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0614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2009-11-05 11:21:23 来自: 书白(比较既周,爰生自觉)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提交者: 人文与社会 日期: 2009/11/02 阅读: 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 年 2 月创刊号,2006 年收入中国近代史读本(下)时,略有增改 摘要:据笔者所见,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且率先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者,可能均为梁启超。 Tag: 黄兴涛 中华民族 梁启超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费孝通先生曾提出 从 自在到 自觉的中华民族认识论,强调 中华民

2、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 这一带有创发性的著名论断,对我们认知中华民族 观念的形成及其社会认同的特点,启发良多。当然,中华民族 观念不仅包涵着传统民族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延续的意义,也内蕴着某种现代性的政治转换之义。因为现代民族 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意蕴的概念。正是经由现代政治意识所参与引发推动的现代民族自觉,古老的中华民族才最终得以自立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也可以强调说,中华民族从自在 到自觉的延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过程。以往,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一现代自觉 重视不

3、够,研究不足 2。其实,这段不长的民族自觉史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那漫长的自在 阶段。轻视对这段民族整合历史的研究,不仅是缺乏历史感的表现,也终将被证明是真正缺乏远见的。 那么,在自在 的中华民族与 自觉的中华民族之间,或者说在 传统的中华民族和 现代的中华民族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笔者以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同样作为广义的族群共同体,组成它的各子民族除了数量、构成不尽相同外,其成员一则为 臣民 或藩民,一则为 国民或公民,也是根本的不同。与此同时,在前者,其人民彼此之间客观存在、并不断得到发展的各种联系与整体性内涵,还缺乏得到进一步深化的现代条件,其主体自身对彼此间的这种联系和整体性

4、之感知,也同样缺乏得到高度自觉的综合可能性(包括西方外来民族入侵的打击与刺激,自身现代国家的建立等政治和社会条件);其共同的利益安危感,也是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体制逐渐引入后才得以强化和凸显出来的;在交往上,前者也还存在着语言沟通等方面的更多隔阂等。而在后者,上述诸情形则基本都得到了改变(语言沟通上也有了相当的改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基于各子民族间全方位一体性 的强烈体认,还形成了一个共同拥有和一致认同的民族总符号或名称- 中华民族 。 这样一个民族自觉化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全方位多内涵的现代民族认同运动。但如果只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它则首先表现为一种带现代性的中华民族 观念或意识生成、强

5、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 中华民族 观念从萌生到最终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漠视和否认的重要历史行程。但目前,这一过程基本上尚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界所忽略,也是国内民族史政治史研究重视不够、探索不足的领域和课题。 关于现代民族意识或观念 ,民族学界的认识虽还存在一定分歧,但一般认为,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人民对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实体的意识;(二)、在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3 如果以此为依据, 那么现代 中华民族意识或观念,也就主要由认同 中华民族这个大民族共同体,关切其共同的安危荣辱、维护

6、其权利尊严,以摆脱外来欺压、实现独立解放和现代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构成。而其中,又显然以前者作为前提和基础。 这里,笔者想强调或补充的是,在人民对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实体的意识中,不仅包括对于同一个民族符号或称谓的标举和认同,而且这一点在其中还理应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乃是现代民族自觉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因此,作为华人现代族群认同的标举符号或核心称谓,中华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出现?何时开始具有现在的内涵?又何时成为人们口耳相邮、共知共鉴和共享共爱的常用名词,也就成为认知现代中华民族意识或观念 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已有的民族史研究论著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一般多取含糊的说法,或谓其在民族一词引入

7、中国后不久,即被人复合 而出,或谓其大体出现于 20 世纪初年,然后逐渐流传开来等。至于其出现的较为确切时间、内涵的演化、缘由,以及民国时期国人的认同过程,似尚缺乏更为具体的历史说明。 本着求真探索、以待来者的精神,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历史考察,并给予那些为这一观念的形成、确立作出过贡献的人们以历史的彰显。笔者以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思想观念或思潮发展史真正富有历史感的研究,是应该同这一思想或思潮的概念群、特别是其核心主题词的内涵演变、社会传播与认同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才能得以实现的。尤其是像中华民族 这样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就更应如此。但愿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所作的考察,能够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中

8、华民族现代认同的历史进程。 大民族 观念的创发及其最初的指代词: 中国民族 现代民族 概念的引入是 中华民族观念得以诞生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中国,虽然很早就有族、 族民、 族类等词汇,甚至也有民族 一词,但用来指称某一个具体民族、又能蕴涵其一般性现代抽象含义的民族 概念,却是在晚清时期才得以较多出现的。它的流行使用,更是戊戌时期特别是 20 世纪初年之后的事情。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新式知识分子正是通过使用从日本传入的现代民族和 民族主义等概念,最终在较为完整的意义上确立了现代民族观念和意识。其中,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因之开始鼓动反满民族革命,另有一些新知识人则由此看到了

