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6207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27 更新时间:2008-2-14医护人员的医疗过失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医疗过失的发生根源是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为医护人员也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后容易被带入工作。出现一些过失、消极行为,从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分析医护人员在医疗过失产生前后的心理特点与不良情绪诱发因素,并给予适当干预,将有助于避免医患双方产生矛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与处理难度。医护人员常见心理问题来源与干预1.家庭事件年青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易与工作发生矛盾

2、。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青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导致医疗过失。干预措施:对年青的医护人员,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青一代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使每个医护人员

3、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2.工作压力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任务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各种过失。二是医疗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患者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重症监护科(ICU)、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常常超负荷工作。病情的复杂、连续工作的劳累,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技能的发挥,因此产生

4、一系列不良心理体验,如压抑、烦躁等。干预措施:一是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缓解其心理症状。3.患方影响患方多是出于对医学的无知而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不少患方认为患者送到医院就应药到病除,一旦康复不理想、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其他事故,患方就将全部责任推给医护人员。而且患方打击报复医护人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因此极易导致医护人员产生消极、戒备心理,从而影响医疗服务。干预措施: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

5、,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加强沟通,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4.社会舆论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偏袒患方,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干预措施: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

6、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过失发生后医护人员心理变化与干预医疗过失发生后,医护人员感到自责和歉疚,抑郁情绪非常明显,有的医护人员出现逃逸和推卸责任的行为。例如对患者亲属不闻不问,更没有安慰道歉的行动,个别医生甚至篡改病历,不积极配合调查。此时的消极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目前和以后工作的健康进行。对医疗问题消极对待一旦形成习惯,医护人员就很难主动汲取教训,为日后再犯埋下隐患。干预措施:医疗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与相关医护人员交谈,鼓励他们面对事实,给予人际支持,恢复他们的信心和理智,促使他们积极配合调查。批评和处罚可在责任分明后适时进行,为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创造时间,使他们以正常心态接受批评和处罚。总之,

7、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切实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医疗过失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医院和谐文化也有积极的价值。关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95 更新时间:2008-1-22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医护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随之,日趋加重的职业压力,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充分医疗保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职业压力是医护人员难免要面对的问题。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外部压

8、力包括: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方面、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社会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家庭方面等等。学习的压力,追求完美和成就感的潜意识,同行之间竞争激烈等等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医护人员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包括行业内部和患方)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事物,而患方常常带着不信任感从各种媒体获得大量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的医疗信息,并以此提出各种要求。医患关系的特点又是以患方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导致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同时,解决患方的包括疾病诊治、医药费用、家庭矛盾等等社会和家庭问题大多不属于医护人员的工

9、作内容,而且解决的方法常常不容易获得,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但患方的期望却又通常高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由此产生了种种情绪和不满,自然医护人员就成为了背负“莫须有”罪名的牺牲品。另外,医疗属于高风险职业,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给患方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患方不能理解,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护带来心理阴影,工作情景必然令人沮丧。内部压力来自于医护人员本身。医护人员自身的压力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个人家庭矛盾、个体的适应能力等。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严重者会造成心身耗竭。耗竭是由于过度应激等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

10、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讥讽人等不良后果。医护人员群体内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所不同。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更为突出。调查研究显示,小医院医生、社区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对大医院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表明,医生的心理问题与工作压力有关,大医院医生往往要承受的更大的压力。风险越大的科室,医护人员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与所处岗位的风险成正比。例如重症监护室、急诊、肿瘤等科室。年轻医护人员本身心态并不成熟,加上从业时间不

11、长、经验欠缺,容易全身心去投入,让自己的情绪无形中失去控制、患得患失,从而导致狂躁、焦虑等心理问题。女性医护人员更要特别的给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研究表明:女性医护人员长期处在充满应激原的环境中时,面对千差万别的病人和生离死别的场面,工作过度紧张,工作对象复杂,责任重,风险大,行为后果直接,生活不规律,会导致身心疲惫,心理负荷重。频繁值班会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膳食结构改变会引起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精神高度紧张与体力负荷累积。生活单调、乏味容易导致消极情绪产生。因此,需要尽可能给女性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生活、工作环境,并运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手段对女性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从而纠正人

