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39020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重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11、引 言据教育部统计,2011 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660 万人,加上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有 100 多万人,2011 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达 700 多万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成为社会的焦点。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虽有缓和趋势,但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这对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的大学生就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意愿,是指有就业要求的大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不同评价、不同审视和选择方向。就业意愿描述的是大学生寻找工作之前的设想,这种设想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就业

2、意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22 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2.1 大学生择业心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择业心态无疑会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有益的帮助,而消极的择业心态将会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积极心态,如魏彤儒(2003)等学者认为, 大学生寻求工作主动 , 竞争意识强烈,对自身的竞争意识有较高评价且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等极为关注;金崇芳(2004)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是从理想趋于理智, 从幻想趋于

3、现实的最基本的心理反映之;刘尊法(2000)也认为当代大学生较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是靠感性的认识, 更多是靠理性的分析, 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表现在择业期望过高、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焦虑心理。魏青和郝善学(2002)从 3 个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的期望: ( 1) 过高的期望成就; ( 2) 期望短时间内见成效 , 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一些学生对成就的实现期望过高;( 3) 过分地期望稳定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室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依

4、次为: 经济收入 ( 53% )、出国深造 ( 32%)。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型转向经济价值型;刘尊法(2000)认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过分强调和突出个人,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 , 不考虑社会责任, 过于注重个人正当权益的获得;欧阳霞(2004)等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心理。2.2 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分析大学生在择业中产生的这些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前各研究者主要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在分析大量文献后认为应该表现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五个方面上。 当前大

5、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32.2.1 社会因素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在这个阶段, 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马忠祥(2001)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中一些观念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导: ( 1) 社会各行业间的工作性质不同, 各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经济报酬、福利待遇不同, 形成社会对不同职业所形成的认识与评价。 ( 2)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偏见。在国家政策方面罗小燕(1999)认为: ( 1) 目前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措施, 全国地区人才需求难以保证。( 2) 地区和行业保护政策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

6、的公平竞争。2.2.2 经济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沿海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 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相对于内地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择业时大都选择北京、上海、大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向的外部原因。在张道祥(2002)的调查中指出: 经济待遇高不高, 是否是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 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 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在周骏宇和李元平(2010)的研究中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二元特性,已经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各项收入差距和生活条

7、件的差距,会让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显示出畸形的高度同质性,即大多数学生在地区选择方面都会偏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城乡选择方面都会偏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行业选择方面,都会选择体制内优势部门。2.2.3 教育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时期, 这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黄发友(2002)认为就业制度的转变, 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 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由于长期受传统的 统分统配思想的影响, 学校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少, 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还不完善, 学校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42.2.4

8、家庭因素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职业地位(特别是父亲)与教育水平对子女的职业获得(首次工作或当前职业)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在该方面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李黎明(2008)认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职业地位、学历)仍然对子女地位的获得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郑洁(2004)的调查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而且求职更有信心,初次就业落实单位的概率高。诸多社会调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力与关系相比,后者对就业的影响更重要,24的毕业生表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

9、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李德勤(2003)在云南教科院的研究中涉及家庭背景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结果指出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层次越高的家庭,孩子就业的概率越高。2.2.5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这是大学生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特有因素。刘圣陶和尹小萍(2001)认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因素包括个人的综合因素、择业心理因素、求职方法等方面。这些是大学生择业的主观内在因素。大学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 无法准确剖析自己, 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受社会、他人影响, 盲目跟从, 只想选择条件好的公司工作。他们的择业心态取决于职

10、业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 因而会产生理想与现实、开放与封闭、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总之, 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是复杂的, 他既受当今社会现实观念的影响, 又受就业政策所制约;既受现实教育指导缺失的影响, 又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研究者们对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论述都比较详尽, 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53 实证分析3.1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3.1.1 模型设定为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哪些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意愿,我们进行了二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根据有关定义,分别界定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1;“ 在农村就业”=0 ;选择 “在东部地

11、区就业” =1;“在中西部地区就业”=0;选择 “在体制内优势单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就业”=1;“ 其他单位”=0 ,建立 3 个二分变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ln =ip1+ ; (1)102k=1,2,3;iN为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 =1)、“在东部地区就业”( =2)、iPi i“在体制内优势单位就业”( =3)的概率, 为影响学生就业意愿的各种变ik量。定义这些变量如表 3.1 所示。表 3.1 式(1)中的各变量变量 变量名 类型 赋值X1 性别 虚拟变量 男性=1;女生=0X2 家庭所在地 定类变量 大城市=A;中小城市=B;农村=CX3 学校类型 虚拟变量2

12、11 或 985 高校学生=1;非 211 或 985 高校学生=0X4 专业类别 定类变量文史=A;师范=B;理工=C;经管=D;农林=E;医科=F;其他=GX5是否认为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求职途径 虚拟变量 是=1;否=0X6 对就业政策了解的程度 定序变量非常了解=4;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2;不了解=1自变量X7 对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态度 定序变量非常愿意接收=4;比较愿意接收=3;能接收=2;无法接收=1Y1 单位选择 虚拟变量 优势单位=1;竞争性单位=0Y2 地区选择 虚拟变量 东部地区=1;中西部地区=0因变Y3 城乡选择 虚拟变量 城市=1;乡镇=0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13、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6量3.1.2 数据描述本文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理论分析、制度设计与实做推广重庆理工大学课题组,该项目是重庆市财政支持专项研究课题。对重庆市高校内的 2010 年毕业生和 2010 年在校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 2010 年春季,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参与此次调查的重庆市高校学生为5000 人。调查后,回收问卷 4012 份,回收率约 80%;有效问卷 3760 份,其中完成全部问题者 96%。在数据分析中,本文以 3760 份问卷为基础。(1)调查样本概况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样本总量 3760 人,其中男生 1835 人,占 48.8%,女

14、生 1925 人,占 51.2%。样本的来源构成以农村为主。数据显示:生源地为大城市的 653 人,占17.65%,中小城市的 1396 人,占 37.74%,农村的 1650 人,占 44.61%。样本数据的学校结构与重庆市高校结构基本吻合。样本中就读学校属于211 或 985 学校的 841 人,占 22.55%,省属重点大学的 596 人,占 15.98%,一般性大学的 2293 人,占 61.47%。表 3.2 调查基本情况统计表性别结构 户籍分类 学校分类男 女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农村 211 或 985 省属重点 一般大学1835 1925 653 1396 1650 841 59

15、6 229348.8% 51.2% 17.65% 37.74% 44.61% 22.55% 15.98% 61.47%调查样本的专业结构已理工科为主。数据显示:文史类专业 505 人,占13.21%;师范类 764 人,占 19.98%;理工科类 1561 人,占 40.82%;经管类683 人,占 17.86%;农林类 97 人,占 2.54%;医科 55 人,占 1.44%;其他专业 159 人,占 4.16%。 当前大学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市调查的实证分析7表 3.3 接受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构成情况表文史类 师范类 理工科类 经管类 农林类 医科 其他505 764 1561 683 97 55 15913.21% 19.98% 40.82% 17.86% 2.54% 1.44% 4.16%(2)就业准备情况分析为了分析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首先需要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了解,为此调查问卷从是否关注就业信息、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是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明确的就业打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度逐年增加。从大四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450 人,占 12.06%,从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1115 人,占 29.88%,从大二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949 人,占 25.44%,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1217 人,占32.62%。越来越多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