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50469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标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目标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目标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目标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目标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标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单元概述与教学目标案例(本案例选自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学区商会艳 刘秋伶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一代更比一代强吗?适用年级 六年级所需时间 4 课时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特点:1、研究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欢吃的麦当劳薯条入手,把马铃薯的科学种植作为探究对象。2、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采取了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动手实践等多种探究活动形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亲自体验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3、活动中我力求从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每步探究活动中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去

2、观察,去研究,去采访,去动手试一试,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通过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研究结果。4、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孩子们既获取了科学种植的知识,又培养训练了他们观察、动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马铃薯的新品种,理解“脱毒” 、 “原原种”的概念和育种技术。2、掌握马铃薯种植的科学方法。3、能分析、整理信息资料。(二)过程与方法:1、会切薯种,会测量。2、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4、能主动争求别人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坚持到底。2、始终关注学习

3、任务。3、体会农民的艰辛。4、感受劳动的快乐。(本案例选自天津三中孟然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未来的生命世界适用年级 高三年级所需时间 10 课时概述 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教师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引导学生紧贴当今高考热点问题,围绕基因专题展开讨论,从基因工程联系到人类改造生命世界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建构高中生物教材多个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模型。接着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开展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鼓励他们设计实验,综合、分析

4、、整理相关信息,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展示交流、辩论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项目学习这种特殊的复习形式,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生物性状的决定的全部相关知识,熟悉人类改造生物方法的技巧;设计出培育生物新物种的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准确的表述“基因的表达”的过程和“基因传递的方式” ,了解人类改造生物的过程和方法及它们的特点。2理解科学家的设计技巧,掌握不同设计方法的特点、区别和联系。3自己设计培育理想的新物种的方案,和可行性的操作过程;4理解“生物的改造”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过程与方法:1在多渠道获取资料中,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动手能力

5、和实践能力。2在班级的汇报展示、成果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3尝试不同角色,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4逐层深入地在解决问题同时进入新问题研究,促进了高级思维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合作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2体会生物科研的乐趣,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就在身边。 ”3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4设计中领略未来生物的改造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本案例选自上海外国语学校钱爱芳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大观园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和研究适用年级 五年级所需时间 2 课时概述 环境污染是小学自然(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根据生活经验和课上所学,学生已基本了解污染的类型、

6、危害及治理的方法。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小学自然课程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以环境污染为引线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加强学习和生活、社会的联系。学生通过躬身实践进一步关注身边的污染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次活动要求学生对大观园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记录水质状况、空气质量及绿化情况等信息,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上网收集环境污染的危害,防治措施。通过讨论交流整合信息,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完成项目学习。学生制作 PPT,通过视频、图片和实验报告的展示,介绍他们对大观园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和心得,并在校内以主题黑板报或海报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环保知识

7、!本单元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逐渐养成探究和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态度。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观园的环境污染情况,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能说出一些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2、 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最常见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理解科学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网络、书籍、采访、实地考察等途径收集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求解决方案,利

8、用计算机技术整合信息,将资料整理成文展示汇报。2、 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逐渐养成探究和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态度。3、 能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本案例选自上海控江初级中学宋笑迎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笑看人潮起落适用年级 七年级所需时间 3 课时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中国地理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了解了我国的地形、河流、交通、等自然、社会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本次项目学习的。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我国人口

9、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取信息,切实感受过度增长的人口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自然问题。在理解大背景的情况下,解读我国的人口政策,认识其必要性,以外交发言人的角色抨击“侵权”一说;同时认识其弊端-社会将进入老龄化。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在将来要面临的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势在必行。在项目学习中使用 MindManager 思维工具绘制思维图,深化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问卷星网站进行课堂调查;建 QQ 班群进行网上讨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在地图上判读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判别产生这一差异的过程中历史、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所起的作用。2、 理论联系实

10、际,感受过度增长的人口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自然问题。3、 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有效性。4、 利用绘制思维导图,把历史背景、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政策的必要性、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有机的联系起来。过程与方法1、 探究我国人口发展走过的历程和现状的过程中,增强地理识图能力及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得所需的知识支持,进行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得主动与人多渠道的沟通方法与技巧,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4、 学会应用 google.earth 工具,提升高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展示学生的探

11、究成果,产生心灵的共鸣。2、 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从容、淡定、自信的态度面对压力。(本案例选自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李琳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如果石头会说话适用年级 七九年级所需时间 10 课时概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是骨血,文化才是桂林的魂,而石刻无疑是魂中精髓。市政府倡导“文化立市,争做雅民” ,引领学生走进身边的语文,品赏石刻上的山水诗文,探究石刻背后的传说、历史、民俗等,了解石刻,对话石刻。做雅民,献雅言,让石刻文化浸润人生,岂不雅哉? 不亦快哉?!创设情境:“第五届桂林旅游文学创作暨山水历史文化研讨会”发来邀请函,为赴这次山水之约,同学们通过上网查

12、阅、实地考察、采访专家、比较阅读、调查分析,创建了“如果石头会说话”的博客圈、QQ 群,按石刻依山水分布的特点分专题研究:有“叠彩伏波神韵” “虞山石刻物语” “桂海碑林撷英”“象山水月石魂” “穿山南溪碑语” “他山之石荟萃”等,还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电子小报、演示文稿、网站、博客、诗文集和旅游宣传小册的形式发布。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桂林石刻的文化魅力,知晓桂林石刻有别于他处石刻的特征:以摩崖石刻为主,内容多为山水诗、山水游记,彰显桂林特有的山水和人文历史。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生动说明,掌握山水诗、游记、神话传说等读写方法,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留心身边的、生活中的大语文,热爱家乡文化,做石刻文

13、化的传承者。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一)语文学科:1.能将课内所学到的有关山水诗、山水游 记、写景散文、状物说明文、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拓展迁移到石刻探究中,通过比较鉴赏,解读出石刻上诗、文、图的奥秘,提高学生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 发展对知识 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2.能够运用不同的文体(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说明文、议论文等)表达对桂林石刻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通过交流、演讲与辩论,感悟石刻文化源远流长,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发展质疑、推理、批判性思考和合理想象的能力。(二)历史学科:了解时代特点,学会分析 时代背景对文学、艺术作品

14、的限制和影响。(三)美术学科:学会初步欣赏汉字书写之美、石刻雕刻 艺术 之美,提高学生 审美能力与情趣。(四)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 Word 文档制作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 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 Frontpage 来制作专题网站,会运用互 联网博客、QQ、E-mail 表达或交流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二、 过程和方法:倡导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合作研究,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采 访专家、调查分析等途径了解桂林石刻,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概括能力;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 习语文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5、观目标:通过初步解读桂林石刻,激发 学生热爱家乡,做桂林石刻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和传承者。通过合作完成作品,进行展示、接受评价、共同反思等活动安排,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合作、协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案例选自兰州铁三校张杰作品)主题单元标题 水果中的奥秘-神奇的水果电池适用年级 六年级所需时间 4 课时概述 水果之中有没有电?这些电能是否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充当一个研究员的角色,研究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水果之中的电能的。将这个单元与物理和化学课程相结合,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水果或果汁电能的不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建立多媒体演示文稿将试验过程和结果

16、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进行汇报展示。学生学会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水果中的电能来自何处以及是否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2) 了解电池污染环境的原因。3)设计一个环保绿色的电池。4) 能综合应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对用水果产生电能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反思和评价,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