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阅兵故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89976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阅兵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代阅兵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阅兵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阅兵故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阅兵故事来自汉帝国贴吧阅兵,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礼仪史和政治制度史上,这种仪式都以规模的宏大雄壮,形式的威武庄严,留下了记忆。这种历史文化现象的相关信息,又可以引发多方面的思考。据说由孔子编纂的鲁国史春秋中,已经可以看到关于阅兵的记录:鲁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 706 年, “秋八月壬午,大阅。 ”左传桓公六年 写道:“秋,大阅,简车马也。 ”公羊传桓公六年说:“秋八月壬午,大阅。 大阅者何?简车徒也。 ”汉代学者何休的解释是:“大简阅兵车,使可任用而习之。 ”“大阅 ”,可以理解为对军队的士兵和战车等主要作战装备的大规模的检阅。早期阅兵的意义,首先是检查和调整部队的战

2、斗实力。如顾炎武军制论所说:“大集伍而阅之,皆胜兵乎?不胜者免,收其田以新兵补之。五年一阅,汰其羸,登其锐,而不必世其人。 ”就是说,通过这种 “阅” ,淘汰职业军人中精神状态和体力状态不胜军战者,而充实新锐。虽说是“大集伍而阅之” ,规模起初也未必很大。 “五年一阅”是传统制度。鲁桓公据说就是没有按照定制而阅兵,以致孔子在史书中予以委婉的批评。也有学者说,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体经济形式,以往在冬季农闲时阅兵。鲁桓公在强大邻国齐国的军事压力下, “以非时简车马 ”,违背了以往惯例,所以史书特别予以记录。杜预就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榖梁传 桓公六年对于鲁桓公的这一举动,指出欲以“崇武” ,又有“

3、盖以观妇人也”的评论。对此许多注家不能理解,有人看作“经无异文,传自穿凿” (唐陆淳春秋集传辨疑 卷二) ,以为榖梁传的说法无中生有。而宋代学者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卷三写道: “时当淫姜煽艳之始,鲁君以是为悦,故特书以讥之。榖必有所本,当从之。 ”以为榖梁传 一定是有根据的,可以信从。所谓“以观妇人” ,应当是指为了取悦于宠爱的女子。清代学者张尚瑗 榖梁折诸卷二就直接批评鲁桓公的行为在于“以悦妇人” 。这种情形大概和周幽王举烽火以博褒姒一笑的故事类似,使得军人们的辛苦成了娱乐性的表演。中国古代通常阅兵的作用,突出体现为“崇武” ,振奋士气,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唐代诗人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有“阅兵

4、貔武振”的文句。阅兵提升战斗意志的作用受到特殊重视,而并不似后世有时只是用来炫耀武力。 进入帝制时代以后,最高执政者十分重视阅兵的意义。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大致确定的制度。 晋书卷二一礼志下说,传统“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 , “汉世率以为常。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 216 年,曹操属下的主管官员上奏说,古代四时“讲武” ,都是在农闲时节。西汉王朝继承秦代制度,春季夏季和秋季都不举行“讲武”典礼,只是在十月初冬,举行大的“讲武”仪式。现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 ,战争未能平息,士兵习于军事, “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 。上合礼名,下承汉制。 ”以为由皇帝亲自参与

5、“大朝车骑”的方式,符合古礼的传统,也继承了汉朝的制度。汉献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当年冬季,就举行了这种正式的“阅兵”仪礼。 “魏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 ”曹操亲自击鼓鸣金,以声响信号指挥受阅部队进退。汉王朝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年,汉献帝延康元年,也就是公元 220 年,曹丕为魏王。这一年的立秋日,阅兵于洛阳东郊。公卿重臣都出席了典礼。曹丕“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记载, “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 ”裴松之注引魏书:“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 ”在阅兵之后的第 19 天,大军南征。随后孙权派使节奉献,蜀汉将军孟达率众投降。魏眀帝太和元年(227)十月又举行过

