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33784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命伦理到生命教育以安宁缓和疗护为例(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論論文十一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鄭石岩 * 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員會委員、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兼任教授兩岸生命教育與管理152論論文十一論生命教育的旨意,在於教導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活,豐富人生,並發現生命的意義。人因為生命教育的薰陶,而變得有愛心和智慧,自我功能提升,生活的興致和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良好,從而有個幸福成功的人生。生命教育在於協助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互愛與尊重。它對於社會的安定,文化的提升,經濟的發展,以及民主素養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作用。教育的重心應該是生命教育。學校所教的內容,家庭所教導的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培養學生認識生命,發展潛能,締造幸福的人生,開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於是,就廣

2、義來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就狹義言,生命教育在於陶冶個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教育包涵甚廣,然而無論那一階段的教育,都沒有生命教育這門課;也沒有一門課可以單獨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態度、能力和觀念作完整的傳授。於是,它注定要交給每一位老師,採用融入式教學,在平常課堂上進行啟發、體驗、探索和陶冶。於是生命教育需要一個重心或主題,否則就容易流於空泛,甚至被其他教育主題取代。自從教育部於二年推動生命教育以來,許多中小學校,把環保教育、兩性平等(或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等等,都列入生命教育,這當然有其道理。不過,這一來生命教育的主題模糊了。相對的,生命教育的教學和陶

3、冶,就有被忽視的危險。當然,環保、兩性、法治、人權都應受重視,且應持續地推動。不過,如果把這些教學內涵,納入生命教育裡,不但疊床架屋,彼此效果不彰,生命教育就會在我們都在推動的含糊籠統中被疏忽。於是,生命教育必須有個重心。壹、生命教育的重心生命教育必須有個明確的教育內涵或重心,教育部因此規劃了十二個主題,供學校教師參考。 1它包含欣賞生命、做我真好、生於憂患、應變教育與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153論論文十一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良心的培養、人活在關係中、能思會辨、生命尊嚴、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全球倫理與宗教。這些內涵大體已包含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不過各級學校學生,身心發展程度不同,生命

4、教育的教材和教學計畫,擬訂不免有困難。而且十二個單元,包容甚多,如果沒有一個理論架構做為主軸,則教師在進行各科融入式教學,學校在擬訂單元教學時,就缺乏貫串全盤的視野。於是,透過課程發展技巧(DACUM)以及,透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驗證,提出生命教育的重心。它包括: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實現。生命的倫理。生命的興致和快樂。生命的意義。我們可以把這六個重點,視為一座標的橫軸; 每一個生命都必須發展這六個基本能力和態度。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必須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的階段和學習能力,才可能把人教好,於是把心智發展的成熟程度,視為座標的縱軸。這一來,生命教育就可以因心智發展階段不同,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能

5、力的教材和教學活動,並兼顧到實用性和現實需要。從而教育部原先規劃的十二個主題,也就自然融入前述生命教育六個重點之中。此外,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必須視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來設計,於是我們把它視為一個斜邊。這三條線,正好圍成一個面積,這是生命教育賴以落實的基本範疇,也是生命教育的重心所在。1 曉明女中,2000,生命教育的十二個單元。兩岸生命教育與管理154論論文十一論貳、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既已找出它的重心,就得進一步了解其內涵,這樣教學才有著力點,學生的學習始有具體的收獲,茲將六個重點扼要說明如下:一、生命的活力生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和調適,因此需要一股強勁的活力。

6、缺乏活力就無法克服困難,展現人生;不能忍受挫折,就會逃避或麻醉自己,造成生命的挫敗。失去活力的人,會顯得退縮、沮喪、憂鬱或自我傷害。現代人生活在快速社會變遷之中,所面臨的是競爭和追求成長。人一旦失去活力,就會產生精神潰敗和自暴自棄的問題。於是培養活力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個課題。其主要觀念:活力包含精神和身體兩個層面。活力表現出生命的實現、喜悅和創造力。活力包括健康、樂觀、耐性和堅毅等因素。活力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培養的。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或經驗學習)較能獲得這方面的能力。人必須有活力,才能為生存努力。 暮氣沉沉、消極悲觀、退卻與僵化等負面的態度,無法振作精神,適應現代生活。教育工作必須以活力的培養為

7、優先,而它的重心是健康、樂觀與堅毅。培養生命的活力,除了重視身心健康及體育運動之外,應特別重視樂觀思考模式的培養。根據馬丁席爾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 的研究:樂觀的人在遭遇挫折或逆境時,採取區隔模式思考,悲觀的人則採取擴散模式思考。 2樂觀與2 洪蘭譯,Martin E. P. Seligman,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Learned Optimism),台北:遠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155論論文十一悲觀的思考習慣,往往從父母、師長和同儕的行為中學習而來。生命教育顯然要從身教做起,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指導。二、生命的成長生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從未成熟到成熟,從需要照顧扶

8、持到獨立負責,它的特質是成長。特別是知識與能力方面,更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長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結束。生命必須面對生存環境的不斷改變,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才有好的適應能力。為促進生命成長,教學上應注意: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態度。養成終身學習和隨緣學習的習慣,以適應變遷快速的現代生活。發展良好的自我功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良好情緒生活和堅毅的精神力。學習人際、合作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成長的重點包括體能、心智功能、人際能力和社會生活等方面。主動學習是從模仿、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中建立起來的。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由於生產方式的快速變遷,知識和技術的半衰期縮短,如果缺乏主動學習

