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6216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 )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 )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 )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 1 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

2、,(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 A、B、C 或甲、乙、丙,而不用 1、2 、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 2 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 3 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 4 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

3、般有三种: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 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 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0.9%NaCl 溶液( 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 使染色体中 DNA 与蛋白质分开。 蒸馏水:a.

4、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 和 RNA 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 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

5、浅蓝色Cu(OH)2 的颜色。(4)唯一需要显微镜 脂肪鉴定,实验用 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 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 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后加 B 液,且 B 液不能过量)。 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 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 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 “斐”不可错写成“非”; “脲”不可写成“尿”。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 显微镜的使用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

6、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 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善后整

7、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 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放大倍数:物目 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 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实验四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

8、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 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

9、图) 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 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平衡。 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 h,则 S1 溶液浓度仍大于 S2 溶液的浓度。 若 S1 为 10%蔗糖溶液,S2 为 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 , 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

10、) 溶液 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 溶液。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 流程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4、特别提醒 (1 )实验成功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 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 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 )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

11、外界溶液, 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 ) 若用 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5 )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 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 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 酶的高效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 ) 实验过程分析 (2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 酶的专一性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 (1 )实验过程分析 (2 )实验注意事项 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 pH 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

13、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 层析液:分离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胡萝卜素( 最窄)、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 b(第 2 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 )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 )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 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 6O2 6H2O 6CO2 12H2O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

14、2O6 2C2H5OH 2CO2 少量能量 2、 检测:(1 ) 检测 CO2 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 )洋葱根尖的培养 (2 )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 )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 ) 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 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

15、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 ) 培养根尖,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 ) 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 : 因 为 根 尖 分 生 区 的 细 胞 能 进 行 有 丝 分 裂 ; 上 午 10 时 到 下 午 2 时 ; 因 为 此 时 细 胞 分 裂 活 跃 。(4 ) 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 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 ) 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 )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 )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