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总相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756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浓妆淡抹总相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浓妆淡抹总相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浓妆淡抹总相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浓妆淡抹总相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浓妆淡抹总相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浓妆淡抹总相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浓妆淡抹总相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浓妆淡抹总相宜民居是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居受本土人文、气候、地理、经济、物产等影响,建筑风格多元且色彩各异。位于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邓孝變先生称其为湘楚明清民居的“活化石” ,素净明雅堪称湘北民居的代表。而福建闽南蔡氏红砖厝的“红砖文化” 既有中原文化的典丽大雅,又吸收了南洋、欧洲与阿拉伯文化。这两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居建筑在色彩风格上一素雅一浓艳,在比较研究中,其民俗文化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观、宗教信仰的共生关系可见一斑。 一、清白雅静宜传家 张谷英大屋座落于湖南省岳阳县山清水秀的渭洞山区,始建于明嘉靖 41 年,清代两次续建

2、,张谷英家族 26代子孙在此世代聚族而居。 远远望去,四面青山环绕着这一处半月形青瓦白墙的古村落,大屋主要是由木、青砖、花岗岩构成,素朴庄严,背靠青山,门前渭溪河环绕。 “当大门” 是最初的建筑,原本可供百户人家居住,随着张氏家族人丁繁盛,清代嘉庆年间,连着“当大门 ”建起了另外两幢房屋 “王家塅”和“ 上新屋”,三幢大屋屋脊连着屋脊,堂屋连着堂屋,形成了绵延两华里的古民居住宅群。古村总体布局呈“干支式” 结构,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环护。房屋的空间高大宽敞,便于通风祛湿,房顶覆盖青瓦,墙体刷白粉,吊脚楼穿斗,山墙多做成马头墙,高出屋面。每栋门庭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 及其

3、与厢房、耳房、天井组成,门庭之间相互相连,合则浑然一体,分则自成系统。青石构筑的天井是庭院各单元的中心,也是光源所在,植花种草,生机盎然,单纯中孕育着丰富,变化中保持着秩序,形成整体和谐的时空序列。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其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和谐统一。 在张谷英古村落信步,古街宽不过三米,一侧是深远悠长的大屋清水砖墙,另一侧是与古街逶迤相随的渭溪河,潺潺的流水和波光倒影为古村平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畔溪走廊依靠木柱和穿斗支架,延伸沿溪房屋坡面搭建而成,木柱立于泊岸挑石上,柱间安置木质座椅,长廊下铺着青石板路,衔接着每一条巷道,通达各门各户。正午的阳光虽然酷

4、热,但在长廊下行走却清凉如水。溪上四十余座大大小小的花岗石桥,巧妙地依据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把两岸古建筑群连成了一体,石桥两岸老屋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雅致的水乡图画。 张谷英村排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生活安适稳妥,大门门楣上的太极图,象征着张谷英村对富贵绵长、生生不息的信仰。梁屋、窗棂、间壁以及隔屏镶嵌着雕花板,镂雕着精巧的小鹿、喜鹊、梅花、瑞兽,在粉壁的映衬下静谧安详。对于子孙的立身处世,祖先堂金字横匾上书写着“世业崇儒 ”四个大字,张氏族谱家训中也明言:“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 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 。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

5、读书隆礼、晴耕雨读编织了张谷英村人田园诗意般的生活理想。可以说,这儿每块青砖、每片素瓦、每堵粉墙、每条雕梁、每个画栋、每对楹联都积淀着传统历史和文化,历经 600 年沧桑,张谷英大屋虽然已粉墙剥落、芳草萋萋,但其均衡简洁、素净明雅的色彩格局却依然如故。二、红砖风华且倾城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这是一个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的建筑群,由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修建,以华丽的风格和中西合璧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蔡氏红砖厝由十六个院落组成,院落之间有长长的甬道,连接着各个院落。徜徉其间,甚至有点行走在北京故宫西路的感觉,难怪当地人称之为“小皇宫” 。 古厝最引人

