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9187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 年 级 物 理声现象单元测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 年 级 物 理 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单 元 试 题班级 姓名 总分 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30 分) 。1、绷紧的橡皮筋_(会、不会)发声,而用手指拨动绷紧的橡皮筋_(会、不会)发声,这说明_;若将橡皮筋蹦再紧一些,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则听到的声音的_会更高,这说明物体振动的_越高,_越高.2、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_传声的,敲击鱼缸会发现水中的鱼会受到惊吓,这说明_能传声, “土电话”说明_也能传声。可见声音可以在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中传播。3、利用声波可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表明_。_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一点。4、用声音的三要素进行填空:“震耳欲聋”表明声音的_大

2、;“悦耳动听”表明声音的_好;“脆如银铃”表明声音的_高;“男低音”是指_低;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_发生了改变。5、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6、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的;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_中减弱噪声。7、频率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_的声波叫做次声波8、声呐是人们利用超声波_、_等特点制成的。监测与控制_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以用来预报地

3、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9.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人类靠 振动发声的。如右图所示,人耳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10、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9、在哪些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讯设备就无法直接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 ( )A.在行驶的地铁车厢内 B.在漆黑的

4、房间里 C.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下 D.一个人在空中静止,一个人在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一个人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二、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36 分) 。1、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增高声音的音调C、增大声音的响度 D、加快声音的频率3、蝴蝶

5、飞行时每秒振翅五、六次,蜜蜂飞行时每秒振翅三、四百次,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频率不同 D、振幅不同4、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列说法中的哪一个: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C、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 D、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5、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 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学 B市区里种草植树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即使物体在振动,我们也不一

6、定能听到声音B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只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其他常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D乐器发出的声音定不是噪声7、女高音和男低音不同是因为( )A男低音音调高,女高音音调低 B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C男低音响度小,女高音响度大 D男低音音调低,女高音音调高8、人们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A. 地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B固体不能传播声音C固体传播声音传播得快 D固体传播声音传播得慢9、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 1531m/s,从船底发声装置向下发出声音,经 1.2s 后,船底声音的接受装置收到回声,那么海

7、底深度是( )A1832.2m B. 918.6m C3674.4m D1531m10、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A. 大钟的回声 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1、人们把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有( )A. 用仪器听海啸 B用声呐测海底的深度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12、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 声速逐渐减小 B频率逐渐减小C振幅逐渐减小 D声速、频率、振幅

8、都不变三、阅读与简答: (每空 1 分 ,共 10 分 )。1如图 2 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_起来,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_ _(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_.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_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_(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2.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喷水鱼洗”的器具,据考证

9、,它的出现不晚于晋代,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世的鱼洗是带有一圈水平突缘的圆形铜盆,在突缘上方的对称位置上装有垂直的一对把手状的双耳(又称为弦).盆的直径约为 40cm,大概有一个大号的日用脸盆那么大.操作时,在坚固的底座上面垫上柔软的材料,放上鱼洗,其中盛上过半的水,然后,两只手掌都蘸上些水,分别在左右两耳上沿相反的直线方向作反复的水平摩擦,给出适当的激励,使盆壁振动产生驻波,这时便可以看到水面上激起的波纹出现四角对称的图样,明白地显示出波腹和波节相间的分布,并且,在四个波腹处剧烈的振动所激起的水珠,可以向上飞溅到超过半米的高度.(鱼洗底部所绘刻的四条鱼,它们的嘴部正对着四个波腹处,好像

10、水珠是从鱼嘴里吐出来似的.)与此同时,由于盆壁的振动而发出强烈的嗡嗡声.其实,用一个普通的搪瓷盆也能表演出相同的效果.用两只手掌在脸盆上缘对称的两侧反复做上面所述的摩擦动作,也能激发出相同的现象,盆内水面呈现规则的波纹图案,小水珠可以跃起到 20cm 的高度,同时可以听到明显的嗡嗡声,不过溅起的水珠较小而且量也少,不及鱼洗表演得那么壮观罢了.根据以上短文回答问题:(1)鱼洗是由于手的摩擦使铜盆产生_而发出声音的.(2)“明白地显示出波腹和波节相间的分布”这句话所描述的与我们在示波器中所看到的声波的_相似;“波腹处剧烈的振动所激起的水珠,可以向上飞溅到超过半米的高度”是指振动时水要偏离原来的位置

11、,偏离原来的最大距离也就是振动幅度叫做_;水飞溅很高的高度,说明水_(选填“获得了”或“没有”)能量.(3)用普通的搪瓷盆表演,虽然也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但由于声音的_的特征不及真的鱼洗,所以导致了不那么壮观罢了.四、计算题: (每小题 5 分 ,共 10 分 )。1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 1.5 倍,飞行高度为 3060m,水平方向飞行当你听到飞机在你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不计抬头的时间),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水平距离)的地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2甲敲打一平直铁轨的一端,远处的乙先后听到两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 1s.如声音在钢

12、铁中传播速度为 5200m/s,求甲、乙之间相距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第一章、声现象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不会;会;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频率;音调。2、空气;水(液体) ;线(固体) ;气体;液体;固体;真空。3、声具有能量;声波能使物体振动等。4、响度;音色;音调;音调;音色。5、减弱噪声;减小响度。6、人耳;声源;声音传播过程。7、高于 20000Hz;低于 20Hz。8、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次声波。9.振动, 声带, 鼓面, 空气, 水10、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二、选择题1、B 2、C3 C 4、C5、B 6.A 7.D 8.C 9.B 10.B 11.A 12.C 三、实验题:1.跳,是,振动,空气,能够 2.振动,波形,振幅,获得了,响度四、计算题1.4590m 2.363.786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