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3303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警惕教育中的“伪创新”与“真折腾”在当下的中国, “创新” 是热词,各方面都很提倡。 “创新”总是与“改革 ”连在一起,但 际中的一些所谓的改革和创新,却名不副实,实际上是伪创新、假改革,本质上是瞎折腾。 到各地教育局和学校看看走走,感觉基础教育领域的“ 创新 ”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改革后浪推前浪,前一个改革立足未稳,后一个就接踵而至。各种新名堂、新说法、新概念层出不穷,花样迭出, “创意” 无限。尤其在学校特色建设“运动 ”的推动下,中小学为做到人无我有,各显神通,挖空心思提出多如牛毛的各种“XX 教育”,以彰显自己所谓与众不同的特色。如果统计一下,那么估计会有几百种“XX教育”,有些提法实

2、在让人瞠目结舌,出乎意料。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地区名校长培训工程的结业汇报,听十几个当地最好的校长讲了一整天各自的“XX 教育”特色。最后感觉尽管标签不同,实则没有多大差异。都是学校那点事儿,就看谁更会说、更会包装、更会“忽悠” 。如果把这些文字表述不同的特色,互相“张冠李戴” 一下,那张家特色的帽子与李家特色的身子合在一起,似乎并无违和感,好像也都能说得通。 早在 2003 年,吕型伟先生就曾指出:”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与多动症 ,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

3、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 ”可见,伪创新、假改革并不始于当前,而是早已有之,但当下尤甚,教育中形式主义包装的劣根性依然根深蒂固。什么才是真创新?创新有两个关键特征,即新颖性与有用性。新颖性指与众不同有新意,有用性指有社会价值,后者更为重要。网络诈骗在技术上无疑具有“新颖性” ,但却危害社会,不具备“有用性” ,所以算不上 “创新”。 按照这两个标准衡量,一些所谓的改革与创新,离创新的本质相去甚远,根本算不上创新。有的是没有实质内容,主要是文字游戏,新瓶装旧酒,不具备新颖性;有的尽管具有“新颖性 ”,但是违反教育常识,违背教育规律,劳民伤财,不具备“有用性” ,实为“伪创新”“真折腾”,基层教师对

4、此深恶痛绝。 既然伪创新、假改革弊端多多,那么为什么还能在实践中层出不穷,为什么一些局长和校长还乐此不疲? 原因之一是无知者无畏。如有些人认为与众不同就是创新,而创新必然都是好的,对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并没有深刻认识,对伪创新的危害没有深入认识,无知导致无畏,结果什么样的主意都敢拿,什么样的事情都敢干。也可能刚开始提出某种“创新” 与改革招数时,心里还很不踏实,但讲得多了,自己也信以为真了,以为真是创新了。 原因之二是为迎合上级。上级尤其是政府部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学校被逼无奈只能去为赋新词强说“新” 。有的学校认为,创新就是不一样、就是变化,至于该变不该变、变了之后利大还是弊大,暂且不管,先变了

5、再说,这样就可以给上级交差、向外界宣传。 原因之三是同行压力和从众心理。别的地区、别的学校都纷纷抛出自己的特色与创新,又有新概念又有新框架,又有图表又有数字,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自家什么都没有,感觉不好意思,也只能随大流“整” 一个。 原因之四是教育成效的缓释性。有些领域新做法的正面或者负面效果会立马呈现,如在医药领域是不敢随便给人吃“新药 ”的,因为搞不好会吃死人。而在教育领域,即使推行的是伪创新、假改革,让学生吃了“教育改革的假药” ,也不会让学生立刻出人命,这就给“浑水摸鱼” 留出了一定空间。 现在跨地区研修交流活动比较多,有的局长、校长学习回来,不顾及校情差异和区域差异,照搬外地外校做法

6、,其用意是好的,但效果不佳,开始轰轰烈烈,最后不了了之,典型的虎头蛇尾。不过对于某些地方和学校而言,有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就已经足够了,因为已经吸引到眼球了,已经名声在外、收到所谓的“实效” 了,至于有没有“长效” 、学生们将来能不能有“ 实际获得”,都已不再重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都清楚此中缘由,一些校长未必糊涂,教育局的官员也很精明,这种现象成为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只不过,入戏深浅不同罢了。但有人入戏太深出不来,最后也可能受害最大。 如何从伪创新中走出来?要点有二。其一,在求实中创新,把“有效性 ”特别是对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切忌“为创新而创新”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创新观” 。其二,不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乃至教师,都要节制自己的权力,不能有权就任性。瞎折腾基本都是有权者搞出来的。教育者要不断学习,要调查研究,要了解民情民意,用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挤掉教育创新与改革中的泡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