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97826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逸荒率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艺术硕士毕业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冷逸荒率 清新绝俗-试述弘仁绘画风格金士焯中文摘要:这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弘仁的生活经历、性格来谈弘仁的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从他早年的家境入手来阐述一个艺术家性格的形成对其今后的艺术道路及其精神品格、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是“新安画派 ”的奠基人。与杳士标、 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 (亦有称“海阳四家)。艺术家的天赋、勤奋和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追求是绝对分不开的,当然,历朝历代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与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弘仁也不例外,他对五代宋元的大家和经典名作时刻揣摩学习,如痴如醉,潜心研究古人的技法、用笔用墨,构图意境,尤其是晚年更加喜欢倪瓒

2、的风格,逐渐形成他的那种“冷逸荒率、清新绝俗”的绘画风格。 同时,他与石溪、八大山人、石涛三位僧人一起被称为清初“四僧” ,在清初画坛上掀起一股革新传统、抒发性灵的新潮一派。弘仁的山水画在师法古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师法自然 、师法造化,强调自己的对自然造化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他把自己的情感和沧桑的经历尽情地融入到他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去,最终形成他那种:冷峻、萧逸、简峭、清淡、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意境。关键词有:冷逸荒率、清新绝俗、心境、师造化一弘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十七世纪,那时正值整个社会动荡不定,他从一个世俗凡夫走向佛门成为一个遗民画家,在当时还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 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与杳士

3、标、 孙逸、汪之瑞并称 “新安四大家”(亦有“海阳四家”之称)。同时,他与石溪、八大山人、石涛三位僧人一起被称为清初“四僧” ,在清初画坛上掀起一股革新传统、抒发性灵的新潮画风。因此,弘仁也成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绘画作品给人一种“清淡冷逸”的苍凉寂静之感,他早年师法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及宋画,形成了刚劲有力的线条功夫和沉稳的画面境地,晚年尤其喜爱倪瓒的清淡虚灵之气,加之个人把身心全部倾注于对绘画的追求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冷逸荒率、清新绝俗”的绘画风格。弘仁,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出生于安徽歙县桃源坞,他原本出身于一个城里大家族中,也是世代书香门第,但是在他幼年时,因父亲亡

4、故,家境便陷入贫困。少年时期的弘仁接受了儒家的经典教育,学习四书五经 ,也曾进入学府,考取过秀才。但是由于家境败落,弘仁很早就要为家庭生计奔波,经常靠打柴、眷写来赡养自己的母亲。加之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些对他的早年性格思想影响特别深,年轻时就形成了寡言孤僻、不屑事宜、淡泊名利的性格。家境的衰败和贫寒使他抱定不娶的念头,以减轻家庭负担,才能让他尽孝去赡养他的母亲。这种品德和情操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很值得敬佩!弘仁做到了我们古人所说的“尽孝” ,可谓是个孝子啊!但是,在那个动荡不定的年代,朝廷腐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弘仁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困苦和官场斗争的黑暗,种种复杂的社会

5、现象促使他只能退而“独善其身”来保持名节。他这种孤高的性格和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以至于后来在顺治四年,在他流落到福建后皈依名僧古航道舟禅师,落发为僧,自后释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此时弘仁三十八岁。此后数年间,弘仁虽入佛门,也没有像其他出家人那样坐禅诵经,研习佛理,而是浪迹天涯、遍访名山大川,吟诗作画,以寄托他深深地怀乡之情。 “偶将笔墨溶人间,绮丽楼台乱后删。花草吴官皆不同,独余残笔写钟山”这首是可谓是他内心情怀的真实写照啊!凊顺治六年(1649 年) ,在福建活动了几年后,弘仁从武夷山回到安徽。自此,他一生的主要艺术活动就集中于安徽和江苏一带,先后居住的地方有歙县、宣城、芜湖、丰溪、南京、

6、休宁、鄱阳等地,并赴扬州、杭州、庐山诸地游历,主要的活动地则是“新安画派”的发源地歙县,游历最多的大山则是黄山。他自己有一方印刻着“家在黄山白岳之间” 。他有时会一年往返数次于黄山, “岁必游黄山” ,可见山水性情是他一生艺术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黄山更加情有独钟,黄山的胜境、峭峰陡壁、奇松怪石、幽谷冷泉、云海雾涛的奇妙景色,深深地陶冶了他那虚清宁静的情性,激发了他对山水创作的新的灵感和境界,使他在晚年的许多作品都是以黄山为创作母体,在这些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对黄山风骨资质的深刻情感,从而在艺术风格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二弘仁这种清淡虚灵、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得益于他极高的天分和勤奋

