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88686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生实习报告目 录一 引言二 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1、渼陂古村概况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祠堂民居商铺书院4、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三 红土地、绿青山、碧水潭革命圣地井冈山四 总结一、 引言经学校课程的安排,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的同学在江西吉安和井冈山进行 7 月 6 日至 7 月 15 日十天的写生实习,主要进行的过程有对渼陂古村特色建筑速写和对江西各地风景进行采风。通过实习,加强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在对当地的民俗的深入了解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领会到江西风情山美水美建筑独特美以及人情的美。深刻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人类的美好的景象,在

2、这美好的景色中去追求属于我们追寻的艺术风格与气息,增强我们的艺术文化修养。我们写生的目的是: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速写的掌握能力; 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这次的户外的写生实习。二、 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7 月 6 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从学校

3、出发,历经近 10 小时的车程, 到达江西吉安渼陂古村。我们将在这个静谧美丽的古村进行 7天的写生实习。1、渼陂古村概况渼陂古村坐落在赣江的支流富水河畔,梁氏渼陂村(mei 渼,波纹的意思,bei 陂,池塘和山坡的意思,陂字还有皮音和泼音,当地人按照“披”字发音) ,开基于宣和年间至南宋初年,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方位为东经 11552, 北纬 2628。拥有多个美好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庐陵文化第一村、将军村、江西明清建筑博物馆、电影村。融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雕刻艺术为一体而形成其特有的风貌。历史上庐陵纯化七十六都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4、军事、商业的中心设立于此,曾哺育了众多的饱学宿儒和富商。并先后出了 14 位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领导机关的驻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等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叱咤风云。 古村芗峰东立, 象形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天然形胜, 更有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据庐陵渼陂梁氏族谱序中记载: “ 梁之先曰:天监始自潭州, 历十三世, 日胜用仕南唐, 微仕郎生子六, 以六龙字之次第繁衍, 而居庸之派龙四郎系也, 世延甲村至宋宣和间, 祖仕阶徙今之渼陂寨上, 兹修谱以正其本支, 冀以贻其后 ”。据此可推知, 从北宋宣和年间梁氏开基祖梁仕阶来到渼陂建村立寨, 延续至今已有近 900 年历

5、史。经过前期十多代传人的繁衍经营, 到明代中后期渼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这里不仅拥有当时中国南方一流的民居建筑,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村镇合一的贸易经商集散地, 梁氏族人由此不少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降及清代,渼陂的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街上 90%的店铺均为梁氏族人开设经营。他们在家门口开店经营,不断积累了千万家产,光宗耀祖的情结令这村里许多富人还是向往走向仕途,于是,用各种方式捐官纳监,并修建大量书院,把蟾宫折桂的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于是,就留下这众多的宗祠、书院。经考察, 整个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 从古建筑中到处透视出古代民间文化的蕴含, 虽然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

6、以及战火兵燹的毁损, 但保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可观, 在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 布局错落有致, 八卦巷道, 卵石路面, 村落的南面有 28 口象征着上天星宿的池塘环绕 , 且小桥流水, 口口相通。村落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 367 栋, 而且类型广泛齐全, 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庙宇、革命旧址等。最难得的是位于村北的约 900 米长的明清 S 形古街沿富水河逶迤伸展, 似文宜曲, 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渼陂古村的古建筑融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为一体,古色文化 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互相渗透, 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考古和旅

7、游观赏价值。古村现有民居约栋,明清建筑栋。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曾经辉煌的古商道都在富水河畔静静遥想当年的繁华。众多的祠堂、书院是古村的骄傲。古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刻字,偶然一见就引人深思。例如在求志堂前的照壁上,有一块字牌:“多留余地” ,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写出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恬淡和豁达。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我通过几天实地考察, 访问村民,并根据渼陂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 渼陂梁氏先祖因地制宜、穷则思变确立的“兴学经商、富民旺族” 的建村方略( 即商儒合一的格局) 正是渼陂的经济得以发展, 古建筑群得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渼陂古村地处

8、吉泰盆地,海拔在 5154 米之间,地势比较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富水河是赣江的一条支流,渼陂村位于富水河下游的西岸, 这里芗峰东立 , 象岭西护, 瑶山南耸 ,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无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是, 像赣江许多支流的下游一样, 富水河下游地势低洼, 如果赣江涨水, 赣水回灌进入支流, 可造成庄稼被淹, 房屋遭浸, 或者支流的中、上游遭遇暴雨, 支流河水倾刻暴涨, 同样形成水灾, 而在江西 , 尤其是古庐陵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五月, 俗称 “端午水 ” , 而且这个季节正好是南方水稻结穗灌浆的时期, 遇到这两种水灾, 轻则水稻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历史上溯, 考古

9、思今,渼陂村处于这种年复一年的大小水患之中, 其生存条件仅靠农业, 显然是难以维持的, 由于渼陂傍靠富水河, 而富水河又是赣江的支流, 故水运非常方便,加上渼陂地处吉安、吉水和泰和三县交汇之点, 人口稠密, 这样就为渼陂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而要发展商业贸易就必须有文化素养, 渼陂先祖显然洞悉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他们在发展商业经济的同时, 也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 6 所。由于水运方便 , 货源充足, 所以商贾云集, 交易繁忙, 吉安、兴国甚至赣江上下更远的赣州、南昌等地富商也常来此调货, 店铺生意火爆, 除店铺之外, 渼陂

