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87621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沪青年群体与城市融合度的分析研究内容摘要城市的生命在于开放, “有容乃大” 是我们对待沪青年应有的姿态。沪青年的到,是多元化和多元人才的融合,保证了上海的发展活力。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新上海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使其适应、融合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和匹配,关系到上海的未发展。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沪青年群体的现状开展分析研究,以期能为解决沪青年的“融入 ”问题提供一些依据。关键词沪青年 城市融入融合度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一)研究背景根据人口迁移“推 拉” 理论,人口从原住地向外流动的动因概括起不外有两大

2、类,一大类是自外部的“拉力” ,另一类是自内部的“推力”。就流入地说,较高的生活水准及较好的发展前景就是“拉力”,而原住地的贫困、落后、机会匮乏就是“推力” 。归因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的普遍存在,在这种强大的“推 拉” 力作用下,欠发达地区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迁流,这种人口流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生产力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自身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极为频繁,沪青年的数量也迅速攀升,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使其适应、融入上海,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

3、和匹配,关系到上海的城市进步、社会管理,更关系到上海的未发展。为此,我们对沪青年群体的现状开展调研,以进一步研究探讨沪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展开分析。1、调查地选取。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松江区为调查地。上海市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化较为发达,流动人口比重大,沪青年分布比较集中,松江区作为调查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据 2007 年上半年最新统计数据,该区沪人员总量已达 73 万人,其中,16 岁以上青年 0 万人,占外总人口的 73%。调查时间为

4、2007 年 8 月中旬至 9月底,为期一个半月。2样本选取。在综合考虑样本代表性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街道(社区) 、二个镇,分别代表本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和繁华中心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调查条的对象,共发放问卷4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68 份,有效率为 8762%。3样本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为外省市沪青年,平均年龄为 264岁。其中,男性占 24%,女性占 476%;外省市非农业户口占24%,外省市农业户口占 476%,农业户口中经常干农活的占373%,偶尔干农活的占 418%,基本不干的占 209%;独生子女占209%;党员占 13%,团员占 478%,群众占 392%;未

5、上过学的占03%,小学占 27%,初中占 144%,高中占 334%,大专占 16%,本科占 30%,研究生占 27%;主要流出地为安徽、广东、江苏、浙江四省。二、沪青年群体城市融入的现状问卷中包括了基本情况、生活和工作状况、融入情况、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等五个部分。为便于分析,我们把这五个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是依次递进的层次,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沪青年的社会融入情况。沪青年从老家到上海,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土作,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融入之后,沪青年才能形成与城市人接近的生活方式

6、,才会与城市人进行社会交往和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即是沪青年社会层面的城市融入;心理层面的融入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沪青年对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同程度。(一)经济层面的融入沪青年的流动是把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目的,他们只要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一份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解决了住宿、吃饭等日常必需问题,就有了在这个城市开始生活和立足的资本。因此,有学者把我国进城青年在经济层面上的适应,称之为生存适应。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1、职业。从行业分布看,松江区沪青年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 668%,从事社

7、会服务业的占12%,从事餐饮业占 91%,其他行业占 89%。从工作单位性质看,私营企业(8 人及以上)占多数,占 61%,其后依次为个体工商户占 10%,外商独资占 78%,合资占 64%,国营企事业占 36%,集体企业占 33%,港澳台资占 24%,居民家庭占 06%,党政机关占03%。从找工作的途径看,473%的受访者在上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招聘会,331%通过同乡(包括家人亲属或朋友) ,74% 通过网络,其他途径占 122%。当问及“如果您现在再找工作,您主要会通过什么渠道?(限选两项) ”时,与找到第一份工作情况相同的是通过招聘会的比例最大,占 84%;不同的是,通过网络的比例

8、大大增加,占 484%,通过同乡的下降到 209%。从工作稳定性看,没换过工作的占 721%,换过一次工作的占 71%,换过两次工作的占109%,三次及以上的占 99%。可见,在松江区的沪青年工作还是相对稳定的。沪青年上海从事什么职业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在城市里立足和以什么方式融入城市。调查显示,大部分沪青年由于化层次较高,基本是通过正规的招聘找工作,所从事的也大多是技术性的土作,而且较为稳定。2收入。从工作收入看,平均月收入在 1000 至 1999 元之间有329%,在 3000 至 3999 元之间有 247%,在 2000 至 2999 元之间有196%。经济收入决定沪青年在城市的生活水

9、平。应该说,松江区的沪青年收入不低,这与他们的工作多为技术性质分不开,说明沪青年经过自己的奋斗初步在上海立住脚了。3居住。从居住状态看,沪青年住在单位提供的简易宿舍比例最高,占 674%,其他居住方式依次是自己租房,占 274%;自己买房,占 46%;居住在建筑工地工棚,占 0%。可见,绝大多数沪青年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也没有资格享受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只能租赁私房或由单位提供住处。沪青年租房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市区、当地农民房屋有余、租金便宜等。单位提供宿舍一般不收取房租,宿舍大多比较简易,少数是新建的专用集体宿舍。从居住时间看(见图 1) ,松江区沪青年

