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28544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科学技术奖三大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报告“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由市科技局 2010 年立项,由 ws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该项目于 2009 年 10 月开始实施,2011 年 9 月结束。两年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 支持 下,经课题组全体人员共同合作,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课题各项任务指标。1.项目概况ws 县是小麦玉米主产区,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水浇条件好,光热资源丰富。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均在 60 万亩以上,农民群众接受新技术比较快,具有较高的小麦玉米一年两季栽培技术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近年来的气候变暖,特别是随着晚秋、冬季和早春的积温偏高,小麦冬前、春季旺长和后期倒伏早衰不断出现,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种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玉米套种粗缩病发生严重,农民群众的过早收获习惯也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和品种的进一步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结合当地小麦玉米生产发展需要,采用组装、配套、创新的技术路线,依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光热资源变化,从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出发,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积温偏多的新变化,为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小麦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在项目实施期间,在 yq

3、、nz、ys3 个项目区乡镇累计推广“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50.8 万亩,增加小麦 1280万公斤、玉米 1262 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 4084 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主要研究成果根据当地有关气象数据,经科学分析,结合冬小麦夏玉米有关生育期生理特点,通过多项试验示范,集成了适于当地实际的“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效栽培技术”体系。我县气候特点是 7、8 月阴雨多、光照不足,9 月份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玉米产量形成。套种玉米与小麦共生影响个体生长、缺苗断垄严重,产量形成期高温多雨、易感病,造成早衰、难高产;而麦收后玉米贴茬直播,田间整齐度高

4、,同时可避开玉米粗缩病高发期,当地积温也能够得以满足,并且产量形成期气候特点有利于籽粒灌浆和正常成熟。玉米收获时由原来的“苞叶变黄,籽粒变硬”的收获外表特征改为“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 ,一般在 9 月 25 日至 10 月 1 日收获。对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处理,改旋耕为隔年深耕。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冬前稳健生长和安全越冬。由传统播期 10 月 1 日10 日推迟到 10 月 5 日15 日。根据具体的小麦品种及其特征,确定适宜播种量,确保形成高光效群体。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保证基本苗1620 万/亩。再晚播的每迟 1 天每亩可增加 1 万基本苗。在项目实施期间,认真总结资料,发表论

5、文多篇,其中“夏玉米”发表在农业2010 年 5 月、 “”发表在农学通报2011 年第 4 期、 “”发表在科技2011 年第3 期。3.工作措施3.1 强化领导,凝聚推广技术的合力项目下达后,长年聘请市县科技、农业主管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对项目实施给予指导,并成立了由分管局长、总农艺师、农技站长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农技站主持项目实施,其他业务站协作攻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详细分工,建立相应考核制度,促进成员参与课题活动的积极性。3.2 加强培训,搞好全方位技术服务为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课题组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观摩,其中举办电视讲座 21 期,技术培训班 180 次,现场观摩 190 余次,

6、培训农户 8000 人次。发放栽培技术手册 30000 余份、明白纸100000 余份、农信通短信 100 余条。3.3 试验示范,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依据课题组根据项目实施需要,整理分析 1971 年至 2010 年有关气象数据 2000 余项,在 yq 镇张村示范田开展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同一播期不同品种感染玉米粗缩病、玉米收获期对产量影响等田间试验,整理分析试验数据 6000 余项。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为了全面掌握了解发展动态,根据不同土壤、品种,共建立各类观测点 140个,获取相关数据 20000 余项。3.4 培植典型,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为了验证和尽快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在搞好试验

7、研究的基础上,迅速组装配套技术,并率先在科技特派员驻点村实施。成为小麦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点,农业新技术的示范田,农民技术培训的露天课堂。4.项目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由于研究手段和条件的限制,在作物栽培生理生化等方面缺乏更详细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课题组2011 年 12 月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技术报告“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属市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由 ws 县农技站承担。在上级业务部门及市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全体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认真落实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

8、,圆满完成了各项技术任务。1.项目区生产条件及技术基础情况“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 50.8万亩,分布 yq、nz、ys 三乡镇。项目区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土类为潮土、潮褐土,成方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完全。技术服务组织健全,群众接受新技术能力强,适宜发展小麦玉米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项目区为我县小麦统一供种、有害农业生物预警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多种技术应用区,在种子、农药、肥料的物资供应上质量有保障,从而使课题组充分利用多学科先进成果组装配套,研发的高产高效综合性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得以推广应用。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ws 县小麦发生冬前旺长的几率逐渐增加,再加上项目区

9、许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一直沿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冬小麦播种过早,造成冬前发育进程快、分蘖多、群体过大、田间郁闭严重、抗冻能力低,年后病虫害发生重、生育后期易倒伏,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假熟”现象,农民有玉米苞叶变白就开始收获的传统习惯,这些玉米往往被提前收获,造成减产;另外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造成植株田间整齐度差、苗期粗缩病等病害因素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据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成果显示:黄淮地区,7、8 月阴雨连绵、高温多雨、光照不足,9 月份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产量形成。套种玉米早播早发,在产量形成期高温多雨季节,易早衰,难

