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95363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儒家“忠恕之道”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摘要: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其内涵丰富,意味深远。同时“忠恕之道”作为先秦儒家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儒家;忠恕之道;和谐儒家精神,博大精深,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孔子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仁”学 ,而“行 仁之道”即为“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 是“为仁之方”。那么何为“忠恕之道” 呢?时代在变,其对我们的意义也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在当今时代下,重新审视它的内在意义。一、忠恕之道的基

2、本内涵在论语中关于“忠恕之道”的直接表述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 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对孔子学说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意味深长。那么何为忠?何为恕呢?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 从心中声;恕,仁也。 从心如声。 ”2可见,忠与恕是与人心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中心为忠,就是要以自己的心为中,凡是以自己的心做判断,遵从心里的道德判断,以自己的心为标准,真诚相待,积极为人;如心为恕,“如”可以理解为好像,就是将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忠恕”二字,孔子也作过解说。

3、 卫 灵 公 篇 , 孔 子 在 里 回 答 子 贡 “有 一 言而 可 以 终 身 行 之 者 乎 ? ”的 问 题 时 说 : “其 恕 乎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 3”意 思 是自 己 不 愿 意 的 事 , 不 要 强 加 给 别 人 。二 、 忠 恕 之 道 的 基 本 内 容(一)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对于“忠恕之道”的 “忠” ,很多人认为它是在宣扬一种“忠君无违, 曲己成人”的奴性道德,这种见解实有偏颇。诚然,忠恕之道却有忠君之意,但是不是其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唯一内容。论语提到忠字的有 15 篇,共 17 处,但只有两处提到忠君且是 在强调君能上孝于亲,

4、下慈于民 , 君使臣以礼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4。由此可见,孔子所认为的“忠”1 论语里仁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 论语卫灵公4 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意义J. 戴素芳,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是广泛意义上的,而不是狭隘的。它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诚相待,积极为人。朱 熹 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 ”意思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即为忠。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 ,上级安排的事,我们自己职责份内的事,答应了别人的事等,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我们就做到了忠。忠,中心为忠,以自己的心为中。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里,我们更要

5、明确自己心里的道德标准,凡是深思熟虑,不可随波逐流,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二)如心为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的一个基本内容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要求,几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条。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这个基本内容也有它存在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都坚持这个观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都不给别人,那么又何来当今的“捐赠” “慈善”?时代在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也应该有所变化。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接受它的积极影响,即“如心为恕,推己及人” 。这个层面上的内涵要求我们把他人的心比作自己的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6、考虑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宽恕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恕之道”的一个积极影响,也是把“忠”和“恕”结合在一起提出的。意思是自 己 想 要 成 功 首 先 要 使 别 人 也 能 成 功 , 自 己 做 到 通 达 事 理 首 先 要 使 别 人 也 通 达 事 理 。孔 子 认 为 , 如 果 我 们 能 做 到 这 个 , 那 么 就 可 以 达 到 “仁 ”的 境 界 了 。 论 语 雍 也 篇 中 有 证 , 孔 子 在 里 面 这 样 说 道 : “夫 仁 者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 ”在 当

7、今 优 胜 劣 汰 的 竞 争 社 会 中 , 要 做 到 这 点 很 难 很 难 。 大 部 人 想 着 如 何 往 上 爬 , 如 何 功 成 名就 , 又 怎 么 会 想 到 先 让 别 人 成 功 呢 ? 其 实 孔 子 的 这 句 话 更 多 的 是 强 调 让 我 们 在 行 为处 事 的 时 候 , 为 他 人 着 想 , 倘 若 我 们 帮 助 他 人 , 为 他 人 的 成 功 打 通 了 一 条 路 , 同 样 的 ,我 们 的 成 功 之 路 也 会 顺 畅 很 多 。 同 样 的 , 我 们 尊 重 他 人 , 也 会 得 到 他 人 的 尊 重 。三、“忠恕之道”的现

8、实意义当我们把儒家的“忠恕之道”放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来寻找他的价值时,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是社会的和谐,甚至于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它都存在极大的现实意义。1、拯救自己,构建自身的和谐“忠恕之道”首先教我们要忠于自己,宽恕自己,继而我们才能去忠于他人,宽恕他人。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他人”。所以,在我们想要去更好的为他人服务,宽恕他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拯救自己,构建自身的和谐。世界很大,也很现实。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过好自己这关,我们才能无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儒家的“忠恕之道”就是拯救自己的一门大学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

9、值观和处事的道德标准。但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否是正确的呢?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心里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这样我们行为处事便会有自己的原则。“忠恕之道”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忠实守信、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的价值观,拥有一颗宽容之心。这样我们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儒家“中庸之道”了,既“出世”,又能在内心里做到“入世”。在外界生活中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所扰。2、构建人与人间的和谐儒家“忠恕之道”可概括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金律,它既是一种道德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真诚待人的态度。毋庸置疑,能做到“忠恕”二字的人必定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有自己的处事原

10、则,为人守信、宽容,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然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爱。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赞赏。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为他的事业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对于我们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具有极大的启示。3、构建社会的和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开始。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构成社会的和谐。显然,儒家的“忠恕之道”是有这方面的现实意义的。另一方面,做善人的前提是不做恶人, 教人有诚恳为人之心, 无丝毫害人之意的“忠恕之道”, 正是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趋善避恶, 由道德低境界走向道德高境界的重要环节和阶

11、梯。评价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这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 “忠恕之道”在现代生活中不仅能成为重要的补充性道德原则,同时也能成为一种生动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5。他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传统的教育都是你让我们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儒家的“忠恕之道”则是以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和领悟。人们在处事中,通过换位思考,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就能深切的知道如何为人,这种教育的方式无疑是有效的、民主的,也是符合我们和谐社会的提倡的。这样,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得到提高,从而推荐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4、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可以延伸到人与

12、自然的和谐。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应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 对待自然,我们同样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自然的角度上去想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对自然产生破坏呢?同样的,保护自然,也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一个保护和提高,是互利的。这也符合“忠恕之道”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试想,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处于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中,我们如何能生活的舒适?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对于建设和谐自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5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意义J. 戴素芳,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综上,我们知道“忠怒之道”作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是儒家道德观中可供我们继承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对它进行批判继承 ,从中汲取出对我们的启示意义,从而使自身和谐的处在一个同样和谐的社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