10、平均累计居住时间为 28 个月左右;30 个月以内的和 30 个月以上的各占一半左右。随着沪青年居住时间的增长,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也会逐渐提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城市的各种化,其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从居住环境看,约一半以上的受访者知道居住地附近有公益性或较为便宜的化体育设施,08%去过运动场,472%去过活动室,49%去过图书室,34%去过棋牌室,314%去过健身苑,288%去过社区学校。图 1外青年平均居住时间分布图4权益保障。从参保情况看,松江区沪青年参加外人口综合保险的覆盖率较高,占 0%,知道但没有参加的占 28%,不知道雇主有没有投保的占 98%,不

11、知道这种保险的占 122%。综合保险是为外从业人员“量身定做 ”的社会保险,在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知道参加综合保险能享受什么待遇的受访者仅占 489%。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性质是社会保险,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由于松江区沪青年大部分工作在正规单位,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参保率很高;二是由于保险与个人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而沪青年大多身体健康,所以尽管自己参保,但自身参保意识淡薄,保险知识缺乏。综上所述,松江区沪青年大多数还是处于一种生存适应状态,而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和妨碍了其社会融入度。(二)社会层面的融入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

12、的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方式不同,因而在生活方式和化特质方面也不同。沪青年从外地进入上海,实际上就是与发达的城市明和社会不断整合的过程,也是以“上海人” 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而沪青年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指沪青年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及日常生活方式方面的适应,经济条对沪青年社会层面的城市融入具有决定性作用。1、语言使用和生活习惯。从语言方面看,90%的受访者在上海大部分时间是讲普通话,讲上海话的仅有 14%,讲家乡话的占81%; 6%的受访者能完全听懂上海话,47%能听懂一些上海话,478% 听不懂上海话;仅有 3%的受访者能非常流利地用上海话与上海人交流,有 19%能说日常用语,其余

13、 78%不能用上海话与上海人交流。由于工作环境中同事大多自各地,所以绝大部分沪青年的日常交流语言是普通话。从饮食方面看, “完全适应” 上海饮食习惯的占 49%, “适应”的占 204%, “一般,还能接受” 的占 402%, “不太适应”的占 166%, “不适应”的占 163%, “说不清”的占 16%。2社会交往。从交友方面看,%的受访者愿意与上海本地人交朋友,323%回答无所谓;当问及经常联络的朋友中有多少上海本地人时,329%选择“没有”,47%选择“个以下” ,201% 选择“个以上”;对于是如何认识上海本地人朋友,73%是通过工作,381% 是通过平时生活,142%是通过别人介绍

14、,13%是通过网络,73%是通过娱乐活动。从社会支持方面看,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本地人对外人员比较友好,但遇到困难时认为上海人会提供帮助的比例只有386%,沪青年遇到困难时还是愿意找自己熟悉的老乡帮忙(607%)或自己解决(24%) 。有 334%的沪青年接受过上海市民基本常识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居委会、社区组织(46%)和所在企业(40% )提供的。可以看出,沪青年的社会交往具有地缘相似性和身份相识性,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凸现其封闭性特点,而这种封闭性客观上会形成一定的自我隔离状态,从而制约沪青年的社会融入。从婚恋观方面看,4%的单身受访者希望自己的配偶是上海人,原因包括“可以更好地融入上海

15、生活” (618%) , “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33% ) , “以后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40%) , “有上海本地亲戚照顾”(109%) 。3社会组织参与。从对社会组织的兴趣上看,489%的沪青年对校友会最感兴趣,实际参加校友会活动的有 39%;283% 对同乡会最感兴趣,实际参加同乡会的有 18%;9%对工青妇组织最感兴趣,实际参加工青妇活动的占 1010%;此外,还有 283%的沪青年没参加过任何组织或团体的活动。对于参加组织或团体活动的目的,421%是想拓展人际关系,18%是想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144% 是想有一种归属感满足精神需要,101%是想学到知识和技能,此外,满足兴趣爱

16、好的占 9%,打发时间的占 27%,为社会和群众办好事的仅占19%,想展示自己才华的占了 08%。当问及沪青年遇到困难时最想寻求哪个组织帮助时,选择政府部门的比例最高,占 62%,其后依次是同乡会(139%) 、社区居委会(103%) 、校友会(63%) 、工青妇(43% ) 。而当问及是否参加社区的化活动和志愿性公益活动时,有 1%的沪青年不知道如何参加,有 103%不想参加。可见,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沪青年被各种社会组织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综上所述,沪青年未能快速地适应和融入上海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是沪青年和本地市民之间缺乏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而只有接触与交往才可以消除偏见和歧视。随着沪青年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增长,沪青年和本地市民之间会有越越多的接触和交往机会,两者之间融合的程度会越越高,这也意味着沪青年将越越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三)心理层面的融入沪青年的深层社会融入要求其内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