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3381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出版概念探析:基于社会分析的视角摘要:本文从社会分析的视角出发,认为自出版概念的实质内涵是,由于作者取代了传统出版商的职能,从而使同一个主体贯通了创作和出版两个环节,并且在这一职能替代和消解了产业链重组过程中出版商的独立地位。自出版中“自 ”的内涵可以进一步分解为 “六个自”:自创作品、自持版权、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享收益,其中“自持版权 ”起着关键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场域 ”“资本”等概念工具,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如何使自出版概念与中国语境相兼容,以期为讨论中国自出版现象打开合理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自出版;社会分析;版权;出版产业 一、引言 自出版,也称自助出版,

2、是指在没有正式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自己出版图书或媒体产品的出版活动形式。进一步的解释是,在自出版条件下,由作者掌控出版的全流程。以图书产品为例,包括封扉设计、版式设计、定价、发行、营销和公关等,作者既可以亲力亲为,也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工作外包给开展相关服务的公司。 应该说,按照上述定义, “自出版” 这一概念内涵清晰,没有什么不好理解之处,在出版实践中也容易辨别。但由于中国出版体制和政策环境的特殊性,将这一概念运用到中国出版业时,却产生了引发争议、惹人质疑的适用性问题。争议和质疑的焦点在于自出版定义中“没有正式出版商参与”的表述上。这是因为,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报纸、期刊、图

3、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本条例所称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 ”也就是说,只有获得国家授权许可、具备相应条件和资质的出版单位才能从事出版活动。这意味着,在我国出版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是不可能没有掌握着出版专有权的出版单位“参与” 的,这便与白出版 “没有正式出版商参与”的核心特征产生了矛盾。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在中国,自出版这一概念是否存在有效的话语空间呢?甚至它是不是一个“伪概念” 呢?本文并不打算另辟蹊径提供关于自出版的新定义,而是尝试超越形式层面的、偶然性的、语境化的限定条件,将此概念纳入到一个更加广阔、更为普遍的分析

4、框架之中,由此挖掘其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内涵;继而从此实质内涵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出版语境相兼容的途径,最终为讨论中国的自出版现象打开合理的话语空间。 二、作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出版 怎样将自出版概念置于一个更加广阔、更为普遍的分析框架之中呢?这首先可以从一般的出版概念出发。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认识、定性出版活动。例如,在跨国、跨媒体经营的巨型集团中的管理层看来,出版是集团业务的一个部门和分支,要为盈利指标作出适当贡献;编辑会认为出版不过是自己日常工作中一系列操作环节和程序的排列组合;作者和读者会将出版视为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一种手段;等等。 可以说,上述举例都是“从较为主观的角度讨

5、论出版的商业活动、流程和系统。另一种更宽泛的方法是将出版置于一组相互交叉的活动之中加以讨论,从更广的背景理解出版本身。 ”怎么理解 “一组相互交叉的活动 ”和“更广的背景” ?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将出版放到一般社会生产的背景下以及人们彼此关联的生产活动中予以审视。遵循这样一种“ 社会分析” 的思路,可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下,也无论采取何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方式,出版都是人类的一项象征性/符号性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还是所谓“社会化大生产” 的典型代表之一。 出版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性活动比较好理解毕竟它是在人类文化、精神和智力层面开展的行为,该如何理解出版的社会生产实践属

6、性呢?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具体到出版,我们说,作为一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出版在个体、分散、割裂的条件下是很难完成的,它必须突破自然、非社会的狭窄限制,调动起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要素资源,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开展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才能大规模、高效率地完成。下面以常见的市场经济方式为例,试着具体说明“作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出版” 的含义。 图 1

7、 是传统出版的典型模式,其中的“圈” 代表一种市场主体, “箭头 ”代表不同市场主体问形成的交换关系。出版商作为出版领域的投资者和生产环节的组织者,由其负责筹措资本、聚集生产要素、组织协调生产并最终占有出版商品,因而自然占据着示意图的中心位置。图 1 上半部分呈现的是生产主体问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商通过市场交易与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两两构成对双向关系,例如通过稿酬的形式从作者那里获取作品的版权,通过工资的形式与编辑、发行等专业劳动力结成雇佣劳动关系,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从材料商和印刷商那里购买出版材料和印刷服务,通过让与折扣的形式从经销商那里获得发行服务。当然,出版商还可能与银行、房屋所有人、版权代理人等各种市场主体形成借贷、租赁、代理等各种关系。图 1 下半部分呈现的是销售关系,出版商将生产出来的出版商品卖给消费者,从而收回成本,赚取利润,扣除个人消费部分外用于投资和积累,以维持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到,无论从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还是产品交换来看,出版活动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社会生产实践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