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3631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兽医微生物学牛支原体的毒力、持续感染性和传播特性摘要: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牛的一种疾病,主要有肺炎、乳腺炎、关节炎、耳炎、生殖障碍及角膜结膜炎。牛支原体重要的研究特点主要包括表面脂蛋白的多样性、粘附、入侵宿主细胞、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生物膜的形成、次级代谢物如过氧化氢的释放以及与其他细菌病原体的协同感染。本文的目的是对当下牛支原体毒力的研究进展做一个总结,此外,还对有助于牛支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感染和传播的因子进行了讨论。1.引言牛支原体 1961 年在美国首次被分离,这种无细胞壁的细菌属于柔膜体纲,引起牛的支原体病。被感染的牛会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长期性的,包括支气管肺炎、

2、耳炎、乳腺炎、生殖器官疾病、关节炎、脑膜炎以及角膜结膜炎。牛支原体能够感染各种组织和器官,甚至能够从健康的牛体内分离,被认为是威胁家畜工业化生产国家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为止,并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牛支原体的感染(2013),抗生素的治疗几乎无效且会增加菌株的耐药性。现在对于支原体的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具有局限性。他们似乎是多遗传因子的。治病的牛支原体相较与其他细菌,并不能通过有效的毒素产出将其鉴别。有极个别例外如肺炎支原体是可以通2过 ADP 核糖基转移酶对其进行鉴别。直到现在,遗传工具的缺少以及研究技术的局限性都阻碍着对牛支原体发病机理及毒力因子的研究,而对发病机理及毒力因子的研究又是开发

3、治疗及预防措施应对牛支原体病的基础。运用转座子突变技术获得牛支原体突变体以及新的质粒,并由此对牛支原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进性复制扩增已经被报道出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可用性以及进一步的改善,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牛支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本文对当前牛支原体致病机制进行了一个概述,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1.与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2. 抗原多样性;3. 粘附;4.牛细胞入侵;5. 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6. 次级代谢物及菌膜形成。2.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感染的牛体内,牛支原体经常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相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在尸检物的观察中导致严重肺部损害的主要原因。与牛支原

4、体最常关联的致病微生物有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睡眠嗜组织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疱疹病毒 1 型(BHV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以及副流感病毒 3型。但是如下所述的一些研究却产生了与此矛盾的结果。牛支原体的自然感染能够造成渗出性支气管肺炎并伴有广泛的凝固性坏死病灶,然而实验感染却会导致亚临床肺炎以及程度较轻的肺组织病变。因此,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严重肺部疾病被怀疑是由支原体与其他造成农场管理问题的致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3此外,个体动物的年龄及机体免疫状态对病情的进展也至关重要。牛支原体的单独感染只能在非常年幼的小牛体内引起肺炎症状,因此与病毒或细菌的协同感

5、染,对于引起饲养场中的成年动物肺内典型的广泛的干酪样坏死性病变是必不可少的。更确切地说,牛支原体可能与 H.somni、溶血性曼氏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这些细菌性病原体相互作用。这在实验的小牛体内以牛支原体作为诱发因素,然后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二次感染,从而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试验中得到验证。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牛支原体在 H.somni、溶血性曼氏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组织病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对组织进行预先破坏的中介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牛支原体能够起到抵抗抗生素或者宿主免疫系统对原发性感染的治疗或者抵御的作用。在另一个研究中,牛支原体与H.somni 重要的协同作用在饲养场的小

6、牛体内被检测到。80%的H.somni 病例显示出牛支原体阳性,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牛支原体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及溶血性曼氏杆菌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牛支原体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混合感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是由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造成的。然而,在饲养场的牛体内,牛支原体与 BVDV 之间的协同作用却存在着矛盾的数据,且这些数据在也是有效地。关于牛支原体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混合感染,相较于牛支原体的单独感染,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明显增加。有趣的是,实验条件下牛支4原体与 BHV-1 的混合感染会产生牛支原体引起的典型的器官损伤相同的结果。

