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1639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上)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儒家哲学至宋代,发展为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程朱理学”,朱指朱熹,程指“ 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作为“ 二程 ”的兄长,程颢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师从道州周敦颐,研经习道,发奋钻研,一生不辍, “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终成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的影响,被奉为“先贤 ”,祀于孔庙东庑第 38 位。让人惊异的是,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还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不仅仅是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州县基层任职多年,心怀天下,政绩卓然。 初出茅庐的断案高手 程颢,字伯淳,河南

2、洛阳人。宋仁宗嘉祐二年,程颢参加了当年的丁酉科考试,考取进士,随即被任命为京兆府雩县主簿,后又任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晋城县令等职。宋代县一级的主簿,其职责按照曾任过同安县主簿的朱熹在建宁府建阳县主簿厅记中所说:“县之属有主簿,秩从九品,县一人,掌县之簿书,凡户租之版,出内之会,符檄之委,狱讼之成,皆总而治之”这说明在宋代,主簿不仅掌管文书、考核、出纳等事务性工作,有时还要负责狱讼官司。程颢刚刚上任,就有件棘手的案子打到了他的跟前。某乡民租赁了自己兄长的房子居住,一住就是二十年,一天在宅基地附近劳作时,竟然挖出一坛“瘗钱” ,真是喜从天降。但侄子却说,这笔钱是他父亲当年埋下的,要求物归原主。天降横

3、财,哪能拱手相送?叔叔死活不答应。于是,侄子一纸状子,递到了县衙。程颢看过状子,问侄子,你父亲埋这笔钱多久了?答曰四十年。又问,你叔叔租赁宅子多久了?答曰二十年。程颢安排小吏,从挖出的铜钱中挑出十千钱,让侄子过目,然后大声说:“如今官府所铸造的钱,不过五六年就流通天下,而挖出的钱,是你父亲未埋前数十年所铸,皆为古钱,世间岂有选择古钱作为瘗钱埋藏于地下之理!”侄子听后,大惊失色,只得承认自己的妄诉之实。 晋城一位姓张的富户,父亲去世不久,就有一老叟找上门来,对他说:“我,乃是你亲生父亲。 ”张富户听后大骇,父亲刚刚入土,天上马上掉下个亲生父亲,哪有这样凑巧事情?他不认,人家偏要他认,争执不下,告

4、到了县里。程颢坐堂,照例从线索入手。他问老叟:“想当父亲,有何证据?”老叟说: “年轻的时候,我以行医为业,长年在外行医,后来,妻子生下一子,贫不能养,无奈,只好忍痛将儿子送给了张家。 ”程颢问:“ 何以为证? ”老叟从怀里摸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抱儿与张三翁家。”一看纸条,程颢差点儿没笑出声来,他说:“ 按照年龄去算,送孩子这一年,张家父亲才四十岁,四十岁的中年汉子,怎么会以翁相称?”老叟一愣,知道讹诈被县令识破,顿时汗流夹背,连连磕头谢罪。 探索地方管理新模式 程颢调任泽州晋城县令之时,刚刚三十出头,年轻得很。但别看他年纪轻轻,做事却思路清晰,决策果断,而且善于创新。他在晋

5、城任职三年,期间所做,不单单是调解纠纷、依法治讼等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他还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探索地方管理的方法上,而这一点,是许多仅仅为积累资历、应付“磨勘” 、谋取升迁的基层官员们无法望其项背的。一是减轻农民负担。当时,晋城老百姓交皇粮,要直接送往边境,以备军需。然而,晋城与边境之间路途遥远,到了催粮之时,家家户户送粮忙,长途跋涉,耗时费力。倘若直接到边境附近购粮交纳,恰逢交粮高峰期,粮价又太贵,往往购粮所费,远远超出实际负担,老百姓怨声载道。为此,程颢推行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动员一些富户、商人,让他们粮价便宜时,在边境附近购粮储存,待交粮之时,再卖给晋城父老,规定只能略有赢利。这样,富

6、户、商人有利可图,而农民既无长途运输的劳顿之苦,也无粮食紧俏时的涨价之忧,负担大大减轻。一个小点子,解决了大问题,老百姓为之欢呼。 二是推行“伍保 ”之法。程颢按照村民居住远近,编成“伍保” ,要求 “伍保”之间, “力役相助,患难相恤”,强扶弱,富帮穷,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孤寡、残疾、流浪者,都责成有能力的亲戚、朋友、乡亲给予照顾,进行救助。于是,乡里之间,奸伪无所容,疾病有所养,风俗大变。据说,晋城至今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还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数颇高,古风犹存啊。三是大力兴办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程颢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刚到晋城,他就风尘仆仆深入各地,与老百姓当面交流联盟,调查了解教育实情,商量办学大计。他认为, “乡必有校 ”,任职期间,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牵头建立乡校 72 所,社学数十所。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儿童选择教材,修订教材,连断句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 “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 。晋城内外,好学之风,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动人图景。 程颢任晋城县令期间,可谓管理有序、负担减轻、事业兴旺、一派繁荣。据泽州府志说:“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