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2753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进行研究,阐述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科学认识。本文剖析了羌文化的基因与根本载体羌人自身,提出了保护羌文化的挖掘、提炼、交流、传承四原则。从灾后的实际出发,本文建议将中国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关键词: 羌文化;保护;旅游产品 5 12 地震之后,北川作为中国唯一的羌文化保存区域的抢救和保护受到了全国的高度关注,呼吁不断,建议甚多,但如何真正有效地在历史长河中把羌文化保留下来,这既需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期待实践中的成功。笔者作为北川灾后重建旅游产业规划组组长,谈一些观点。一、对羌文化保护的认识 在媒

2、体对 5 12 特大地震报道中,羌文化遭受的严重损失放在了显著的位置:羌文化研究专家正在开会全部罹难,大量羌族建筑被摧毁,珍贵的羌文化资料被埋压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羌文化物质形态确实遭到了破坏,蒙受了损失。但是这些被破坏和损失的决不是羌文化的本质。我们必须从羌文化的本源30 万羌族人民身上去研究保护羌文化的课题。在此,有必要明确当前保护羌文化的几个认识。 认识之一:地震震不垮、也毁灭不了羌文化。因楼宇倒塌而死去了“禹风诗社 ”从事羌文化研究人员,令我们痛惜。但关键的是,羌文化要靠 30 万羌族人民共同来传承,有羌人在,羌文化就不会毁灭。 同样,已永埋地下的文献资料虽然是一种损失,但实际上,按国家

3、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运作,许多珍贵和重要的羌族文物早就移入绵阳和四川省级博物馆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羌族人民还要世世代代生活下来,就会重头开始抢救、留存和挖掘羌族文化。人在文化在,这是人类拥有的认识。 认识之二:有形的物质存在并不是羌文化的本质。羌族有很多很多物质、非物质的遗产需要保护。羌族的古建筑中最重要的就是羌寨的碉楼,寨子建筑形制很特殊,原来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按照山体高低层次来建造。有的碉楼,几十米,都是笔直的,没有测绘装置就造出了这样的建筑。这次地震,许多羌族居民世代居住的碉楼、寨子受到严重损坏,甚至彻底倒塌,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损失。但碉楼、村寨、祭祀场所和纪念馆完全可以重建,黄鹤楼、

4、滕王阁都是重建的。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对地震灾区捐出资金,因此,恢复视觉上的羌族建筑是没有问题的,三、五年后,一个更加凸现羌族风情的靓丽北川定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认识之三:只用资金是无法强制保护羌文化的。对文化的保护,传统上的重要做法之一是各级政府划拨资金,这当然很必要,但又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对羌民族这样一个在中华民族中只占万分之二比例的少数民族而言。 中国已进入小康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这也是羌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如果纯粹只是用补贴生活费的办法来要求羌族保护农耕文明的特色,那是杯水车薪、力不从心的。在村寨的调查中,羌民基本都表示,如果外面能赚到更多的钱就出去干活,不会因文化保护而苦守穷困;但是如果

5、保护羌文化能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还是愿意留在本乡本土。震前五龙寨通过旅游展示羌文化成为北川县收人最高的地区之一,寨民安居乐业,就是一个例证。 认识之四:羌文化不是靠供养几位羌民样板所能传承的。完全原著羌民是生活在深山村寨之中的,其生活环境基本是农耕文化,他们只是保持了相当原始的习俗,但他们自身并没有对羌文化的研究。他们可以传续生命,但无法传承文化。一旦上一代逝去,作为“活样本” 的羌文化也就断根了。 笔者调研发现,年轻一代对羌文化的感情有所淡化。譬如端公,这是羌文化中的关键人物。但不少年轻羌民受了现代教育认为:“我们不信神弄鬼,不迷信。 ”因此,随着时代的演进,依靠老一辈羌民保护羌文化的做法面

6、临严重挑战。 二、羌文化的基因在哪里 笔者访问的羌人中有两位是不能不专门提出的:一位是羌族老人赵兴武,北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主任,他年轻时就研究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穷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另一位是羌族汉子杨华武,震前是五龙寨羌文化领军人物,劫后余生,他又组建了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短短几个月,这支演出队伍已遐迩闻名。用杨华武的话说:“我是羌文化的痴情汉,保护羌文化至死不渝。 ” 这两个人,一位是羌文化研究者,一位是展现羌文化的实践者,他生在山沟沟,住在落后地区,然而作者在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却被他们对羌文化保护的深刻理解、对现代文明高屋建瓴的视野以及对文化包容的智慧和激情所感动。 文化的根本载

7、体是人,文化的传承也靠人,所以从本质上讲,保护羌文化就是要有一批有积极主动意识去传承羌文化的人。羌文化的根基在民间,羌文化的基因存在于羌民族生活之中。当代羌民的生命中有活力的羌文化的展示才是对羌文化最有效的保护。 三、保护羌文化的原则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 ”如何落实好总理的这一指示,需要有现实的思路和积极主动的姿态,以保护为主脉把握住以下四个原则。 1、在挖掘中进行保护 由于北川在历史发展中成为羌汉杂糅区域,经过千年的迁徒、融合、同化,这里的汉化现象很明显。现有的羌文化更多散落于民间,而且羌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与山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需要挖掘、整

8、理和研究。如青片乡是北川县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方,这里许多人都保留着羌族的生活习惯,会讲羌语的人也很多。因此需要组建专门的队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甚至有必要在羌族聚居地建立专门的羌文化保护区。 2、在提炼中进行保护 北川县城要在新址建造一座适合现代人居住和科技信息化的新城。羌族人民要走向小康,必然需要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同时为了经济发展,也必须有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产业。因此,羌文化不可能只是“原生态” 地照搬和全部移植进来,而是要对羌文化符号和元素进行提炼,延续和强化羌族的文脉,建设成融合时代风貌的“禹羌新城” 。值得提出的是,迄今为止,羌族对大禹的定位始终是不够确切的,更多的是传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民间故事。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大禹不只是一个治水的“ 总工程师” ,而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创建人、中国第一个建立朝代并有帝王纪年的正式皇帝,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奴隶制社会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步的标志,所以,把大禹定位于中国文明社会夏朝的第一位皇帝才是正确的。羌族传承了夏朝古风,保留下纯正大禹文化。当年大禹形象从禹穴村移升禹里乡,如今县城重建,应把大禹这位至尊的核心人物移升至新县城,从历史上的石泉县志为依据,树禹帝像,建禹帝牌坊,作为北川新县城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