7、的确是这样,混合感染 6-8 个月的饲养场小牛会引起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性支气管肺炎,仅由支原体感染时并不会引起如此典型的症状。此外,更高的死亡率也揭示了牛支原体与 BHV-1 彼此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3.抗原变异牛支原体具有抗原表位多样性,也叫菌株多样性。这种这种高频率相位突变及细胞膜表面脂蛋白的形状多样性已经在几个其他支原体菌株中得到证实。牛支原体菌株的抗原多样性与地理起源、器官隔离、由单一菌株的亚克隆体(诱导的疾病类型)无关。这种多样性被证明是基于几个显著的双亲性的、含有交叉反应抗原表位的完整的膜蛋白。高频率抗原的突变被证明是受在体外牛支原体同源抗体存在的影响。此观点支持了先前的假设,这种体

8、系能够维持牛支原体亚种群的多样性,并以此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因此,宿主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病原菌,造成支原体引起疾病症状的长期临床表现。牛支原体模式菌株 PG45 亚克隆的抗原剖面图显示出抗原在表达以及分子量水平上的高度动态多样性。这些抗原被证明属于一个相位和形状具有高度变异性的膜表面脂蛋白(VSPs)家族。在模式菌株 PG45 中,其 VSPs 家族由 13 个不同的、自我复制的 VSP 基因组成,这些基因位于一个集群染色体的 VSP 基因座中。这个基因座大约含有基因的长度为 23kb,含有两个额外的开放阅读框(ORFs),此阅读框与可变遗传因子 IS4 和 IS30 具有高度的同源性。ORF

9、s 编码5vspA, vspB,vspC,vspE,vspF ,vspG, vpsH,vspI,vspJ,vspK,vspL ,vspM ,vspN and vspO (图 1) 。VSP基因座中的成员转录翻译为脂蛋白,这些脂蛋白与脂肪酸和半胱氨酸残基一样具有双亲性。VSP 基因含有一个保守的 5端非编码序列,可分为两个基因盒,基因盒 1(cassette1)在所有 VSP 基因中具有99%的同源性,编码一个核糖体结合位点,基因盒 2(cassette2)位于基因盒 1 的上游,具有高变形。 5端非编码序列后是一个有 N-端区域开放阅读框,这个 N 端区域在所有的菌株中具有 98%-99%的同

10、源性,并包有前脂蛋白信号肽酶,膜表面脂蛋白的 C 端区域表面是裸露的。几种膜表面脂蛋白的混合表达会使得牛支原体表面具有不同的特殊结构以及抗原特性。膜表面脂蛋白基因的混合表达仅局限于两个彼此隔离的基因之间,此时其余的 VSP 基因保持转录沉默。必须指出的是,vspA 与 vspO 的基因重组事件会产生 vspC,这解释了缺乏 vspA 与 vspC 基因的混合表达会导致菌株中 vspC 的缺乏,以及vspA 与 vspC 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嵌合体 vspC 具有来自于 vspO 的高度保守的基因盒 1 的 N-端,还具有来自于 vspA 高变的基因盒 2 的C-端,由于 vspC 也具有相位和大

11、小的多样性,这也增加了抗原的多样性。而且,当 vspA,vspM,vspN ,vspO 缺失时,也会造成 vspC遗传信息的丢失。因此,体外实验中幸存的 vspC 变异体所隐匿的截短了的 vsp 基因座是有问题的。抗原变异包括在特定重复区域(高频的形状变异)通过插入或6者缺失造成条带的改变,结果导致 vspA,vspB,vspC 在 10-,9-以及5-区域的不同程度的变异。在支原体模式菌株 PG45 所有的 vsp 基因中发现了 18 个不同的重复区块。从它们的 N端到 C端,具有不同的大小和氨基酸结构。这些区块中的一些只存在于一个基因中,一些存在于几个不同的 Vsps 中,形成一个串联的不

