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742358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 植物在人们眼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人们往往托物言志,将植物与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作为象征已融入了文化的精髓。汉英植物词的联想意义也由于其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典故、审美心理、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1. 桂 laurel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 、“荣誉”联系在一起。 桂树四季常青,桂花香气怡人,所以桂树深得人们喜爱。中国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称之“ 桂冠” 。中国封建社会举人若考中了状元 ,人们便形容为“蟾宫折桂”,喻指夺得第一名。 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 laurel wreath 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

2、,所以也有laureate(桂冠诗人),gain/ win ones laurels(赢得荣誉), look to ones laurels(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大觉)等相关表达。 2. 桃 peach 桃 peach,其花有淡红、粉红、白色等,其果白里透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女。所以,汉英语都有将桃 peach 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双颊的颜色)和美好的事物。例如: She is really a peach. 她真是个美人。 peachy cheeks 桃腮 What a peach of a

3、 study!? 多好的一间书房!颜如桃瓣、面若桃花(rosy cheeks,said of a girl) 桃在汉语中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还有爱情的联想。故中文里有 “桃花运(luck with the opposite sex)”、“桃色事件(love affair)”。另外,汉语因其典故还有“桃花源( Peach-Blossom Spring, a wonderland like Shangri-la)”等表达。 中国人还用桃象征义气、友情和长寿,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李白赠汪伦中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蟠桃祝寿。另外,中国有桃木能驱邪避秽之说。 3. 草gras

4、s 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众多、默默无闻” 的联想。 英语 grass roots 表示基层,相当于汉语中的“基层 ”、“民众” 、“草根”;在美国grasseater 指指不去主动所要贿赂但会接受贿赂的警官,刚好和 meateater 相对,后者表示主动索要贿赂的警官。 汉语里有“草木皆兵 ”(see every Bush and tree as an enemy soldier; be in 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的典故;还有以草表示 “低贱、作贱”之意,如“草菅人命(to treat human life as if it were not wo

5、rth a straw)” 、 “草民”(vulgar people,common people)”。 4. 柳willow 柳和 willow 这两个字本身都能形象的展现柳树的风姿,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可引起忧伤的联想。 同样是引起悲哀联想,在英语中,willow 引起悲哀与忧愁和失落和死亡有关,例如:wear the willow 表示“失恋”或“ 悲悼心爱者的去世”;而中文里则与离恨、依依惜别相关,古人折柳送别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中文里的柳还有色情联想,如“寻花问柳(to go round singsong houses; go about in the hope of findin

6、g girls; to seek carnal pleasure)”、“柳户花门(旧时称妓院)” 、“花柳病( venereal infection)”等。 5. 莲lotus汉语中莲亭亭玉立、天生丽质、出淤泥而不染,是清廉高洁、洁身自好的象征。欧美人由于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因此英语中的 lotus 的联想意义主要来自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在希腊文化中 lotus 意为“忘忧果”,lotus eater 指希腊神话中食忘忧果而忘却劳苦的人,引申为贪图安逸的人,lotus land 指忘忧果之乡、安乐乡。 6. 百合lily在中国百合象征好运,蕴涵着万事顺心、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 英语中的 lil

7、y 则象征着纯洁、神圣、高贵,例如,lily-white 表示“ 纯白”,a white lily 表示漂亮白皙的姑娘;百合洁白无瑕,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 paint/ gild the lily 就纯粹是多此一举。另外,lily 还有胆怯的联想, lily-livered 就表示“胆怯的”。 7. 松、竹、梅 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却无类似联想。 松(pine) 松因为在贫瘠的地理环境中也能生存,四季长青,耐寒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用来比喻志行高洁、不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又因为松树千年不凋,人们用它象征长寿,故有“ 寿似南山不老松 ”、“松龄鹤寿”之说。 竹(

8、bamboo) 竹高耸挺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这些特点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风亮节、谦逊好学、正直、坚贞等。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竹有关的成语有: 高风亮节(high and upright in character; to have a sharp sense of integrity); 胸有成竹(have a thought-out plan to cope with whatever may arise); 青梅竹马(green plums and a bamboo horse - the games of childhood; the period when a boy a

9、nd a girl grew up together; a man and a woman who had an innocent affection for each other in childhood)等等。 另外,由于气候差异,在中国,竹往往在春天雨后长出很多新芽,于是汉语有“雨后春笋(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shower; to mushroom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一词,而英美人说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异曲同工。 梅( plum blossom/

10、mume flowers) 梅在严冬绽放,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富联想。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遥赠一枝春” 。此处以梅花为报春花,指代春天,折梅也有了友情的象征意义。 “人间离别易岁时,只梅板,勿相思。” (姜夔江梅引 )和“笛声三弄,梅心惊破”(李清照 孤雁儿 )中的梅象征着相思之情。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和青枝” (苏轼江梅三首 )和“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中,梅是高洁、孤傲的象征。 8. apple, palm, oak有些植物词在英语里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汉语里没有类似联想。 apple(苹果) 汉语中的“苹 ”字与平安的

11、“平”字读音相同,一般用来象征平安。 但在西方 apple 因为古老的传说,联想意义颇为丰富。例如:传说神靠吃苹果永葆青春,苹果能使人长寿等。所以就有谚语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 apple of ones eye 形容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在圣经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里, apple 是智慧果,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苹果后,apple 成为了原罪的象征,而 an apple of discord(纠纷的苹果)则表示争端祸根,源自三位女神为了争夺不和女神在宴席上丢下的金苹果,最后引发了人间的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 另外,因为 apple

12、既可指苹果,又可指瞳仁,所以苹果公司采用 You can see wider with the apple 这句广告词,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拥有苹果电脑,视野会更加开阔” ,又可理解为 “睁开眼睛,你可以看得更远 ”。 Palm(棕榈树) 在英美人心目中,palm 是荣耀胜利优越的象征。如习语 bear/carry off the palm(获胜夺冠居首位),yeild the palm to(向人认输),in ones palm days(在某人的全盛时期),英语国家中,复活节前的星期日即 Palm Sunday(基督教的棕榈主日),是为纪念耶酥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手持棕榈枝叶欢迎他而设立的。 Oak(栎树) 栎树象征勇敢顽强, a heart of oak 比喻刚强勇敢的人,Oak will bend but willnot break 比喻像栎树一样坚韧顽强。 其它的还有如 rose(玫瑰), tulip(郁金香),olive(橄榄)等,这些词在英美文化中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信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