7、,还有他多年潜心研究古人之法,与古人心灵相同,深得古人绘画之三昧,又有着极高的悟性是分不开的。他师法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然而晚年尤其喜爱倪云林的风格。弘仁在研究宋画,学习宋画时也是非常痴迷的。其友王泰徵曾说他:“凡晋、唐、宋、元真迹所归,师必谋一见也。”在当时的徽州地区,很多富商有着喜爱收藏古代名画的传统,而且还有赞助画家的传统。这样弘仁经常送画作给吴伯炎,而吴又是当时的有名的徽商,家藏有许多宋元名画,因此弘仁也就得以能够常去吴家观摩古代名画。弘仁学习宋画,是真的学到了宋画的精神,在他的画中虽然学宋画的画迹看不出来,但是,他画中刚劲、直硬的线条,没有用元人的笔意去改造它,师法倪云

8、林但又不被倪所左右,这与他有深厚的宋画基础和与倪云林所描述对象不同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神韵逸趣似元,风骨法度似宋”弘仁多次提到对倪元林十分钟爱,视其笔墨为珍宝,供奉为师,正如他有一首偈外诗: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 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弘仁对倪氏的推崇备至,不仅如此,在很多画作中,还能看到他对倪云林画风的痴迷与崇尚。弘仁在继承传统的时候,尤其喜爱倪云林的风格,这与他早年坎坷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倪氏作品的荒寒萧瑟的意境能够引起他内心的共鸣。弘仁在具备这些深厚的传统素质同时,又能不懈地师法自然,把从古人学到的笔墨形式及感悟的意境全部用在自己创作中去,也

9、就是说师造化以黄山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把笔墨意境、线、几何造型等融入自己的对景创作中来,终于形成他的冷逸、清淡、峭峻、刚性的画面意境。我认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弘仁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自然的领悟。没有把内心深处的灵魂附着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因此从传统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形成他所独具的绘画风格,我们不能单从表面与形式上去理解,“笔墨”、“意境”是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创作出赋予他自己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这是后来许多艺术家所不及的高度,弘仁可谓是众多画黄山的画家中第一个成功地描绘出黄山风光的画家了。他的笔墨兼宋元之长,也就是说神韵似元,风骨似宋。弘

10、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单地用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三弘仁和古代的许多山水画家一样,他的艺术一个重要渊源是师法造化。他自己曾提出了“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张在真山真水中寻求灵性,将山水之真性情通过笔墨语言和自己独特的构图形式表现出来。 弘仁对黄山情有独钟,他无数次的亲临黄山,又数十次真实地将黄山真景搬入他的画图之中。在他的传世作品中,黄山图册就是他寄情山水的真实

11、写照, 黄山图册他用自己那充满灵性之笔传写黄山真性情的精心之作。全册共计有六十幅,画上没有弘仁的题名,但是钤有“弘仁”朱文圆印。画六十处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并且每幅画上都注明景点名称,如始信峰、仙灯洞、散花坞、莲花庵、白龙潭、松谷庵、莲花峰、天都峰等。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所以石涛在跋弘仁的晓江风便图时说: 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泠然生活。 萧云从题识中谓:“制为小岫,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 ”这位弘仁前辈的评述,道出了此图册的绝妙之处。我从以下五幅去解析一

12、下弘仁绘画风格:1 观音岩图 这幅画结构以平稳取势,一座巍然的巨冈占据画面大部,左方的矮丘和淡隐的远山加强了境域的深远感。冈峦中间突然凹进一处深邃的空洞,穴底趺坐一尊观音石像,尽管形体很小,却十分醒目,点出了“观音岩”的主题。巨冈以犬牙交错的明暗区分手段组织成岩石结构,在增强岩体的立面感觉同时,又赋予灵巧的造型变化。那一些竖直错落有致的杂木丛树,又使画面产生跌宕的韵律感。由此可以体味出弘仁善于反平淡的自然景色转换成生动的视觉表象的艺术匠心。2 仙灯洞图这幅画弘仁一改常用的棱角分明的造型方法,而用宛曲圆浑的线形画出奇异山石,尤其突出拱形岩石的深邃洞穴,洞内趺坐一位僧人,洞口峭立的尖石夹着一条狭仄

