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47590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名词解释(在洪亮的基础简化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第二章1.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对自身成分形成耐受,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自身稳定) 。第三章2. 抗原(antigen ,Ag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效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3. 半抗原(Hapten) / 不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又称抗原性) 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4. 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 TCR/BCR 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5. 异嗜性抗原(H

2、eterophilic antigen)/Fossman 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 M 蛋白)6. 佐剂(adjuvant):预先或同时 与抗原注入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第四章7. 抗体(Antibody,Ab) : 浆细胞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8.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9. 高变区(HVR)/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 和 VL)中与抗原互补结合的部位,该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VH

3、和 VL 中各有三个。10.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McAb) :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的,仅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11.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 Fab 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Fc 段结合杀伤细胞,介导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12.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或补体结合细菌等抗原,又结合吞噬细胞,介导吞噬细胞对细菌等的吞噬。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第五章13.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

4、,并参与免疫的一组蛋白质,又称补体系统。14. 攻膜复合物(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 C5b6789n,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使细胞溶破死亡。第六章- 2 -15. 细胞因子(cytokine,CK):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在细胞间发挥高效的相互调节作用的小分子蛋白。16.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值分化,并在培养基中形成相应集落的细胞因子。17. 白介素(IL):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18. 肿瘤坏死因子(t

5、umor necrosis factor,TNF) :能使肿瘤细胞凋亡或使肿瘤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19.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第七章20.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 ):血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21.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将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22. 黏附分子(cell

6、adhesion molecules,CAM/AM):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一类分子。第八章2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某一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它编码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了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有关。24.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首先发现于白细胞表面,决定了组织相容性,并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有关。第九章25. B 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

7、 B 细胞表面,能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并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活化信号的膜型免疫球蛋白(mIg)。第十章26. T 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 T 细胞表面,能特异性识别 pMHC 的抗原并接受抗原刺激,产生活化信号的受体。27. 阳性选择:【T 细胞】在胸腺皮质区, 双阳性细胞的 TCR,若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结合,则发育为 CD8+细胞;若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 MHC-类分子结合,则发育为 CD4+细胞;若不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则发生凋亡。阳性选择的结果使 T 细胞获得自身 MHC 限制性。 【B 细胞】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的 B 细胞,若其BCR 的

8、亲和力下降则发生凋亡,若其 BCR 亲和力提高则继续存活。其结果使细胞的抗体亲和力成熟。28. 阴性选择: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单阳性细胞的 TCR,若与自身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结合,则发生凋亡;不结合,则发育成熟。阴性选择的结果使 T 细胞获得自身耐受性。29. 初始 T 细胞(naive T cell,Tn):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 成熟 T 细胞。第十一章- 3 -30.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简称MHC)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细胞的一类细胞。31.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

9、essionaAPC):指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强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32.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通常不表达或低表达 MHC-II 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表达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弱的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33.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能识别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并提呈给初始 T 细胞,诱导其活化增值的 功能最强的 抗原提呈细胞。第十二章34. 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

10、胞特异性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35. 细胞免疫应答:初始细胞特异性结合MHC 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进而清除抗原物质并产生免疫调节的过程。36. MHC 限制性: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所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复合物中的自身 MHC 的特性。37. 记忆性 T 细胞(memory T cell,Tm):是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的长寿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启动更迅速有效的再次免疫应答。38. 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 细胞表面的分散的 TCR 与 pMHC 相互结合后,向 T 细胞和 DC 的接触面中央移动,形成中间为多个

11、 TCR-pMHC,周围是共刺激分子的相对封闭的结构。第十三章39.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缓慢低效短暂的免疫应答。40. 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迅速高效持久的免疫应答。41. 体液免疫应答:B 细胞特异性结合抗原后,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42. 体细胞高频突变:在抗原诱导下,生发中心母细胞 IgV 区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的现象。43. 抗体亲和力成熟:表达高亲和力的细胞会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增值,并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44. Ig 类别转换: B 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 IgM。但在分泌的细胞

12、因子的调节下,细胞的重链区基因保持不变,区基因则发生重排,最后转为合成 IgG 等类别的抗体。第十四章45.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抗原物质后,迅速活化、吞噬杀伤清除的过程。46. 模式识别受体(PRR):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血清中,能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抗原物质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的受体。47.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特定分子,可被模- 4 -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48. Y&T 细胞: 分布于黏膜和皮下,不识别 MHC,直接识别某些抗原

13、,参与皮肤黏膜早期抗感染、抗肿瘤的固有免疫细胞。49. Toll 样受体:第十五章50. 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无免疫应答的现象。51. 中枢耐受: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52. 免疫忽视: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无免疫应答的现象。53. 低带耐受:抗原剂量太低引起的免疫耐受。54. 高带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第十七章55. 超敏反应: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56. 变应原:能诱导机体产生 IgE,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第二十二章57. 凝集

14、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58.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5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再加入待测抗体(或抗原)结合固相,最后用酶标记的二抗(或抗体)对待测标本进行测定。第二十三章60.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注射疫苗,使之主动产生免疫应答,获得特异性免疫力。61.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注射免疫效应物质,使之被动立即获得短期的适应性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