6、“阅兵”仪式。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四年(268)九月,以及咸寜元年(275) 、太康四年(283)和六年(285)冬季都曾经亲自前往宣武观“大阅众军” ,然而却不像曹操那样“自令进退”了。历朝多有阅兵的历史记录。 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 、卷一二七张弘靖传 、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和卷二二东夷列传高丽都有记载“大阅兵”的文字。阅兵有时作为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如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所说大历九年(774)夏四月“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的情形。 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世宗柴荣记载,显德元年(954)三月, “壬辰,次泽州,阅兵于北郊。癸巳,及刘旻战于高原,败之,追及于平,又败之。 ”阅兵的次日就有大战,

7、果然获得大胜。阅兵可以使将士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有益于备战。宋代学者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德望写道:“范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 ”所谓“大范老子” ,指范雍。这里“阅兵选将” , “阅”有训练的意思。但是“阅兵”之“阅”的这一语义,和检阅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帝王阅兵往往在高处,这样有较好的视野,也可以显示自我崇高的威权。 旧五代史卷四梁书太祖本纪四说,后梁太祖朱温“登高僧台阅兵” 。据旧五代史卷五一梁书霍存传 ,朱温还曾经“幸讲武台阅兵” ,据说当

8、时因“屡有征讨,因起猛士之叹” ,即心生汉高祖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绪。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记载,张俊勤王, “登楼阅兵,器甲鲜明,士气锐甚。”明史卷二七天文志三:“有星如月,从西北流至阅兵台,分为三,坠地有声。 ”所谓“阅兵台” ,应是专门用以阅兵的高台。清代皇帝有亲自在“阅武楼”阅兵的情形。清会典事例兵部一六五大阅记载, “(乾隆)四十二年,高宗纯皇帝御阅武楼阅兵。”所谓“阅武楼” ,很可能是专门为阅兵仪式专门营造的高楼。古帝王阅兵,有时规模异常宏大。 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太祖本纪六记载,乾化元年(913)十月丙子, “帝御城东教场阅兵,诸军

9、都指挥、北面招讨使、太尉杨师厚总领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帝甚悦焉。 ”骑兵和步兵共 10 万人,军阵宽广和纵深都达到十数里。阅兵的阵容和气势,使帝王得到了内心的满足。阅兵仪式,有时为适应实战需要,有操演的节目。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记录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事,有这样的情形:“上初以方畧授诸将,先阅兵崇政殿,列阵为攻撃之状、刺射之节。且令多设强弩。及遇贼布阵,万弩齐发,贼无所施其技。 ”阅兵,也成为战术演习的一种方式。宋人赵抃清献集巻四有武林阅兵诗:“吴天霜晓弄寒晖,金鼓喧阗大阅时。帐下万兵听号令,军中诸将肃威仪。 ”

10、对于“大阅”之壮观庄严,描述真切。有意思的是,在人称“名实俱亏,积弱之势既成,益见其恹恹不振” (评鉴阐要卷七)的宋代,诗人咏叹“阅兵”的诗作数量却相对偏多。例如文同丹渊集卷一一和提刑郎中阅兵之什:“晓营金革列周遭,大纛长牙拥帐高。虎豹用韬传妙略,龙蛇供阵役群豪。 ”又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二勒兵行:“高台晓色明双旌,来看将军亲阅兵。甲光荧荧照秋水,阵行屡变随纵横。 ”都生动写述了阅兵时“虎豹” “龙蛇”拥集而“阵行” “纵横”的场景。清乾隆帝有好几首以“阅兵”为题的诗作。如:“诘戎伊古重,爽值九秋天。气霁炮声壮,云开旗色鲜。联营团写月,驰道直抨弦。廉李遗风在,干城尚勉旃。 ”又:“伊古廵方重,观民及诘戎。金明习战旧,黄幄阅兵同。组练光争耀,兜鍪气益雄。从来安不忘,至治默存中。 ”又:“建业开牙驻禁军,当年深意守惟勤。安时要不忘危日,诘武宁当视具文。八色旗分光耀旭,千行士厉气凌云。方行禹迹无非事,大烈钦承勗绍闻。 ”“廉李” ,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李牧。所谓“气霁炮声壮” ,似乎体现阅兵时有先进武器的展示。 “组练光争耀,兜鍪气益雄” , “八色旗分光耀旭,千行士厉气凌云”诗句中所见“光耀”,或许可借以曲折表现许多帝王热心这种活动的心理动机,有政治虚荣的成分在。而通过“习战”方式以求安不忘危的理念,则或许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 王子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