“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该是对你沉思后多美的报偿!”参考文献:1. Sous la Plume de lange : De Balzac Valry, ROBILLARD, Monic, Paris : Librairie Droz, 1997.2. 瓦雷里诗歌全集 ,葛雷,梁栋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3. 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 ,葛雷,梁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4. 钱钟书集七缀集 ,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2 年版。5. 梁宗岱文集评论卷 ,梁宗岱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