12、格特征的偏差。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时时刻刻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心理援助计划,良好地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频繁加班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产生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情绪易失控等心理问题,是广大患者健康利益的重要保证。给你一万年,能否用血汗去凝固坚强的心灵筑起一道巍峨不倒的长城吗?给你一秒钟,能否用刻满了世态炎凉、流淌着辛勤汗水的脊梁支撑起万丈千钧的大山吗?需要多少个一瞬,勇敢的海燕能够呐喊着冲破天空的阴霾迎来万缕和煦的阳光呢?又要几个四季的轮回,温柔的春风才能挥动执著的手臂拂去心田冰雪封固的枷锁呢?让纯洁的圣光

13、去驱散正在暗暗扩大的心理亚健康的阴影吧!让快乐的甘泉洗去与病魔拼搏的天使的满身征尘吧!让健康卫士的生命之弓一张一弛、永不绷断吧!让岁月的长河承载着滔滔不绝的热情流注心海吧!医护人员和患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随着整个社会人群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医护人员和患者一定会相互理解、心手相连,一道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精力旺盛地奏响和谐的节拍不断奋笔书写健康、美好的明天!中国医护人员亟需心理护理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10 更新时间:2008-1-22别的城市没有调查,据说北京的 12万多名医护人员中没有心理医生为他们提供心理保健和护理乃至治疗。难道医生护士们都是心理极为健康

14、,自我调节能力极强的超级人士?很遗憾,他们不是!他们的不健康心理是造成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更不幸的是他们被误诊成“素质不高”、“缺乏医德”、“服务态度不好”、“没有责任心”的金钱至上的“大白狼”了。 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自从上世纪 90年代医院成为挣钱单位后就开始出现,但是2003年的非典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帮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非典时期的激情过去,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又开始逐渐显现。最主要的受害者就是患者。要知道很多医患矛盾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人是不该从小病变成大病,即使是大病也可以挽救的。可是因为医护人员的不耐心、不细心,没有仔细观察,所以悲剧一再发生。除非患者家属也是

15、医护人员,能发现治疗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一般人只有认命了。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第二个受害者是整个社会。因为人是由心理和生理组成的高级动物。一旦人心理受伤,必然会在生理上弥补。当医护人员的心理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得不到心理支持时,必然会寻求物质上的弥补。医护人员追求钱的结果就是把人的生命直接等同于物质。为了活命,每个人都必须积攒足够多的、甚至是无限度的金钱。整个社会就会成为追求金钱的组织。医护人员不是从医学院毕业后就必然成为了人类的“救命天使”。也不会因为得到所谓的社会尊重后就会心情舒畅、舍己奉献。因为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见到的都是人类最不幸的一面,除非他们良心泯灭、麻木不仁,否则病人一定会对

16、他们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医护人员必须持续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逐渐成长,保持好的状态。而最能提供这个帮助的就是家庭。如果他们的家庭缺乏爱、他们的配偶没有真正地理解他们,那么他们的家庭破裂的可能性就会大增。而家庭的不幸反过来又会加剧医护人员的心理不健康。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第四个受害者是他们本人。现在有多少医护人员下班后还会研究病案,累积经验,周六图书馆去查资料?有多少外科大夫会经常拿老鼠练习手术?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当然也很难成为学术大家。就在刚做完调查之后,本人几乎成了心理不健康的医护人员的受害者。事情经过很简单,本人因为发烧,上周六下午到某医院门诊部去输液。输液室有 50多个输液的病人,但是就有两个护士在配液室里忙活,外面护士台无人接待,5 个病人在台前等待送药。我到了几分钟后,一个年轻护士出来接药,一个看起来有身份的人就要往护士台里挤。护士忙对他说,别挤,请在台子外面等候。当然护士的语调、眼神可以理解为或平淡或冷静或烦躁,总之没有笑。这位绅士就受不了了。他大声嚷道,我能不急吗?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