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5614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案例: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精彩在“节外生枝”处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意外谈起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站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感受到了科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严格按照预设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这种课堂多的是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天衣无缝般的“严谨”;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推测探究;有的是老师精心安排的“点睛之笔”;缺的是充满个性的“节外生枝”。最终,收获的是没有生机的“课堂成功”。然而学生是有思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相当多,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全部预料和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

2、全部范围。那么随之而来的这些“节外生枝”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是简单的应付了事,甚至视而不见,按预设的教案教下去;还是迅速判断“节外生枝”对本堂课的价值。当然我们科学老师肯定会选择后者,但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就 “节外生枝”,让我碰到了好多次为难的情景。如我在教四上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中,出现的两个片段。片段一:(上完听听声音这一节后,布置每个同学回家去试一试:在五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中装入不同体积的水,然后去敲击,比一比声音的高低。)师:上节课布置大家的任务完成了吗?生:完成了。师:都很不错哦,谁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生:我在五个玻璃

3、杯中装入了不一样多的水,然后把它们从多到少排列,用调羹去敲打它们,我发现杯子中水装得越多,声音就越高。(马上有好几个学生举手,同时喊着“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师:看样子有好多个同学有不同的意见,那你来说说看你的发现。2生:我跟沈凯路的方法差不多的,也是在杯子中装不一样多的水,然后把它们从多到少排列,用筷子去敲打杯子,可我的发现是杯子中水装得越多,声音越低。(此时学生已分成两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因为他们都是自己做过实验的,坚信自己的观点。教室里有一点乱。)(点评:为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感到高兴,因为我在以前的课堂里多次强调要坚信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除非别人的观点能够说服

4、你。但此时的我该如何做呢,原本打算只是简单地汇报一下就上新的内容,所以自己也没有带来实验用的材料。我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吗?然后上新课;还是继续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我还是后者战胜了前者。)师:看来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做实验来验证。师:好,请持不同观点的讨论一下,等下各派一个代表上来演示,现在考虑一下该如何解释原因,我去拿实验器材。(我拿了实验器材,并且装好了水,一切准备工作都好了。)师:好了,器材都准备好了,那你们好了吗?生:好了。(持不同观点的各派了一个同学上来演示,其余同学都在认真地看,教室里十分安静。)师:好,两个小组都演示完了,而且结论也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

5、,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学生陷入了一片沉思之中。)师:从刚才两位同学的演示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不同之处?他们敲打的位置?生:我知道了,他们两个敲打的位置不同,沈凯路敲的是杯口,而傅子衿敲的是杯身。(不少同学也表示赞同。)师:观察得非常仔细,由于老师只准备了一套器材,没有时间让每个同学都试一下,3希望今天回家后每个同学把这两种方法都试一下,并且去想一下这是为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来辩论好吗?生:好。师:好,积极性很高哦,我们接下来上新课。(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只让两个学生演示,而没有叫更多的学生,一是时间太紧,准备不了那么多的器材,而且学生自己没有试过,仍然会有疑问;二是自己在课前没有试过,只

6、看了教参上的答案,没有把握到底是怎样的,需要去实验和找相关的资料。后来亲自做了实验,也从网上找到了答案:敲杯口这种情况,是和容器内的空气柱有关,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而敲杯身这种情况却恰恰相反,杯身实际上就是水柱的高低,所以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这跟钢尺伸出桌面的情况“长低短高”一模一样。 )片段二:师:谁愿意来敲一下音叉,并插入水中,看看水有什么现象?(学生纷纷举手,我抽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开始用力击打音叉,说来也巧,这个塑料做的柄断了,顿时这个同学脸有点红,其他同学顿时发出了很多声音,好几个同学说“赔”。(点评:出现这种热闹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在以

7、前做实验的时候我多次强调要爱惜器材,也说过损坏东西要赔偿,目的只是让他们更加爱惜。但此时该怎么办呢?看着这位同学脸上为难的表情我一看这个柄其实还是可以用的。)师:赔?当然要赔,不过这次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柄本来就是有点断的,老师修一下。(学生露出惊奇的表情看着我。)师:好了,请你再试一次。(听到这些话,大家都安静下来了,而且这位同学脸上又充满了自信的表情。)演示很成功,水中的波纹看得十分清楚。以上是自己的两个教学片段,处理得不是很成熟,片段一中的“节外生枝”让我们4看到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两种不同的观点,

8、让学生在亲自探究中讨论真伪,事实证明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如果当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学生也会把答案当作结论记住,最多几个同学心中有一点疑问。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教师自己也必须去探究,这样才有发言权。片段二中的“节外生枝”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没有讲清楚敲音叉的正确方法,而且通过这次的“节外生枝” ,让我明白:在课堂上要注重人文关怀。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真正的尊重。总之,我们该怎样善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认为应该一、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获得处理“节外生枝” 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但我们老师是科学学习的组

9、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果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步走向“预设”的陷阱,那不是一节好课,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但如果老师驾驭不了课堂,让学生像脱了僵的野马一样跑得太远,那么课堂的实际效率肯定要下降很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能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但最起码的一点,你要对所教的知识了然于胸。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讲到:教师的知识越浓厚,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当自身的素养提高了,就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更好的调控课堂。一个善于调控课堂的老师,他可以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10、、一句话等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老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节自己的节奏,一放一收,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探究,又能够抓住课堂的效率,章鼎儿老师说过:我们科学课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二、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节外生枝” 的生长沃土教学中,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独到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学会倾听,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积极评价。关注学生,就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大胆猜想、及时反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5习科学的信心。三、必须培养猜测、质疑的学习品质,呵护“节外生枝”的最初萌芽科学课程

11、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猜测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教学中要以“疑”入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变“精心设计”为“动态生成” 。没有大胆的猜测与怀疑,就没有求证的动力。而善于猜测、勇于怀疑,正是“节外生枝”的生长点,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四、必须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催化 “节外生枝”的特殊作用小组合作是科学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既学会表达,又学会倾听,特别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看似普通的合作交流,其实并非个人的简单相加,它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增强同学间的情感沟通,能够达到 1+12 的效果。五、必须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增强“节外生枝” 的和谐之音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既不能忽视“节外生枝” ,也不能随意夸大,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做课堂的智者,合适地判断,灵活地应用。可以这样说, “节外生枝” ,是思维个性化的彰显,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不要懊恼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 ,让我们共同去感悟“节外生枝”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