9、的習慣,在職場上勢必面臨被淘汰或失業的危機。生命是一個積極成長的過程,務必隨著時代、潮流和不同年齡階段,作新的學習和成長。 3流出版。3 林麗寬譯,Jeannette Vos & Gordon Dryden, 學習革命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兩岸生命教育與管理156論論文十一論三、生命的實現人都得實現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生涯路。每個人都是唯一的、獨特的,都注定要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包括體能、性向、興趣和特質),去發展其人生。他不可能變成別人,也不可能抄襲別人;他要接納自己,了解自己,實現自己。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特殊的才能,只要透過明朗化經

10、驗(Crystallizing experience)的教學,就能啟發出它的潛能。心理學家迦納 (Howard Gardner)提出八種智慧類型:語言智慧型、音樂智慧型、數理邏輯智慧型、空間關係智慧型、肢體動覺智慧型、人際智慧型、內省智慧型、自然觀察智慧型。每一個類型的人,各有其善長,學習的方式不一樣,生命教育必然要秉持因材施教的觀念。 4每個人的智能傾向不同,發展潛能互異。生命教育應配合多元智慧的教學,啟發個別潛能,協助孩子開展自己的生涯,讓他們都能走出自我實現之路。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的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實現,體驗到實現就能帶來歡喜和滿足。每個人所具有的潛能要比想像中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11、發現孩子的長才,協助他走上自我實現。肯定孩子的才能,建立自信,孩子才會自愛。幫助孩子試探和開展其潛能是教育的核心工作。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不同,教學應考慮這項各別差異的因素。 5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覺得有意義、有價值和有樂趣,是因為它實現了它、展現了它的生活與才華。每一個個體都能活出它自己,做一個有用、有價值的人。人4 李平譯,Thomas Armstrong, 經營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台北:遠流出版社。5 郭俊賢等譯,Linda Campbell 等著,多元智慧的教學(Teaching & Learning though

12、 Multiple Intelligences),台北:遠流出版社。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157論論文十一能自我肯定,欣賞生命、珍惜人生,都是從實現中得來的。四、生命的倫理生命能生存下去,需要一套規範。我們透過生活的規範來保護生命,維持健康,提升生活效能,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並透過合作和溝通解決生存問題。 6倫理可分為:修己倫理:培養刻苦、愛心、求真、平衡、延緩報償、挫折容忍力等等。工作倫理:培養明白事理、廣博的見識、多方面的能力、好的工作習慣、勤奮、責任和毅力。家庭倫理:培養孝順、友愛、禮貌、肯做家事和基本生活態度等等。社會倫理:培養民主的素養、守法的態度、社會正義,對國家的愛與責任等等。環保

13、倫理:培養環保的觀念、資源的珍惜和對自然的了解、欣賞與維護。生命的倫理建立在愛與智的培養。人人都應愛惜生命、欣賞生命;生命來自愛,最後也歸屬於愛。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佔有。依照弗洛姆(Eric Fromm)的理論,愛包涵四個基本素質,那就是關懷、負責、尊重和了解。無論那一個因素,都必須以知識和智慧,來判斷其正確性,所以愛也是一種能力。每一種倫理都是一種能力,因為它們要以愛和智作基礎。 7根據葛拉塞(William Glasser)的說法,倫理習慣較好的人,人際支持及自我價值感較高,他們的社會功能好,心理也比較健康。倫理習慣較好者與人合作學習較佳,參與各類活動多,能力的發展亦較好。6 邵虞譯,

14、Scott Peck ,精神成長之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台北:遠流出版社。7 孟祥森譯,Eric Fromm,愛的藝 (The Art of Loving),台北:志文出版社。兩岸生命教育與管理158論論文十一論五、生命的興致生命的存續必須是有興致的,這才活得起勁,活得快樂。有興致的人無論在學業、工作、休閒、與人交往都表現得起勁。生命如果缺乏興致,不免會暮氣沉沉,活得沒有朝氣和快樂。有興致的人精神好,活得愉快,生活也跟著豐富起來。興致高的人願意參與活動,創造更多成就。科學家是在興致中研究,文學和藝術家在興致中創作,企業家在興致中經營發展。興致的高低與個人的主動性、

15、思考方式、創意和情緒有關。長期接受填鴨教學,透過威脅和壓力強制學習;缺乏好奇、探究和主動表現的學習;生活經驗狹隘以及情緒低落等等,都足以造成興致的低落。 8培養興致的重點是:重視樂觀思考模式的陶冶。培養主動、好奇和探究的興致和習慣。學習多方面的能力,以建立信心和參加各項活動的興致。重視情緒教育與心理健康。培養欣賞、表達和分享的樂趣。興致屬於情意範疇,因此在教學上要重視身教和體驗學習。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情緒健康受到影響,不少人有了情緒困擾,諸如緊張、焦慮、憂鬱、沮喪、怠倦等等,都足以對生活興致構成嚴重威脅。 98 洪蘭譯,Joseph LeDoux,腦中有情(The Emotional Bra

16、in),台北:遠流出版社。9 洪蘭譯,Robert Ornstein & David S. Sobel,快樂就健康(Healthy Pleasure),台北:遠流出版社。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159論論文十一六、生命的意義人如果有了活下去的意義、價值和目標,就能承受生活的種種挑戰。所謂參透為何,就能迎接任何,生命除了要讓自己活下去之外,同時也在尋找它的意義。心理學家弗蘭克(V. Frankl)認為:生命一旦有了意義,就能健康的生活下去。生命的目的不只是要去追尋一個意義,而是有了意義之後,才能活得好。 10於是,一個人若能懷抱著崇高希望和意義,就能不斷鼓勵自己、指導自己,走出光明的人生路。另一方面,人在不斷發現新的意義中,生命變得既豐富又光彩。個人所懷抱的意義,正是他的人生觀的來源。因此正確的、崇高的、符合人類理性與感性的價值,能帶來幸福和成功。反之,則造成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