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3133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向度的人课程大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大纲 (syllabus)第一讲 马尔库塞生平及单向度的人的写作背景 1. 马尔库塞的生平介绍。2. 单向度的人写作的时代、思想背景。3. 马尔库塞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第二讲 导言 批判的停顿:没有反对派的社会1. 发达工业社会的两面性A、发达工业社会让人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B、发达工业社会总体上又是非理性的。2. 批判理论的目的与标准3.马尔库塞为何要在两个矛盾的假设之间不断摇摆?第三讲 控制的新形式 1. 发达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的标志是什么?2. 为什么说发达工业社会也是一种极权主义,它与传统的极权主义有何区别?3. “自由社会”在当代是如何被重新表述的?4. 什么是真实需要,什么是虚

2、假需要?5. 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什么?第四讲 政治领域的封闭1. 劳动阶级在发达工业文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是什么?2. 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劳动者是否还是革命的力量?3. 发达工业社会中阶级和政党的趋同化及其表现。4. 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对社会力量的改变和影响。5. 机械化大生产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的破坏。 第五讲 苦恼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1. 技术理性如何让高层文化失去对立和超越性的因素?2. 高层文化为什么不再具有批判和超越现实的维度。3. 文化、艺术的异化和物质化。第六讲 话语领域的封闭 1. 什么是肯定性的单向度语言,它与否定性的语言有何差异?2.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语言的趋

3、同化。3. 操作主义对语言的渗透。4. 语言普遍价值的丧失。5. 功能性语言和极权主义话语的特征是什么?第七讲 否定性的思维:被击败了的抗议逻辑1. 如何理解“理性=真理=现实”的公式?2. 理性的逻辑如何变成统治的逻辑?3. 什么是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4. 主人和奴隶关系的演变。第八讲 从否定性思维到肯定性思维: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1. 人身依附向事物客观秩序依赖的转变。2. 否定性思维向肯定性思维的转换。3. 技术合理性与统治的合法性。4.第九讲 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单向度的哲学1. 技术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控制。2. 极权主义时代的哲学。第十讲 哲学的历史承诺 1. 哲学在思想文

4、化中的立场及其历史作用。2. 超越性谋划何以可能。3. 决定性选择的解读。4. 历史谋划得以成功的条件。第十一讲 解放的大变动 1. 肯定性思维与新实证主义哲学。2肯定性思维的宽容。3. 科学合理性与生活的艺术。第十二讲 结论 1. 纯粹的统治形式。2. 大拒绝与总体性革命。5. 新的革命力量:流浪汉和局外人?Teaching Material and Reference Material Teaching Material:1、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年 4 月 刘继译。2、Herbert Marcuse,“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

5、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 Beacon Press, 1991) Reference Material:1、Douglas Kellner,“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London 1984;2、程巍:否定性思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3、欧力同、张伟: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4、麦金泰尔:马尔库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5、彼得林得(Peter Lind): 马库色的自由理论,关向光译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6、 1994 年版;6、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Reading material Marcuse : Books1. Herbert Marcuse,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Mass., Beacon Press, 1955 (w/ New Preface 1966).2. Herbert Marcuse, An Essay on Liberation,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69.3. Herbert Marcus

7、e, Five Lectures: Psychoanalysis, Politics, and Utopia, trans. Jeremy J. Shapiro & Shierry M. Weber,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70.4. Herbert Marcuse, Soviet Marxism : A Critical Analysis (NY, Columbia Univ. Press, 1958), NY, Random House (Vintage) 1961.5. Herbert Marcuse, Studies in Critical Ph

8、ilosophy, trans. Joris de Bres, Boston: Beacon Press, 1973, 227 pp. Marcuse : Articles, Essays, Excerpts1. Herbert Marcuse,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Economics, trans. Douglas Kellner, Telos, No. 16, Summer 1973, pp. 9 - 37.2. Herbert Marcuse, Remarks on a Redefinitio

9、n of Culture, Daedalus, Science and Culture, Winter 1965, pp. 190 - 207.3. Herbert Marcuse, Repressive Tolerance, A Critique of Pure Tolerance,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65, pp. 81 - 123.4. Herbert Marcuse, Som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1941),The Essential Frankfurt School Read

10、er, ed. Andrew Arato & Eike Gebhardt, New York, Urizen Books, 1978, pp. 138 - 162. Secondary Literature : Books1. Barry Katz, Herbert Marcuse and the Art of Liberation, London, Verso Books, 1982.2. Alasdair MacIntyre, Herbert Marcuse: An Exposition and A Polemic,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0, pp. 11

11、4.3. Robert Pippin, Andrew Feenberg, Charles P. Webel & Contributors, Marcuse: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Promise of Utopia, South Hadley,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Inc., 1988, 274 pp.4. Kurt H. Wolff & Barrington Moore, Jr., The Critical Spirit: Essays in Honor of Herbert Marcuse, Bos

12、ton, Mass.Beacon Press, 1968. Secondary Literature: Articles, Essays & Reviews1. Douglas Kellner,Introduction to Marcuses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Economics, in Telos, No. 16, Summer 1973, pp. 2 - 8.2. R.D. Laing, One-Dimensional Man, New Left Review, Number 26, Summer 1964, pp. 78-80.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办公室:光华楼西主楼 2622 室 手机:13917237768电子邮箱:L 资料下载地址: http:/ (校内) http:/ 公共邮箱 密码:fudan34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