10、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当铺店、义仓急公祠和福神庙等有代表性的建筑。此外, 还有几家大烟馆和睹场, 万寿宫内外还有不少的小百货摊点和地方风味小吃,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特别是夜幕降临, 街上路灯常明,人如潮涌, 常有戏班登台助兴, 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万寿宫前院两侧门上的“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正是当时渼陂繁荣街景真实的生动写照。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祠堂为了兴宗振族, 维系宗族的团结发展, 渼陂梁氏族人秉承先祖的遗训, 非常重视宗族和宗法制度的建立, 其主要的措施就是大量地建造祠堂和不断地续修族谱, 在渼陂不但有梁氏总祠, 还建造有各房派的房祠以及大户人家的家祠, 从总祠、房祠到家祠都分别

11、有族规戒律, 并且将封建礼法与伦理用私法的形式对它们加以确定, 以教化和约束族众。为了使宗族和宗法制度得以执行, 还不断健全了宗族管理机构, 除了族长之外, 还配有专司族规的人员, 查阅梁氏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 清楚明晰, 有条不紊, 渼陂梁氏从南宋修纂第一部族谱开始, 续修不断, 正是这种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 将梁氏族群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和宗法制度, 使族人依此凝聚 , 秩序由此维系, 宗族赖此稳定, 成为渼陂梁氏千年不散的奠基石。渼陂古村现仍保留有古祠堂 5 座, 家祠若干。其中数梁氏宗祠永慕堂 较为雄伟壮观, 设计精渼, 工艺精深, 文化底蕴深厚 。永慕堂 始建于宋, 元季毁于兵燹,

12、明正德己卯重建, 崇祯四年重修, 乾隆十六年再修, 同治间几度重修扩建, 最后重修于乙卯至民国四年, 古祠飞角挑檐, 为二层三进石柱, 砖木结构, 长 62 米, 宽 19. 7 米, 面积 1 221 平方米, 祠堂有石柱34 根, 木柱 24 根, 石刻楹联 20 副,门口有石狮 1 对, 石鼓 1 对, 上悬挂着梁氏宗祠 石刻牌匾, 中后栋有石刻围栏, 左侧有宽敞的厨房, 中栋两侧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永慕堂 ”巨匾悬在中堂正中,板壁后面书有 朱柏庐先生家训格言, 堂顶上均有精渼的绘画, 大门后有 唐源名宗 牌匾 (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为 红四军军

13、部 , 正因为是革命旧址 , 所以 永慕堂得到较好的保护。宗祠主要是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 凡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的 , 都燃亮花灯, 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 花灯上写上诸如“引福归堂,引儿板桂、 状元及第、添丁发财 ”等吉详语句, 代表为父母者的心声, 花灯下悬挂婴儿的名字, 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荫, 元宵当晚, 添丁者按俗例以盘菜形式宴请族人饮丁酒。此外,宗祠内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根据对各个宗祠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宽敞高大,气势雄浑壮观,以上面提到的永慕堂为典型。第二,抬梁架构,用料精挑细选,多为粗硕材料。宗祠

14、的中堂中缝梁架抬梁式,与民居清一色的穿斗架构不同,宗祠的中堂多为抬梁式架构,砌上露明造,有无架梁成托屋顶,明间显得宽敞明亮,无论房梁,均用材硕大。永慕堂正梁架直径超过 60 厘米,明间金柱、前檐直径亦有 53-56 厘米。规模较小的节寿堂中,木质圆柱直径也大 30-40 厘米。第三,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从前门廊到初堂祖龛,无论砖、石、木构件,无不重工装饰。门廊常作三开间,抱鼓,蹲狮、门簪,皆以红石为之,立体雕,浮雕,线雕,无所不用其极;梁架出檐的斗拱、荷叶墩,皆为精渼的木雕;仰顶有天花藻井,境地有彩绘;烟头也有彩绘。上中下三堂的明间仰顶亦有藻井,中堂檐步不作卷棚轩式者,明次吉安均有藻井彩绘。寝

15、堂祖龛的槅扇香炉等,也莫不是工艺上乘的艺术品。求志堂内匠心独具, 巧妙宜人的梁柱连接, 精雕细刻的梁托、窗棂和彩屏, 更令人叫绝的是堂内天花顶上两幅大型百少和百老图 , 图内 100 位少年和 100 位老人, 或站、或行、或坐、或卧、或张口呐喊、或低头沉思, ,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有人评说百少图和百老图是两幅可以与 清明上河图 6 相媲美的佳作 。正是这些石刻楹联、鎏金壁画、雕木刻的点睛之笔, 使得渼陂古建筑熠熠生辉, 遐思万千。第四,悬匾镌联,品味较高。宗祠的正门上方和中上堂皆有匾,门匾多为红石质,如如“梁氏宗祠” , ”轩公祠” , “本公祠”等,堂匾多为巨大的木匾,如“永慕堂” ,

16、 “求志堂” , “孝友堂“, “节寿堂”等。宗祠的中、下堂及钱天井间多置石柱,方形,柱上镌刻对联。在梁氏宗祠永慕堂内, 除了 24 根木柱, 还有 34 根 7 米高的红石柱 , 柱下有雕刻石墩, 采用石柱显然是因为它有比木柱更好的耐腐和耐久性, 仅此可见当初建祠时石雕工程的浩大, 石柱顶采用十字槽榫接上部木柱, 而木柱上纵横拉结承受着木梁, 门前和藻井曲线檐顶镂花斗拱, 翘角飞檐, 显得轻巧精致, 器宇轩昂。据村民介绍: 建筑上这些石雕木刻工艺多为本村工匠所为, 在渼陂除了大量的族人从事贸易经商, 也有不少小户人家的族人从事工匠工作, 其中木匠居多,在方圆百里的其他集镇, 均有不少梁姓工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渼陂古村到处可见到族人精美的石雕和木刻工艺也就不足为怪了。民居渼陂现有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且分布上密集。据我们的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