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2414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一) 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

2、交换,但这还只是偶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二)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

3、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三)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

4、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 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在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际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比重由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由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

5、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18 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这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世

6、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而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盛行的贸易思想是重商主义(资料一)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使西欧各国纷纷走上了向亚洲、美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在殖民制度下进行资本的血腥的原始积累。当然这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起到了巨大作用。(二)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和通讯联络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

7、发展。占主流地位的贸易思想有绝对优势理论(资料二)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三) ,资源禀赋理论(资料四) 。这一时期的贸易发生的变化主要有:贸易量迅速增加,范围进一步扩展,世界各个地区和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贸易方式有很大的进步。展览会、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国际信贷关系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发生变化,支持自由贸易。(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 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截止到第一次界大战前

8、,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速度已经下降了。第二, 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经济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明显形成了大型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的局面。第三,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开始资本输出。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场的控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国家输出资本。(四) 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科技进步的

9、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说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特征。第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二,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贸易增长速度,石油贸易增长是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贸易中,各种制成品的相对重要性有了变化。非耐用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高科技办公用品所占的比重上升。技术贸易等无形贸易及军火贸易迅速增长。第三,发达国家

10、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场所。第四,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从战后 50 年代到 60 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 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发展。1995 年 1 月 1 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进入又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从以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尽管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进的。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

11、程度日益提高,这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和合作,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感想: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看了一些关于国际贸易的书,不过好多都到此为止,不再深入的介绍分工的存在基础和决定分工的客观和历史条件。虽然商业的产生在很早之前,不过只有到了最近几百年才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和繁荣,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呢,一直都以为,国际分工在促进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的因国际贸易的开展而深化和固化,而且不可逆转,一些发

12、展中国家因其廉价的劳动力和靠近消费市场而成为了世界工厂。这样的格局是否是我们所期待的?从长远来看究竟是否有利?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加强还是阻碍?对于提高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起到多大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建立起了自己的优势之后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它们的壁垒,要考虑的是发展中国家按照现在的路线往下走,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加大?这样的问题谁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只能让事实告诉我们资料一:重商主义主要观点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

13、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

14、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这是早期经济参与者对国际贸易的首次尝试,虽然很多观点都被后来否决了,但把人们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对外贸易上,是一次伟大的探索。资料二: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主 要 内 容 :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4)国 际 分 工 的 基 础 是 有 利 的 自 然

15、 禀 赋 或 后 天 的 有 利 条 件 。简 评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

16、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李嘉图的功劳。资料三: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评价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后来的关于贸易的理论几乎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资料四:资源禀赋说(H-O 理论)H-O 理论 (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 FDI 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