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5771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想说 试说 敢说 乐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隐形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课堂上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而课堂中恰恰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发言积极性不高,各方面都表现平平,引不起学生和老师关注的“隐形学生” 。面对这些不愿说的“隐形学生” ,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笔者认为可从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注重示范,让学生试说;用心倾听,让学生敢说;激励评价,让学生乐说四方面下功夫,从而让数学也成为学生乐说、乐学的一门学科,也真正体现出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关键词】 小学数学 隐形学生 说话能力 想说 试说 敢说 乐说教育

2、学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理解文本、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讲的苦口婆心,有些学生身在课堂,心却在神游。他们不肯举手发言也不参与活动,貌游离,似木偶。著名的教学家陶西平将他们称为“隐形学生” 。这些“隐形学生”学习成绩中游,上课纪律一般,课堂发言积极性、参与意识不高,学习无自主性,参与集体活动随大流,在能力和主动性方面都表现平平,引不起学生和老师关注的学生,长久下来,他们变得越来越内敛,不敢说,不愿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课堂上要能清晰、有条

3、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面对这些不愿说的“隐形学生” ,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求教于诸位专家。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师与生双方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内容教师觉得很容易,而学生却怎么也不能理解,最终导致师生之间交流出现障碍。面对此情境,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情境。只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学习,积极融入课堂活动,才会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曾

4、在网络视频上观看过特级教师黄爱华平移一课的课堂实录,他的导入片段:师:同学们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吗?(生“哗”地一下全举起手来)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生 1:它有许多方块,每种方块都不一样。生 2:把方块往两边、下边移,移到刚好填上的位置,填满一层就消去一层。生 3:还可以变,有些方块要变了才能放在合适的位置。小学数学论文2师:谁有胆量上来试一试?(师打开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我请这位同学上来玩。大家在下面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好不好?(此时学生情绪高昂,一些同学大呼“那边,那边” ,手往左或右猛烈挥舞;另一些同学则大呼“转” “变” “往左” “往右” ,呼喊声不

5、绝于耳,教室一时沸腾起来)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游戏还是很熟悉的。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游戏中往下、往右、往左的运动方式叫什么呢?生 1:移动。生 2:滑动。生 3:平移。师:对了。我们以前学过有关平移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关平移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形象直观的事物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内容与自己周围事物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触摸到,这样数学学习也就不那么神秘抽象。 “俄罗斯方块”是小朋友从小玩的游戏,对于这个游戏,他们自然熟悉,自然有话可说,也就会想说。二、 注重示范,让学生试说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

6、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要准确、慎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平时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中经常碰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仅仅“意会” ,心里明白仍不行,还要让学生“言传” 。针对“隐形学生”不善言辞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表达可起一定的榜样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仍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表达成了一些孩子的模仿对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语言要准确,具有示范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尽量要求他们讲完整,讲准确。长而久之, “隐形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也就学得一定的表达模式,那他们也可照着模式试着说。

7、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规律一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说出它的规律。当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幅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发现的规律很多,从图形来看,每行都有四个图形,从看得方向来说又可分为三种,横着看、竖着看和斜着看。斜着看,学生倒也能较容易说出,只是这竖着看和横着看的规律,学生能意会,不会言传,即使有学生说,也只是吱吱唔唔,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在师生共同努力很久后,情况也不见改善,于是,我带领他们说,第二行的图形是第一行图形的第一个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如此说了两三遍后,学得快的学生自然能轻松的说出这句话,而一些学得慢的学生也只能说一半

8、。此时,可借助小组互相说说或者让其他学生重复他人述说,比3如:刚才他说了什么,谁听清楚了?这样一来,经过多次的重复示范作用,大部分学生自然能将这一句难说的话说完整,也为下面说出竖着看的规律打下基础。三、 用心倾听,让学生敢说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倾听是数学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作为保障,交流也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是不现实,也是无效的。没有倾听,数学表述就失去了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反思和融会的所有渠道。交流变成了声音的一种交集,变成了个人的一种宣泄,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学生刚开始练习说时,往往是照着别人的模式,或依照自己想说的模式,所表述的内容是正确的

