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1555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窦玉沛同志们: 根据部党组的安排,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部党组成员将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分别以科学发展观的一方面内容为主题谈学习心得和体会。这里,我首先抛砖引玉,谈谈“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希望以此带动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对民政工作本质的深刻认识,对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不妥之处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后,立即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首先,我们要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在社会上、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讨论 深刻认识

2、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应弄清楚其中“人”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

3、所谓“多需” ,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还应弄清楚其中“本”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 ,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对于以人为本的理解,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

4、,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 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在

5、此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

6、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认为以人为本源自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 、 “君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和全面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受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

7、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 (二)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有必要追溯古今中外的思想渊源。 第一个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主要与“神本” 、 “君本”相对。据尚书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人本思想的萌芽,出现了“敬天保民” 、 “怀保小民”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 ,他说, “夫

8、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首次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概念,春秋毂梁传中甚至有“民者,君之本”的提法。孔子和荀子曾以舟和水比喻君与民的关系,意思就是说,君如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民本”思想作系统阐释的首推孟子,他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的至理名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开明君主大多推崇“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将尊重民权作为政治追求,将民本思想

9、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本思想,承认民众对国家的根基性作用,强调君主要爱民、惠民、裕民、恤民,这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确曾哺育过一批关心民瘼疾苦、关注民众力量的思想家、政治家,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封建社会实际上奉行的是君为臣纲的规则,君权、神权长期成了束缚劳苦大众的枷锁,而且封建统治者大多只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御民之术,称王称霸才是其最终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奶,让牛耕更多的田。 “亲民” 、 “爱民”只被当作对百姓的恩赐,这与共产党人视人

10、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有本质区别。 第二个渊源是西方传统的人文、人道、人本主义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堪称“以人为本”的最早宣言。中世纪,神学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主体地位被神湮灭了。14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竭力把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的个性、物欲的现实合理性和人的理性的至上性。例如,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写道,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之华!万物之灵!”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1718 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把人从封建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

11、,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论证“天赋人权” 、 “君权民授” 、 “三权分立”的原则,促成了法国人权宣言 (1789 年) 、美国独立宣言 (1776 年)和人权法案 (1791 年)的诞生。19 世纪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人的生活不幸,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欧文还在美国买下土地,进行建设新和谐移民区的实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次从哲学上对人本主义进行了论证,他把神归于人,把人归于自然,揭开了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恢复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2

1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围绕对科学技术社会效果的评价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潮,人本主义者批评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要求从对以科技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注。西方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权和个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全人类的普适价值,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其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来理解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上局限性。 第三个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 共产党宣言指出, “过

13、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其二,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其三,以社会实践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恩格斯说,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既

14、要尊重历史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便是唯物史观与机械唯物论、唯心史观和历史宿命论的原则分歧之所在。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四个渊源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和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过许多深刻论述。他说,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

15、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同时,也把个性解放放在重要位置,他说, “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无限的创造力,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要

16、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他还明确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无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真谛。可以说, “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