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84672 上传时间:2017-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王庆其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讲演日期:2008-05-04 作者: 来源:文汇报 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

2、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

3、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一、中医对心身关系的基本认识1、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

4、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内经比较详尽地考察了人以及人与天的关系。 “人者天地之镇也”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物体,关于天的知识必须通过人体和人的活动得到验证。把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所以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

5、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 “天地大宇宙,人生小宇宙”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中医学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察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的基本原则。人的身心活动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而心身本身也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中医学还认为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此天地指自然, “人事”指社会、政治、

6、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均可涉及心身活动。近代心身医学强调指出,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观点与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观点十分吻合。2、心身关系的本质:形神合一中医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医学中是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中医学的发展使这一哲学命题得以充实和完善。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形)与精神(神)的统一体,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

7、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心身问题的本质就是形神合一。人的生命(神)本于父母两精(形)的结合,形神俱备乃成为人。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没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躯壳而已。明医家张介宾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死亡。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重要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所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3、中医心身观的特点:心总

8、统形神功能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中医学认为主导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 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张介宾诠释得很清楚:“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中医所说的“心” ,与现代解剖学中心的概念迥异,它包括主宰血脉运行的“血脉之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 (包括脑的功能) 。心在整个人体心身活动中好像“君主”那样起到统率作用,所谓“神明” ,是进行心理活动和统率全身生理机能的特殊能力。 “故主明则下安”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9、可见,中医心身观的主要特点是由心总统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即形和神)功能。 现代心身医学的生理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理论,内脏与神经系统都是完整机体的一部分,神经系统既能调节各器官的机能,使之联合成一个整体,它本身又依赖于机体其它部分,其中高级皮层对内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近年心理生物学研究确认,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理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中医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对心身理论的独到见解。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二、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

10、身、气与血的和谐中医对于心身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解。 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 ,即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 、 “卫气和” 、 “志意和” 、 “寒温和” 。此“血和” 、 “卫气和” ,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 ,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 ,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

11、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 ;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 。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和,即和谐。关于“和”的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中国哲学的功利观强调“中庸” 、 “致中和” 、 “和为贵” , “和”之所以可贵,贵在“和实生物” 。 “天非和不

12、立,物非和不生”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自然万物的生化,到为人处世之道,莫不以“和”为贵。这一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等观点,简言之,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饮食要“谨和五味” ,劳作要“形劳而不倦” , “动而中节”等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医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心身、气血的和谐,这就是内经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

13、医学家阿尔克迈翁认为:“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一些成对的相反因素之间的平衡。而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是一元素多于另一元素,或者一对元素多于另一对元素所致。 ”近有学者陶功定提出“大生态医学模式” ,即把人类置于大生态系统中,认为人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和谐是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志。他指出:“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 , “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是医学最广义、也是最首要的任务” 。这一观点实乃续内经之绪余,耐人寻味。 三、当前心理问题原因剖析引起当前心理问题增加原因很多。首先,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

14、竞争必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都可能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冲击和震撼。其中一些人在躁动、在焦虑,发财的欲望在迅速地膨胀,可他们对商海的风浪却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于是发财梦还未做完,人已经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其次,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未得到应有的充实,精神上的空虚也随之日益加重。曾经有一位作家写道:“最可怕的是样样都不缺的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痛苦,但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往往又容易产生无聊和空虚。而大量的

15、临床事实证明,长期的焦虑、痛苦和精神空虚都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再者,心理卫生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中心理保健知识不够普及,也是造成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人们知道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却往往忽视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不少人有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迫于传统习惯心理,羞于启齿,不愿意去医院找心理医师诊疗,以致积小病而变成大病,最终导致心身疾病。四、调养心身,和谐人生古往今来,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中医最早的经典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16、,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吴仪同志在去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引用了中医“上工治未病” ,强调中医药预防为主的理念,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协调阴阳,和谐天人关系人类健康根植于生态健康,生态健康就要求人们维护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这是古今人们追求的崇高目标。人类要获得健康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二是要求维护、优化生态环境。前者早在内经就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顺四时而适寒暑”等等,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阴阳协调。后者则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1992 年,世界 1575 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虽然可以给人们造福,但对自然界过量的开发和破坏,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我国近年来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