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207236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3论析鲁迅与赵树理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乡土;为人生;启蒙;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鲁迅和赵树理是“20 世纪文学”中的两位卓然而立的关注农民的文学家。然而由于历史时代风云、个人境遇经历和文学审美趋向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他们的文学呈现了有着丝缕联系的两个不同的农民生存图昔。 据王中青等同志回忆,三十年代初期,他的生活很不安定,但仍然抓紧时间阅读鲁迅和“左联”的革命文学作品。 阿Q 正传就是他最喜爱的读物之一。在太谷县北 7 光第五高级小学执教期间,他向学生推荐的现代文学阅读书目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并且特别指出,

2、阿 Q 正传要多读。并且在回忆历史,认识自己一文里,他说:“老实说我是颇懂一点鲁迅笔法的。 ” 寻着这样的线索,我们建立起了赵树理与鲁迅之间“笔法”联系研究的眼光。然而,在具体的材料支撑和充分的论证基础上,我们同时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更多的联系,从而使“二十世纪文学”中的两位关注农民的文学大家相映生辉。一 1934 年后鲁迅先后写了门外文谈 、 关于新文字 、 汉字和拉丁化 、 人生识字糊涂始等多篇文章,提出要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3“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赵树理关注着这些讨论,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太原的报纸上

3、。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的重要的来源。 在具体的艺术操作层面,我们认为赵树理于鲁迅处借鉴了“白描”这一“鲁迅笔法” 。鲁迅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对于这样的“白描”手法,鲁迅将其简明地描述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在鲁迅的小说中,其以这种白描的艺术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状况呈现,以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4、,仅以手上都是泥,来隐含地透露出孔乙己是用手而来的。在赵树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也以这样“去粉饰、少做作”的面貌成长在文本中。如,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出场:“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有二斤重” ,这寥寥几笔白描将一种负载着庄严责任的淳朴寄寓其中,将一种潜隐着的行动力量寄寓其中。 鲁迅在呐喊 、 仿徨中人物话语的经营是无迹的,其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3将自身本能性的浙东方言表达作为一种内化的基质,从而在现代白话小说经典实践创作中,以地方特点点染人物话语,进而使个性化的人物话语点染了浙东色彩的同时成为了全民

5、族的精神和灵魂的展现。鲁迅是深知他笔下的人物的。 和鲁迅一样,对家乡风土习俗人物风物的习谙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有一次,赵树理在谈到他对乡村百姓的生活和语言习惯的了解和把握时,讲过这么一段自信的话:“我和我写的那些旧人物,到田地里作活在一块作,休息同在一株树下休息,吃饭同在一个广场吃饭;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预先能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这种推测的能力、这种内化的思维和语感使得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话语好似现场记录一样那样的生动、极富生命力。同时,赵树理这样的感

6、受和表达的无意识也使其小说中叙述声音呈现流畅的“广场闲聊”的色彩。 此外,民间乡土的文化氛围营造也是“鲁迅笔法”的应有之义。鲁迅的阿 Q 正传是赵树理奉为经典的小说,其中所展示的浙东的风俗文化是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赵树理小说中的轻松的叙述声音,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3他的小说的活力和鲜明的喜剧式的叙事风格,有阿 Q 正传提点的可能。而其无疑源自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精神的吸纳,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 、 李有才板话中,他完全是以原生的民间叙事的形式来点活他笔下的人物的。他把握住了民间文化因素、民间艺术传

7、统与乡土农民浓重的生活、精神联系,类似“米烂了”和“不宜栽种”等民间叙事因素是其小说充满活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小飞蛾” 、 “糊涂涂” 、 “常有理” 、 “铁算盘” 、 “惹不起” 、 “翻得高” 、 “小腿疼” 、 “吃不饱”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性神采与魅力;以其纯粹民间性的叙事方式在乡土民间播撒着解决“问题”的种子。 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传统的评书,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引介并融合而成为现代小说,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