9、国内各民族分裂和内乱的危险,并自觉激发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体化融合的大民族情思。在后一方面,梁启超堪称时代的先觉。 据笔者所见,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且率先使用中华民族 一词者,可能均为梁启超。早在戊戌时期,梁氏已初步形成对外抵制外族侵略、对内实现族类团结的民族意识。在为满族人寿富创办的知耻学会 所写的叙论 中,他曾极言,中国四万万轩辕之胤 (包括满人)应耻于 为奴为隶为牛为马于他族,4 同时告诫海内外同胞 要合群自强,以振兴中国,保全种族 。5 他还强调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非合种不能与他种敌,主张国内各个种族尤其是满汉两族甚至是整个黄种都应该合体 ,以便去同外族竞争。6

10、进入 20 世纪后,梁氏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与革命党入排满思想的论战中,他那种横向联合的同种合体 意识又得到强化,并与纵向的历史认同感相互结合,逐渐发展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国各民族必须一体化的观念。1903 年,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一文中,他公开表示: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基于此,他还明确提出了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的主张,并指出这是所有有志之士所同心醉 的共同理想。虽然,此

11、时他还并未完全摆脱大汉族主义的观念,认为此大民族必以汉人为中心点,且其组织之者,必成于汉人之手,又事势之不可争者也 ,但他已能够率先意识到实现民族双重自觉的必要,认定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以建设一个以小民族 有机联合为基础的大民族的宏伟目标,并欲向于此大目的而进行 。此种观念的创发,无疑具有某种前瞻性,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智慧和远见。对于后来的改良派和立宪派党人的有关政见,曾起到过积极的导引作用。 从理论上说,梁启超形成大民族 观念,是基于对西方有关 民族国家思想认识选择的结果。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来源很杂,但其中受伯伦知理的民族思想影响较深。他曾引伯氏所谓同地、同血统、文字、风俗为最要焉 的民

12、族 界说,来作为自己大民族观念直接的理论依据。在注文中,他特别注明指出:地与血统二者,就初时言之。如美国民族,不同地、不同血统,而不得不谓之一族也。伯氏原审论之颇祥。同时,他还绍介伯氏理论强调说,对于那些 国境大而民族小,境内含有数民族者,大约存在四种发展趋势,而其中第一种即为:谋联合国内多数之民族而陶铸之,始成一新民族。在昔罗马帝国,及今之北美合众国,是其例也。7 这种轻地域、血统,而更注重历史文化和现实整合因素的 大民族 认同观,对后来杨度等立宪派人物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有其实、有其意,就需要有其名以副之。共同体性质的所谓大民族,将用何种名称来表述呢?它与过去中国历史上长期发展延续下来的民

13、族联合体又是何种关系?对此,梁启超等人起初并不十分自觉。1901 年,梁启超作中国史叙论一文,多次固定地使用了中国民族 一词,有时用来指称汉族(古为华夏族),有时则是将其作为对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同时实已初步具有了各民族从古至今所凝成的某种一体性和整体性的涵义。该文对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就是以此种意义的中国民族 活动来作为主体依据的。所谓 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 ,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 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可以为证。81905 年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中,梁启超对该词的使用,也是此义:亚洲东南一部分,

14、即所谓印度支那及南洋群岛者,实中国民族唯一之尾闾也,又将来我中国民族唯一之势力圈也。同年,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他还同时使用了 中华民族与 中国民族两词。后者在范围上明显比前者要大,它包括了梁氏认为当时尚未完全融进中华民族 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百濮族等。 20 世纪初年,在这种意义上使用 中国民族一词的,并不限于梁启超一人,也不局限于改良派和立宪派。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新名词,可以说它的出现和初步使用,正是现代中华民族意识萌生时在语言词汇上的最初体现和反映。不仅清末时如此,即便在民国中华民族 一词已相当流行之后,仍然有不少人愿意继续使用该词,来表达相同的含义。 在西方民

15、族国家 观念传入中国和发生影响之初,以 地域和国家之名来连带民族,构成整体认同的称谓,一方面可指代 中国各民族,另一方面也可指代一个整体性的民族共同体,这自然是既便利、又能避免认识矛盾的权宜之策。不过,随着人们对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了解的深化,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特别是汉族发展史认识的深入,以及与现实政治发展需要之间的互动作用,中国民族 一词,最终还是被更能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历史的内外在紧密联系和政治一体化趋势的中华民族一词所取代了。当然,这已经是民国时代的后话。其间还曾经历过一个值得注意的认知历程。 中华民族 一词的最初出现及其被人忽略的内涵 中华民族 一词由历史悠久的 中华一词和近世才出现的 民族一词合构而成。9 从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它的正式出现,要比中国民族 一词稍晚。最初人们使用它时,指代的主要是 汉族,后来才逐渐表示今天的涵义。这一内涵的演变,很有意思。它从一个侧面实说明,在最初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汉族知识分子中,大体都经过了一个梁启超所谓的从小民族 到大民族,即从 汉族 到中华民族 的双重觉悟过程,不过程度有所不同,时间先后有异罢了。与此相一致,它还伴随着一个从现实到历史、然后再回到现实的民族认知历程。 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者。1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