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96096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目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三、教材的安排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五、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历史的几点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要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几点说明中国近代历史内容要点中国现代历史内容要点世界历史的几点说明世界历史内容要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

2、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学好历史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

3、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一)初中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历史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教学要阐明历史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教学在揭示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殊性。(三)历史教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

4、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四)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人们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教学应当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五)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两者的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历史教学要用相当的篇幅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并阐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教学中也应适当反映。(六)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发展取决

5、于政治和经济状况,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历史教学应该重视文化方面的内容。(七)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教学既要叙述汉族的历史及其贡献,同时也要叙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贡献。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教学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之间还存在着压迫、矛盾和斗争,对此,历史教学应作具体分析。(八)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对

6、亚洲以至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也对我国产生过影响。历史教学应当反映这些内容。(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教学应当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辉业绩。(十)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不同程度的成就,丰富人类文明的宝库。历史教学应当阐述各主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依

7、据他们的贡献和作用,恰当地反映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十一)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联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有时和平相处,有时发生战争,历史教学应着重叙述各国历史上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也要叙述一些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战争,并对其性质作出具体分析。(十二)西方资本主义是靠对内、对外的疯狂剥削和掠夺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更加强了对外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是造成不发达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重要根源。历史教学应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掠夺罪行。(十三)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新

8、制度的产生和确立都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其间会有多次的曲折和反复,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更是这样。历史教学应当通过史实着重讲述这一具有规律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三、教材的安排(一)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的中国历史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初中一年级每周两课时,初中二年级每周两课时。世界历史在初中三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一学期的教材内容不超过 30 课时。(二)中国历史的古今比例,五四制、六三制学校的古代部分占 2/5,近代现代部分占 3/5。世界历史的古今比例,古代部分占 1/4 左右,近代现代部分占 3/4 左右。(三)在中国历

9、史教材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教学时间,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约 10 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定。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适度,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

10、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利培养学生的能力。(四)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影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考核要注重思想性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六)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外教育包括阅读通俗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调查等。五、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历史的几点说明基础知识部分(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11、之一,历史悠久。中国的远古居民,可以上溯到距今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从元谋人到约公元前 21 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元谋人、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群居生活。约 18000 年前的山顶洞人,处在氏族公社阶段。约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那时,人们主要用石器和木器向大自然进行斗争,还制作了弓箭、陶器,开始有了农业和畜牧业,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生活能力。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是世界上最早种粟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制陶技术也很进步。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生产力比以前发展,私有

12、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状况和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进程。(二)自启建立夏朝开始。历经夏、商和西周,从约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771 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时期。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在奴隶社会,我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有较高水平,天文历法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商朝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甲骨文资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商朝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暴虐的统治。人牲和人殉制度,说明了奴隶命运的悲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以拱卫王室和稳定统治。奴隶社会的土地实行

13、国有制度。西周末年,统治阶级昏暴腐朽,终于导致西周的灭亡。(三)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的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批荒地开辟出来,成为私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使奴隶制崩溃。从公元前 475 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各地兴建水利工程,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展开激烈的斗争。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封建制度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昌盛,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科学技术取得

14、突出成就。(四)秦汉时期,从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 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大一统时期。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建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西汉初年,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我国北部草原地区,建立起强

15、大的政权。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越族地区有所开发。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汉武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局混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西汉的灭亡。东汉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复苏,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黑暗,引起农民反抗,东汉王朝瓦解。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 220 年到 589 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16、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那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北方地区各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北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六)隋唐时期,从 581 年到 907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在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统一南北。政治制度有所建树,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灭亡。唐朝前朝政治比较清明。唐太宗等采取巩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封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隋唐时期,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唐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封建国家。唐朝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