8、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赵树理真正使文学走向民间,真正成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乡土农民的文学。这却是鲁迅所未能顾及的。 二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3“启蒙”和“为人生”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思维起点:“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赵树理接受了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他的践履方式就是他的“问题小说”理论。 在 1936 年发表的杂文文化与小伙子中,他说,给小伙子文化,就是要“告小伙子们说遇到了苦难怎么办” , 。参加革命后,他提

9、出了写“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的口号。他还自我分析道:“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 , “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 ,另外还谈到, “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说评书就是讲小说),都是劝人的。 ”这些可以说是他“问题小说”理论的雏形。 “问题小说”明确地作为一种文学主张,是 1959 年 3 月 13日赵树理在山西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来的。他在题为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

10、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3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秉承鲁迅及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表现。此外,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是在与社会政治主题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真正扎根于乡村民间的班驳的生存景观,在普通乡民的视点上发现“问题” ,进而用文学的大众化理念和形式解决“问题” 。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他在一次回答读者的提问时曾十分坦率地谈

11、到自己文学创作的起源: “有些同志问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其实,我原先并不是干这一行的。在旧社会,我做过小学教员,同时又是农民家庭出身,干过农活,对于种地的活路也还熟悉。那时家境不好常常受高利货的盘剥,因此我跟贫苦农民感情上有些沟通,在他们中间有些根子;参加革命后,虽作过几度报刊编辑工作,在这种岗位上,有些时候就需要写点什么零星文章,自从写了小二黑结婚后,领导上说,你会写,就写吧!以后我就脱离别的工作干起这一行来了。 由此可以佐证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政治因子,也可以为建国后名声大燥的“赵树理方向”找到原初的事实根据。但是我们剥开主流政治话语权威所为其披挂的华衣,就会看到一个深深执著于土地的作家那质

12、朴的热诚、那对农民的深沉的爱。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3赵树理自三十年代起,就真切地意识到“的文坛太高,群众攀不上去” ,希望“最好是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自己也只想做个“文摊”作家。孙犁评价赵树理时说:“他的小说突破了此前一直很难解决的,文学大众化的难关” 。他突破这一难关的武器的部件就是取自于乡土民间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并将这些部件同样以乡土的原理组装成其表其里都闪烁着民间乡土光芒的、达到其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轻武器。 作为轻武器,自然有便携性的个体适应特点,没有重武器那样强大的彻底的摧毁性攻击力。因此,在与同为乡土题材的鲁迅小说相

13、比,其“问题小说”就表现为浅表性的“行为”的展示和剖析。当然,这可能与作家的文学旨趣相关,但深度文化层面的比较探讨仍是有着重点大的研究意义的。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着眼于生活层面的“行为”和心理,这种创作模式对文化批判开展有着深度上的限制:一方面源自实际工作的“问题”限制了作家的文化思考,这些即时的小命题自然缺乏鲁迅文化批判和启蒙意识对农民文化的深刻、宏观把握;另一方面文化批判命题多在政治、社会和民俗的层面上展开,缺乏向农民文化的深层积淀解剖、思考和开掘。当然,赵树理的文化选择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在主流意识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下,他的这种文化选择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

14、-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3令人深思的影响,其小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为农民文化的转型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构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 在赵树理的创作已相当成熟的五、六十年代,他意识鲜明地将乡村流行文艺与“五四”新文学概括为两个不同的传统, “一个是五四胜利后进步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传统,另一个是未被新文艺界承认的民间传统” 。然而,这两种“主流”和“民间”的在位格上有着不同面貌的“平行”性的文学向度,却由“文化”将其始终联系在一起,在鲁迅一线表现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审视眼光的文化批判,在赵树理一线则是温和的、民间的文化行为批判。 鲁迅以启蒙的姿态和文化批判者的身份审视着乡土农村中农民切实的生存状态。在鲁迅看来,要实现“立人救国” ,扫除满载尘垢的宗法文化并改造古老民众的灵魂是开创新理想的基础工作。于是,在广大的蒙昧尘封的乡土土地上一如既往地以祖先父辈所传习下来的方式生存着的阿 Q、闰土、七斤、祥林嫂等在鲁迅严厉的审视的寒光下其精神、灵魂素质中的麻木、劣根性就鲜明成为作家醒世的起手以及剖析的对象。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