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62313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教师资格证教育理论考试复习大纲教育学复习大纲总体要求:一、教学目标:首先要使学员掌握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从理论上提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其次,结合中学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自觉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其三,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增强对做教师的责任感,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二、教学要求:重点须讲清楚,还要尽可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尤其是要结合中等教育的现实进行理论讲解。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学时数:2 课时二、教学重点: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各阶段教育发展的特征,教育学的建立和变革。

2、三、教学难点: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四、主要知识点:1.有关概念:教育、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学(一)教育: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与人类同时产生,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二)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阶段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教育。(三

3、)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四)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五)终身教育: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六)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制度化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

4、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到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制度教育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20 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巩固等等)。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

5、著。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亚里斯多德的公共教育。7.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 1632 年出版大教学论-教育学学科的萌芽。卢梭的爱弥儿 ,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康德;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洛克的“白板说” 。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科的开始,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9.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呈现多元化的格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一、教学时数:4

6、2 课时二、教学重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技和文化的影响及作用。三、教学难点: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四、主要知识点: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觉得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觉得教育目的,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科研促进民主。2.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能力,教

7、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3. 人力资本理论: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4.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5.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 两者的关系(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8、因材施教的工具;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调动了积极性;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无线电的诞生和推广应用 ;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二) 网络教育(1) 理解:网络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2) 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个别教学,也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3) 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关系:传统学校教育 网络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 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优劣标准依据的是筛选制度 掌握在自

9、己手中的兴趣选择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 夸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 跨时空教育6. 教育与文化大省相互关系,学校文化及其特征,学生文化及其特征(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文化提高教育传递和传播。(2) 学校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分类: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制度文化(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 ;学校精神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其中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什么是学

10、生文化?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学校亚文化: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课程亚文化、活动亚文化、教职工亚文化。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教学时数:42 课时二、教学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三、教学难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四、主要知识点: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特殊性(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 人的身心发展

11、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强调成熟对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含义: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发展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外国的弗洛伊德、格塞尔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的“白板说” 、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中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

12、序性-循序渐进(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性(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关键期(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智力构成方面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差异)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的概念及意义(一)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什么是遗传和遗传素质?(2) 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什么是成熟?(2) 成

13、熟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的可能和限制。(三)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什么是环境?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 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四)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五)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5.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特殊功能(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

14、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6.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生理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相关,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7. 初高中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1) 少年期待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

15、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个体发展的主要任务: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个任务。 (略)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教学时数:4 学时二、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结构;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1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主要知识点:1. 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什么是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作用:导向作用(工作方向、奋斗目标)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衡量标准) 。2.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特定的社会领域、特定的社会层次、学校级别。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普遍性,培养目标是特殊的。教学目标(具体)与教育目的(抽象) 、培养目标的关系。彼此相关,不能代替。 。 。3. 制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1)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