12、同重复域,负责编码 80%的蛋白质(图 2)。这些重复序列与特定的 vsp 倒置序列一起位于保守的基因盒 1 中,是重组事件导致区域复制、染色体倒位、缺失的完美目标。此外,保守的基因盒 2 能够作为某几个 Vsps 的活性启动原件以及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抗原表达中的高频率相位变异会导致由于染色体重组而造成表面抗原的获得或者缺失。在体外试验中,这些事件在每个细胞每一代发生的频率为 10-2 到 10-3。在基因水平,通过染色体 DNA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能够显示出明显的重排迹象,VspA 和 VspC 各自不同的变异体会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Vsps 在表达和大小方面的变异在被感染呼吸道的小牛体内得

13、到证实。此外,在 250 个野生型菌株中有 98.5%表达 Vsps,这是依据单克隆抗体测验的,这种单抗能够结合与 VspA,VspB 和 VspC 蛋白质的一个重复的区域(图 2 中的深绿色区域)。不同的 vsp 基因组模式以及不同的 Vsps 抗原表现型似乎是极其复杂的,尽管一项关于vsp 基因的多态性以及表达图谱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所有的野生型菌株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比较模式菌株 PG45 与牛支原体野生型菌株,显示出在菌株特异性重复序列与 vsp 重复序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可以揭示特定菌株的个体抗原特性,扩7展 vsp 的类型。特殊的例子是支原体野生型菌株 2610

14、,它编码一个vsp 家族的新成员,这个成员起到粘附素的作用,中国菌株湖北一号表达可变的表面脂蛋白 A(VpmaX),缺少在 PG45 中存在的蛋白质N 端区域以及保守的上游 DNA 序列,但是却表现出粘附特性。尽管N 端和 C 端是保守的,在 PG45(13 个 vsp 相关 ORFs)与中国菌株HB0801(6 个 vsp 相关 ORFs)的 vsp 基因座中 vsp 基因的成员差异是显著的。这种 vsp 基因的高变性可能是由于个体菌株在宿主体内所遇到的选择压力的结果,也由此增加了牛支原体种群的多样性。图 1.牛支原体模式菌株 PG45 的 vsp 基因座。图片用 SnapGene1 Vie

15、wer 2.3.2 软件根据公布的 PG45 全基因组序列生成。(公布序列在 Wish et al.(2011 )。p s图 2.牛支原体模式菌株 PG45 中的 vspA,vspB ,vspO 基因简化后的结构特点。白色区块(P)代表着位于 ATG 密码子上游的长度为150bp 的高度保守的 5非编码区域。第一个(基因盒 1),包含有核糖体结合位点,而第二个(基因盒 2)在 vspA 中是一般的活性促进子。长度为 75bp 的高度同源的 DNA 序列编码编码 vsp 的信号肽,8在图中为灰色区块(s),紧随其后的是黑色标记第三区块,在所有vsp 基因中是保守的。有色区块为重复的编码序列,从

16、N 端延伸到C 端,这些重复的区域能够被分配到不同的 vsp 基因中(蓝色,红色以及深绿色),或者具有 vsp 特异性(亮绿色、黄色区块)。4.粘附粘附是支原体感染的第一步,由于粘附素直接与宿主细胞接触,因此支原体细胞膜上的粘附素表达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支原体缺乏一连串的基因,而这些基因组参与重要的生物合成途径,支原体必须从宿主体内获得一些重要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因此支原体与宿主细胞的亲密接触对于支原体的生存是重要的。牛支原体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为了允许交换膜和细胞内部的一些组分。有趣的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在牛支原体内存在一个提示器,它能作为为支原体肺炎主要粘附素积累的结构,牛支原体的粘附素可能是以膜蛋白的形式分布于细胞表面。在体外试验中,牛支原体菌株 PG45 粘附胚胎型牛肺细胞(EBL )受温度的影响,37为最大粘附温度。细胞受体的结合能力具有饱和度的限制,在 EBL 细胞内感染复数(MOI)为 225:1,在牛支器官上皮细胞(BBE )内为 100:1。细胞黏连率(3.4-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