9、,但常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现象。对于“隐形学生”而言,他们个别本来胆子小,上课回答问题易紧张。如果教师课堂上缺乏用心倾听,长此以往,学生将渐渐缄口不言,失去倾诉的欲望,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说的内容,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及时的引导,提示和补充,让他们建立信心,轻松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突破。笔者在教学众数的认识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五(1)班张老师和第一小组的五位同学组成一组进行踢毽子比赛,每人踢一分钟的个数如下:(下面 n 是张老师踢的个数)98,59,62,56,54,n如果张老师踢的个数是 54 个,你认为用( )最能反应这个小

10、组踢毽子的水平。A、中位数 B、众数 C、平均数这是一道有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联系与区别的题目。很多同学认为今天学的内容是众数,因此,答案肯定是 B。但也有一个同学说:“ 老师,我觉得选 A。 ”“哦”我假装迟疑了一下。下面,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不久,选 C 的同学也有了。班里同学分成了三帮,我没作任何讲解,只是让他们在那边展开讨论,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我知道,这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辩论会,你要想驳倒对方的观点,你就必须先听清别人是怎么说的,而同时你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自己的思路,并组织成条理清楚,令人信服的言语,这对于学生的交流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当辩论趋向平静,班里举手想要回答的人比

11、之前要多很多。我特意叫上班里的一位“隐形学生”来汇报。他说:“我直觉是选 B 的。但我同桌说在这一题中,54 出现了两次,频率最高,而 54 又是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其它数都比它大。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选众数 54 不合适。接着,我认为 C 也是有可能的,我估算了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大概是在 64,相对于这组数据这数据又偏大,也不合适。中位数 57.5 比较合适。 ”他话音刚落,班里马上想起一阵掌声,我也惊讶于他的表达能如此清晰、完整。在这一场辩论中,他不仅学会了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会了倾听、分析和运用,既锻炼了他的思维,又培养了他敢说的精神。四、 激励评价,让学生乐说莎士比亚曾经

12、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他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想让“隐形学生”乐说,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多渠道、多手4段、多层次地对他们进行激励评价,创设愉悦的氛围,激励他们学习潜能的释放。尽管他们有时回答问题不够完美,我们也要体面的让他坐下,以保他那刚萌芽的“乐说”小苗。同时,在生生互评中,我们也应以鼓励代替批评来启迪学生的内在动力。如此下来,这些“隐形学生”将会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他们今后在学习活

13、动中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有助于他们在数学方面的素质获得充分、合理的发展。同样也是在教学众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讲解了众数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道变式题,其中一题如下:10 名参加文娱演出同学的年龄如下:12 岁 13 岁 12 岁 12 岁 13 岁 14 岁 13 岁 14 岁 13 岁 13 岁因为某种原因,一位 13 岁的同学走了,来了一位 12 岁的同学。你还能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吗?同学们马上得出 12 岁有 4 位,13 岁有 4 位,那众数究竟是几?班里一些同学说 12 和13 都是。此时,我在角落发现一只欲举而又不敢举的小手。我向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并叫他起来回答。他小声地答道:“1

14、2.5 岁。 ”班里有些爱幸灾乐祸的学生发出大笑,他开始有些扭捏不安起来,但班里也出现支持他说法的同学。的确,当初在学习中位数时,当出现偶数个数据时,不就是先排列再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吗?我微笑地看着他,让他再把众数的概念读一遍,他读完后,马上改口说:“老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12 和 13。众数必须要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我赞许地看着他,让他坐下。然后转向其他同学说:“同学们,虽然他刚才没有回答对,但他的答案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材料,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他吗?”此时,再回过头看他,他身上已没有刚才的扭扭捏捏,取而代之地是一脸的笑容。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

15、。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让数学也成为学生乐说、乐学的一门学科。从而真正体现出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参考文献】1. 林爱芬.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 小学教学研究. 2008. 09.2. 郭德书 张冬梅.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的更精彩J. 小学数学教育. 2011. 103. 孙卓锋 杨雁.刍议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数学教育. 2009. 104. 张淑云.让口头表达融入数学课堂J. 小学数学教育 . 2008. 07-085. 王芳.由学生不愿举手引发的思考J. 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2011. 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