13、的蹬道,通往山脚,岩壁白云缭绕,翠松蔼蔼。这种富有幻想式的构景和造型,似乎是受到明未昊彬奇诞画风的影响,连勾皴的线条也趋于屈曲流转。弘仁利用黄山奇诡的实景,善于运用不同的笔墨方法和造型语汇,这正是他中年广泛取资和把握多种技巧手法的证明。3:莲花庵图此图弘仁运用少见的水墨点染法。近处的斜坡和远处层叠起伏的峰岫,都是采用了米氏横点水墨点染, 画面诸峰林立、高低错落、峡谷间的云霭起伏跌宕,都是用水墨流出的空白,略加勾晕而成。整个画面充满一种动感和仙境。山麓的树丛也用落茄点叶法。在此他力图借鉴米氏云山法来表现莲花庵迷蒙虚灵的意境,在整体上达到这种效果。但是,墨点用的稍微规整了一点,横点中夹杂着干笔直皴

14、,又流露出他装饰性造型语言特点。境界空濛而又不是很雄浑,依然不失弘仁清澈明净的艺术品性。4:莲花峰图此图弘仁以布景奇险取胜。莲花峰犹如擎天一柱,直直的插入云霄,一条狭长曲折的山路直达山顶,周围的悬崖峭壁,更加强了画面险峻的气势。这幅画的笔墨偏于繁复,更多取法于黄公望和倪氏方笔,山石整体坚实峻厚,远处的山峰淡淡渲染,落施青蓝,更加衬托出莲花峰的伟峻的风骨。主峰又以淡淡的石绿渲染,描绘出了黄山的秀美神奇的景色。弘仁在探寻、搜集创作画稿时如醉如痴的状态,我们在他的老友汤燕生文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寻山涉泽,冒险攀跻,屐齿所经,半是猿鸟未窥之境,常以凌晨而出,尽酉始归,风雪回环,一无所避,盖性情所偏

15、嗜在是,虽师亦不自知其繇。而缘是发之毫楮间,人之见之,皆以为江南之山水,幻出于师之腕下而不穷。 ”在图册前有萧云从题识,册后有程邃、唐允甲、查士标、杨自发、汪滋穗、饶璟、汪家珍等七人的跋。从画风和弘仁许多好友的题跋考证,应该是弘仁的手迹无疑。从弘仁的黄山图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弘仁为艺术创作而献身的精神。清代查士标有赞:“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景写生,而是画家以实地为依据重新造境的“写意” ,构思奇特、情景交融、变幻莫测、出人意料,每幅作品中无不透出她的清新空寂的境界,是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艺术家内心那份宁静和空寂的气息,同时也说明黄山对于弘仁艺术的形成影响是

16、非常大的。 同样,弘仁的老师萧云从(15961673 年)也说: 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渐师归故里,结 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 怀浩乐,因取山中名胜,制为小册。 诚画中之三昧哉! 5:西岩松雪图这幅西岩松雪图 ,是在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春,弘仁为友人象也创作的,这幅画展示了他晚年成熟的艺术风貌。矩形的层岩绝壁叠连成高峻的巨峰,犹如擎天柱,气势恢宏。峭立的岩石参差其间,更增加了此山的奇险之势。在画面造型上形成了方正与尖峭的对应与互补关系。画面的整体构图十分的饱满紧凑,结构上又有:纵横、交错、穿插、相依、奇峻的丰富变化。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弘仁构筑崇伟境界的理性意识以及表达这种境界的造型能力。笔墨表现方法有很强的线性特征,淡墨勾勒的山石结构,简洁而凝练,略加皴擦和淡墨渲染,表现了山石坚致莹洁的特质。山脚石坡上用浓墨勾染出来的长松,巨柏,显得分外傲然奇崛。山壁和岩顶杂布的松林杂木,衬托出山形的韵律变化丰富而险峻。整幅画面没有刻意去描绘黄山积雪的表象,但是雪后山色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