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596449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同益生元功效对比益生元,是指可以选择性刺激肠道中已定植的有益菌群的繁殖或活性的一种膳食补充剂。成功的益生元应是在通过上消化道时,大部分不被消化而能被肠道菌群所发酵的。最重要的是它不仅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而且能抑制有害菌繁殖。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异麦芽糖( IMO)、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木糖 (XOS )、低聚乳果糖(LACT) 、大豆低聚糖(SOS)、菊粉(Inulin) 等。虽然这些低聚糖都属于益生元,但多项研究证明它们的结构、组成及糖苷键都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它们的功效也不一样。下面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益生元种类做出的功效对比分析,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认清各

2、种益生元的功效,有针对性地购买。一、 对双歧杆菌(有益菌)的增殖效果双歧杆菌是肠内最有益的菌群,被誉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人体内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乃消失是“不健康”状态的标志。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共有8种,其中以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的数量最多。微生态学研究发现在健康人体的消化道中的细菌数有100种,其数量达100 兆以上。人体肠道内细菌群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变化显著。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肠内双歧杆菌,其组成和比例有一定不同,如儿童阶段主要是婴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青壮年和老年人肠道中则主要是青春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随着年龄增长, 或不良

3、饮食习惯及疾病等的影响,肠内双歧杆菌数量和比例很有可能会大幅下降 ,不利于人体健康状态的保持。 众多研究已分别证实: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等有明显的双歧杆菌增殖作用。肠内的不同的双歧杆菌对不同低聚糖的可利用性和利用率也各有不同。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是能被各种双歧杆菌良好利用,且增殖率较高的益生元,但低聚异麦芽糖被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利用程度更高。而低聚木糖除了可被青春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所利用外,其它双歧杆菌的可利用性都较差。所以,综合来说,这几种益生元中,低聚异麦芽糖是适合各年龄阶段人群食用的高效益生元。二、 对(有害菌)的抑制效果成功的益生元产品,如目前比较

4、有代表性的立健三清,不仅要能够增殖有益菌,还要能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人体肠内的有害菌主要指梭菌。此外,一些兼性菌在机体健康出现状况时,也会转化为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拟杆菌等。通过体外试验和人体临床研究等的证实:低聚异麦芽糖对有害菌梭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潜在致病菌(如肠杆菌、肠球菌)无增殖作用。所以,对于长期在外饮食,或者经常会接触到有害细菌的人群,低聚异麦芽糖是众多益生元中的最佳选择。三、 产气量人体肠道内除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之外,几乎所有其他的菌群都能够产气 ,使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胀气和放屁现象。益生元被肠道菌群代谢后,可产生一定量的气体如CO 2、 H2、CH 4等。各种益生元

5、由于糖苷键和组成的差别,会被不同类型的产气菌利用,产生的气体也会有差别。经过试验对比,发现低聚异麦芽糖是众多益生元中总产气量最少的,而菊粉是总产气量最大的一种。另外, Oku等就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三种益生元的氢气产生量进行了临床验证,不论是10g/d还是20g/d的食用剂量,都是低聚果糖的产氢气量最大,而低聚异麦芽糖的产氢气量最少。所以,对于对肠胃胀气较为敏感的人群,应避开食用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等容易胀气的益生元,可选择产气量最少的低聚异麦芽糖。主要资料出处:黄婧,辛修锋. 不同功能性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比较.中国食品添加剂 .30-33参考文献:1 WANG Rui-jun,

6、HUANG Xue-feng,TANG HuanJaundice paterner animal model of enteric dysbacteriosis by AntibioticJChin Compari- son Med J,2006,16(3):145-148(in Chinese)王瑞君,黄雪峰,唐欢抗生素诱导的胃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3):145-1482 KANG Bai,FAN Ming-yuan,WEI XiDysbacteriosis and Alternation ofbacterial groupsJChin Med J,1

7、962 ,48(3):210-215(in Chinese)康白,范明远,魏羲菌群失调与菌交替症J中华医学杂志,1962,48(3):210-2153 Kaneko T. Effects of Isomaltooligosaccharideswith DifferentDe-grees ofPolymerization onHuman FecalBifidobacteria J.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4, 58 (12): 2288-22904付萍 ,冉陆,赵熙.不同剂量异麦芽低聚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试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9, (04)

8、5 Shu Y T, EffectofHigh-content Isomaltooligosaccharides on the Growth ofBifidobacteria J. Thesis forMaster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Bioengineering, TatungUniversity, 20046 RycroftC. E, M. R. Jones, G. R. Gibson. A comparative 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ofprebiotic oligo-sacc

9、harides J. Journal of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 91,878-8877 凌关庭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第322 页8周景欣 ,袁杰利. 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大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9 Claire L. V, Gibson G. R. and Rastall R. A. Carbohydrate preference, acid tolerance and bile tolerance in five strains of Bifidobacterium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6,(100) : 846-85310 Food and Agrica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FAO Technical Meeting on prebiotics September 15-16,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