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4681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用类记叙文阅读整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零、分析题目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表明作者感情。4、具有象征意义。5、一语双关。6、提示文章中心、主旨。7、吸引读者兴趣。一、怎样分析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分析一句或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1 内容上: 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交代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链接: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了。2 结构上:总结全文(统摄全篇)引起下文巧设悬念伏笔、铺垫二、怎样分析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分析一句或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1、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点题,揭示题旨。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

3、大(或人物影响深远)。2 结构上: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三、怎样分析记叙文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分析:承上启下的过渡(绝大多数情况是这种作用,其他作用极少见);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注意:分析文章中间段的作用,往往是只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考题问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可能是:a 点题。b 抒情议论,揭示中心。c 抒情议论,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事及理。考中间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的题极少见。)题目的作用(2013 镇江)记忆的版图林清玄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

4、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

5、,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

6、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

7、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17结合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2 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18第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6 分)19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分)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

8、?(4 分)21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6 分)【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2015 济南)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

9、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

10、,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

11、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

12、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选文有删改)20.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

13、处?(4 分)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3 分)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3 分)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21.请结合第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4 分)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4 分)记忆的版图17示例: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2 分)18示例: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

14、到惊诧;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乡而感到迷茫。(答到三点即可,6 分)19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1 分),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20原参考答案:20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答到 2 点即可,4 分)示例:(

15、内容之主旨)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技巧之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技巧之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效果)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答到 2 点即可,4 分)21示例一:林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文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文要我们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意思对即可)示例二:林文: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普文: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意思对即可)(6 分)最温暖的一片阳光答案:(内容之主旨)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技巧之修辞)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技巧之结构)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概括文意占 1 分,主旨占 1 分,题目所用手法及作用占 1 分,结构特点及作用占 1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目妙处的能力。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