6、注目的是红砖赤墙。闽南的日光疏漏着洒在上头,光影的斑驳里,有着岁月剥蚀的沧桑与光阴老去的喟叹,更有着时间掩不去、遮不掉的那种自成气象的端凝华彩和落落大方。确实,比起白墙或是青砖,闽南人更喜欢大量地运用红砖来装饰房屋,以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红砖文化” 。红砖饰面是闽南传统民居的文化表征,这在全国的传统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以红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现已不可明确考证,一说由自然条件决定。闽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气候使其多红壤,土质中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易于烧制成红砖,这也符合传统建材因地而取的原则。虽然红色是民俗大众喜闻乐见的色彩,但在建筑上却是祭祀场所和皇家的专利。因此,以红砖为建

7、材必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建筑史学界盛行着五代时“皇后起” 的传说。然而,这个传说中并未提及“厝” 的颜色,并且从学术的角度讲,传说也并不可信。无论如何,哪怕红砖厝的缘由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也并不妨碍它以艳丽端方的倾城风姿静静地伫立在闽南一隅,吸引着人们艳羡的目光与称叹。 除了这不可方物的红砖红瓦,蔡氏红砖厝之美还在于那古雅的结构和流畅洒然的曲线。作为明清闽南官厝的代表,古厝的制式大约为“中间一座南北向的五开间三进院落,东西各带一排侧向护厝,围绕正厅,形成一个向心的整体”,有几分类似于北方民居的四合院,象征着尊卑尚礼的儒家文化。而那悬山式的屋顶和燕尾形的屋脊,像是于飞的鸟儿,带着几

8、分恣意。红瓦飞甍,那是唐风宋韵的遗存。想必,华侨蔡氏当初斥巨资修建这大厝时,必定有着刻骨的乡愁要抒发,有着漂泊的灵魂要栖居,才会使这红砖厝有着这样浓郁的中原文化的影子。 如果说结构与红墙是陆路文明的呈现,那么,室内外墙面上的图案装饰则是海洋文明的映射蔡氏建筑群本就是两种文明融合碰撞的产物。 外国建筑史中提到:“阿拉伯人爱在建筑物的室内外墙面上复满装饰。如果建筑物是砖的, 装饰花纹就用砖块砌成”红砖厝也是如此,在墙面上砌出繁复的花纹,在手法上包含了普通红砖拼花图案、异型红砖拼花图案、瓷砖拼花图案、香线框、砖雕等;内容上则有诸如万字、海棠、人字、工字、隶书和古篆体对联等。蔡氏古民居还利用了闽南大厝

9、里常用的“出砖入石”的技术,拼合成红白相间的拼子画图案,具有典型闽南特色。 总之,蔡氏古建筑群集红砖建筑的独特风格于一身,是闽南红砖厝的典型代表。观其一斑,我们就已经能够想见红砖建筑的绝代风华。 色彩是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和福建闽南蔡氏红砖厝的重要区别, “生于环境、长于环境 ”,虽然都是明清时期汉族民居建筑,张谷英村所在的湘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植被茂盛,原木、花岗岩、青砖等物质材料易于收集和制造。而闽南气候湿热多红壤,红壤三氧化二铁成分高,烧出的砖呈现出艳美的红,选址的差异为张谷英村和蔡氏红砖厝的建筑色彩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其次,民居不仅是为居住者提供庇护,更希望能寄情、畅情于环境,从中得

10、到“愉悦 ”和“美”,张谷英村的素雅与渭洞山区的青秀重构了我们记忆里淡墨渲染的江南。而号称“侨乡” 的闽南,有着浓烈得化不开的乡土情结,也许是因为曾经失去热土,所以更加眷顾,那艳丽得不可方物的红色才如此吸引人们艳羡的目光与称叹。最后,从文化渊源来看,张谷英村是以亲情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典型,其轴线对称和空间位序反映了家族制度特有的等级秩序,通过建筑的形制维系亲情血缘,清白雅静的色彩审美倾向象征着农耕时代儒家修生养性的道德理想。而从闽南蔡氏红砖厝的“红砖文化” 中我们看到海外交流在带给闽南开放开明开阔气象的同时,也给她的文化注入了对远古传统的回归。在中国汉族古民居建筑中,色彩也许只是建筑与环境艺术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在湘北张谷英古村落的素雅内敛与闽南蔡氏红砖厝奔放艳丽中却不仅看到了民居文化中对传统的坚守,更感悟到了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大气,其中民俗文化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观、宗教信仰的共生关系可以说为设计现代理想建筑提供了最佳参考,这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也让我久久想往、动容。 责任编辑 孙 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