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40796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母性论文:从母性的角度看十八春的社会价值【摘 要】 本文评介了张爱玲的作品十八春 (半生缘 ) ,认为张爱玲受西方文化影响,从自身家庭的不幸出发,对人性有深入的省察。通过对女主人公顾曼桢不幸命运的描述,阐释出女主人公的真善美,母性的大爱。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婚姻的不幸和女性命运的悲惨,揭示出旧时代妇女的心理负重。【关键词】 母性;真、善、美十八春 (半生缘 )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五十年代,当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章论述张爱玲,称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时,虽然也提到了这部十八春 ,却是一笔带过,未作任何评价。从母性伟大的角度来看,它超出金锁记很多,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曾

2、经看过很多评论张爱玲小说的文章,其中不乏谈到十八春的,但大凡都是从顾曼露的阴险毒辣、祝鸿才的疯狂或沈世君与顾曼桢的爱情等方面出发的。从这些方面看十八春 ,充其量算是一个让人感伤、惘然、惋惜、苍凉的爱情故事,其价值根本无法与金锁记媲美,但是如果从母性的角度出发, 十八春却有很深的挖掘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的基本属性,即: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十八春将这三方面结合的其到好处,真切地体现出母性的伟大。所谓真,即文学内容的真,指形象所处的社会生活现象完全符合于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律性。顾曼桢在被损害了人性尊严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母亲的义务。这两者同时到来,使她在对初生婴儿一度感到“一丝轻微的憎恶

3、颤栗” ,但分手之际,她又“俯下身去恋恋地吻着他” 。母性的本能终究是强大的,又几乎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它逐渐主宰了曼桢的心灵,她看到病中的日思夜想的她的孩子,便有一阵寒冷袭上她的心头,一种原始的恐惧使她许愿似地对自己说:“只要他好了,我永生永世也就不离开他了。 ”这也是她以前宁死不嫁而现在愿意嫁给祝鸿才的原因。母性的博大与崇高就是在这种无法抗拒和自我牺牲中体现的。张爱玲这样写,并不意味着祝鸿才罪恶的减轻,后面的悲剧正是前面悲剧的延伸,才是真正的悲剧。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情感无奈的揭示,只能更加强化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如果说沈世君和顾曼桢的爱情成就了十八春 ,那么顾曼桢对孩子的发自内心的母

4、爱则是一种悲壮。从某种意义上讲,悲壮比苍凉给人的启示更大,留给人的思考也更多。张爱玲在谈到自己的文章时是这样说的:“只有写苍凉、悲壮才是最真实的。 ”顾曼桢这种伟大母性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比现实生活来得更深刻、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受。也就是这份“真”使曼桢这份母爱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意志愿望或其他某种相同之处殊途同归,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更充分说明曼桢母性的“真” 。所谓善,即情感和形象应该有正确的倾向性,所表现的作家的自我需要完全符合人民大众的社会需要。文学作品中,有些如“阳春白雪”之类,由于受制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满足于人民大众的社会需要,有可能导致“曲高和寡” ;也有一

5、些作品,思想艺术层次不高,但某些方面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局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但这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善” 。十八春做到了真正的“善”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迎合了社会大众的需要,是通俗小说。张爱玲自己说, “要争取众多的读者,就得注意到群众兴趣的范围限制。 ”顺应潮流趋势,向通俗小说转变趋近, 十八春完成了这种转换。整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张爱玲驾驭通俗小说的才能:整个故事构架中,她精心组织:铺垫、伏笔、穿插、映带、照应,娴熟地运用了许多传统小说与通俗小说的技法,尤其是大量地布设误会与巧合,构造矛盾,具备通俗小说的诸多特征,更真实地贴近、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大众

6、的需要。体现了真正的“善” ,呈现在作品中就是母性的伟大与崇高。十八春里,曼露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能拴住祝鸿才,连姐妹情深都不顾了,丧失了起码的人性,使祝鸿才在她的精心安排下强奸了曼桢;再看曼桢的母亲顾太太,为了那“八成新的、摸上去是湿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叠钞票” ,昧着良心,让曼露软禁曼桢,甚至还劝曼桢“嫁给祝鸿才算了” 。连自己的亲人都泯灭了人性,为了私欲而毁了自己的情况下,曼桢对姐姐曼露临终前的谅解、宽容、关心以及对那个原先有憎恶感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博大与崇高的母性,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善” 。一方面, “善”提升大众人格,提高大众思想境界,起到了使读者“去除恶念,趋向崇高”

7、的自我教育的效果,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另一方面,这种人格的提升、心灵的净化,表现出文学作品中“善”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完美的艺术性,即语言材料极其所采用的手段、技巧要完全符合于情感和形象内容的需要,符合审美法则,即所谓文学作品的“美” 。文学通过自身的规律积极的影响和改造社会生活,对大众起到道德净化、分清善恶、激扬廉耻的审美教育作用。十八春里,命运无情地摧残着顾曼桢这个善良的女性,还算坚强的她,毕竟有她荏弱的一面。命运的残酷,使得她“破碎不堪” ,以至“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确切的信念” 。自轻到“随便怎样处置她自己好像都没有多大关系”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女性天性中的母性迅

8、速萌发,隧促使她做出嫁给祝鸿才的决定。尽管她比谁都清楚嫁给祝鸿才将是她一生最大的悲剧,但是她为了自己的孩子,抛开其他一切,甚至可以说放弃做人的原则和尊严,这么的牺牲,是母爱的伟大,正是作品“美”之所在,也是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的源泉。曼桢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所做的种种抉择和牺牲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种母爱伟大带给我们的体味和感受,伴随着思考得到的人生领悟,便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也就是文学作品的“美” 。只有做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才有更好的审美教育作用。 十八春将感情、婚姻、生死三个主题恰到好处的融合,再加上“母性的博大与崇

9、高”主题对作品的拔高,使得主人公顾曼桢遭遇的故事,完美体现了文学规律所要求的“真、善、美” 。使读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文学的社会功用角度来看,十八春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参考文献】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3.2 张孝评.文学概论新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133.3 金宏达,于青主编.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4 金宏达.论十八春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3).5 张爱玲.流言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3:57.【作者简介】周 洁(1980-)女,文学学士,研究实习员,现任职于西安财经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