10、以高产,而直播夏玉米的产量形成期适逢秋高气爽之时,容易获得高产。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等提出“玉米适当晚收增粒重,小麦适当晚播防旺长” 。市农技站徐成忠等研究表明:自 1971 年以来,随着年代推移,小麦越冬前 0以上的积温和夏玉米生育期 10以上的积温逐年增加,随着秋冬气候变暖,科学调整冬小麦夏玉米播期,从源头上预防小麦冬前旺长和预防玉米粗缩病。2.主要研究内容2.1 积温变迁对冬小麦播期和夏玉米收获期的影响2.1.1 积温变迁对小麦播期的影响表 1 ws 县 1971-2010 年每十年平均冬小麦越冬积温变化0积温700年份几率 750年份几率 800年份几率 小麦冬前旺长年份序号 年份()

11、 (%) (%) (%) (年)1 1971-1980 702.8 50 20 10 1977、19802 1981-1990 694.1 50 10 0 1982、1984、1987、1989、19903 1991-2000 708.8 50 20 10 1991、1994、1995、1998、19904 2001-2010 740.9 60 30 10 2001、2004、2006、2007图一 1971-2010 年 0以上积温变迁曲线图二 1971-2010 年 0以上积温相关数据变化曲线通过对表 1 数据整理分析以及图一、图二可以看出,1971-2000 年 ws 县冬小麦越冬前 0

12、以上积温变化不明显,2001-2010 年平均冬前 0以上积温比 1971-2000 年明显增加;0以上的积温700年份几率由 50%增加到 75%,750和800年份几率有所增加,说明自 2001 年以来,当地小麦越冬前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2.1.2 变迁对夏玉米播期的影响表 2 ws 县 1971-2010 年平均夏玉米生育期间积温变化6 月 10 日-9 月 30 日 6 月 15 日-9 月 30 日 6 月 17 日-9 月 30 日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年份() (%) (%) () (

13、%) (%) () (%)1971-19801 2752.1 100 80 2624.3 70 20 2576.1 401981-19902 2760.2 100 80 2637.3 80 20 2588.2 501991-20002 2805.1 100 90 2677.9 80 40 2623.4 502001-20104 2784.4 100 100 2661.3 100 30 2611.2 60图三 6 月 10 日-9 月 30 日 16以上积温变迁曲线及趋势线图四 6 月 15 日-9 月 30 日 16以上积温变迁曲线及趋势线图五 6 月 17 日-9 月 30 日 16以上积温

14、变迁曲线及趋势线由表 2 看出,自 1971 年以来,16以上积温每 10 年平均,6月 10 日至 9 月 30 日、6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以及 6 月 17 日至 9 月30 日逐渐增加,趋势明显(图三、四、五) ;其中 6 月 10 日至 9 月30 日2700年份几率也由最初的 80%增加到本世纪的 100%,6 月15 日至 9 月 30 日2600年份几率由第一阶段的 70%增加到最近10 年的 100%,6 月 17 日至 9 月 30 日2600年份几率也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小麦收获后,夏玉米在 6 月 7 日至 6 月 15 日直播,可以满足中早熟品种成熟对积温的

15、需求。2.2 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百粒重的影响图六(播期 6 月 10 日)图七(播期 6 月 10 日)通过绘制玉米中后期灌浆曲线及其趋势线,并作相关性分析,由图六、图七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和特定描述条件下,玉米收获日期的推迟和玉米百粒重正相关(其中郑单 958、浚单 20从 9 月 1 日至 10 月 1 日百粒重平均日增重分别为 0.71-0.25 和0.78-0.32 克) ,郑单 958、浚单 20 的百粒重和收获时期二者的相关性系数 r 分别为 0.9773 和 0.9876。2.3 夏玉米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粗缩病发生的影响2.3.1 不同玉米品种在 6 月 1 日播种

16、粗缩病发病情况在 52 个供试品种中,在 6 月 1 日播种的平均病株率为91.81%、病情指数为 84.03%;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无论是中位数,还是众数均在 99%以上,说明除了极个别供试品种外,在 6 月 1 日播种的玉米感染粗缩病存在极大的可能,进而对玉米产量形成严重影响(见表 3) 。表 3 不同玉米品种同一播期(6 月 1 日)发病情况描述统计平均 中位数 众数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数病株率91.81 100 100 4.92 100 52平均 中位数 众数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数病情指数84.03 99.33 100 1.91 100 52注:病情指数用百分比表示,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2.3.2 同一品种(浚单 20)不同播期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在 5 月中旬至 6 月 4 日播种的玉米均有极高感染粗缩病的几率,并随着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