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1082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一)一、名词解释(5 对 10 个,每题 2 分,共 20 分)1、农业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4、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5、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7、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8、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

2、的差数之和。即有效温度的总和。9、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 1 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0、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12、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1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

3、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15、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16、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17、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19、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这个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分总干物质的总量。20、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2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22、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

4、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3、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 /耕地面积)10024、单作:在同一田块上只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清种、纯种、净种。也称平作。25、间作: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26、混作: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27、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28、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供体) 产生并通过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周围其它植物

5、(受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29、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复种方式称为连作。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等,耐短期连作的作物有: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忌连作的作物有:豌豆、蚕豆、花生等30、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31.间苗和定苗:.通过间苗、定苗可确定田间植株密度,同时可淘汰弱苗病苗杂苗,保留优良健壮的幼苗。通常在苗出齐后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32.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是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33.

6、短日照作物:.一般起源于低纬度地带,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有当某一时期的日长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缩短日照时间能促进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则不能正常开花的作物。.34.种子: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包括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真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根茎类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35.发芽.: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 3 个过程。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发芽势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般为 3 天)的发芽率。3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态

7、因子的能力。37.土体构造 农田土壤的土体构造,自上而下可依次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其中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38.引种:广义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是指生产性引种,既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39.作物产量。指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也称经济产量。包括单位面积的产量,即单产,一定面积的产量,即总产。40.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41.作物品质:指产量器官,即目标产品的质量。粮食作物的品质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的品质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42.品种 1)品种是人类长期

8、劳动的产物;2)品种应具备遗传稳定性和形态一致性;3)品种必须符合生产的需要43.作物的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为作物(全)生育期。如,禾本科的小麦可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以花芽分化(穗分化)为界限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种植指数= - 100%耕地面积和成熟期;双子叶作物的棉花可分为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等。44.选择育种:指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包括大田选株(穗) 、株(穗)行试验和产量比较 3 个环节。45.杂交育种: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

9、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46.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指 2 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 F1) ,在各方面比其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为了利用这种优势,人们制定了各种选育、制种的程序和方法。这种选、育、制、用的全过程,成为杂种优势利用。47.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二、填空1.根的种类。根主要起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可分为初生根、次生根、不定根 3 类。2.叶的形态。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可分为子叶和真叶。3.作物产量

10、的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平均结实粒数和每粒平均重量,3 者的乘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他作物也有各自的构成因素。4.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产量是各构成因素之积,因素间有一定的制约和补偿关系。5.良种繁育的任务 一是生产优质种子,实行品种的更换和更新;二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6.良种繁育的程序 按原原种、原种和良种 3 级程序进行。7.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一是提高繁殖系数;二是加代繁殖。 8.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9.灌溉技术: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10.我国种植制度的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率高,

11、复种指数高;二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三是种植方式多种多样。11.土壤培肥的技术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12.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杂种制种方法有:1)人工去雄、授粉制种;2)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3)化学杀雄制种;4)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制种;5)利用标记性状(基因)识别杂种。此外还可利用三倍体杂种优势和无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13、关于作物的分类 A、按作物用途与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food crops):禾谷类作物 (cereal)、豆类作物(legume)、薯类作物(tuberous) 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 ,又称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

12、、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它作物 其它作物:嗜好作物,如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调料作物,如茴香、胡椒、肉桂等;染料作物,如红花、蓝靛、茜草等;特用作物,如桑、漆、橡胶等。C、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不同分为:喜温作物( 10)耐寒作物(13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 不同分为: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 )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 )日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3)根据作物对 CO2 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 三碳(C3)作物 四碳(C4) 作物D、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2)按收获期可

13、分为:夏熟作物、秋熟作物(3)按栽培季节分为:冬季作物秋冬播种、次年春夏收获。夏季作物春夏播种、秋冬收获。 (4)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5)按耕地种类可分为: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14.农业资源的分类: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等 农业社会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交通等15.合理密植的原则;农业环境(光照、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收获、贮藏等) ;16、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论述题(共 25 分)1、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四个时期,试

14、述各个农业时期的主要特征。原始农业: 工具:粗制的棍棒、标枪、没有磨制的石器工具;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工具:弓箭,打磨制作的石器;出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铁制工具(铁犁、马拉条播机、中耕机等)耕作技术:轮作制(二圃制、三圃制等) ;农牧结合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生产动力:人力、畜力;很少使用商业能。近代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机器(工作机动力机)生产动力:机械力代替畜力或部分代替畜力生产技术: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农业化学和合成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作物良种选育。耕作技术:停止休耕、轮种,实行连作;粗放到集约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

15、主要特征:智能化和机械化(举例)农业生产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2、举例说明光照强度理论在农业生产上有何应用?(至少写 6 点)1.合理密植要选用较耐阴的作物,也就是光饱和点低的作物。2.果树的整枝修剪。3.杂草防治。4.麻类作物应该密植。5.棉花不宜密植。3、光周期反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引种: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一般表现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则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北种南引,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栽培:根据

16、作物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确定播种期。 (福建双季稻的例子说明下)育种:作物育种实践中,不同亲本材料的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往往需要调节播差期,或者采用人工光周期诱导,促使亲本花期相遇。4、简述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首先,生长和发育是统一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又促进新器官的生长。其次,生长和发育又是一对矛盾。生长快而发育慢: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是影响开花结实,如“贪青晚熟” 。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例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情况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发生“早衰 ”。4、 “S”型生长过程在生产上的应用。第一,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例:矮壮素控制小麦拔节)第二,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到这项措施对其他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