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9521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材料热加工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度: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屈服强度:材料静拉伸过程中开始产生塑形变形时的应力。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抗拉强度:静拉伸过程中试样被拉断前的最大应力。疲劳强度:金属材料承受周期性交变载荷时抵抗断裂的能力。塑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能恢复原状的变形。塑形:产生塑形变形而不断裂的性能。延伸率:试样拉伸断裂后的相对伸长值。断面收缩率:断裂后试样截面的相对收缩值。硬度:是金属材料抵抗硬物压入的能力。冲击韧性: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断裂韧性:是指微带裂纹的材料或零件阻止裂纹扩展的能力。金属材料:是指以金属键结合并具有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2、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晶体: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固体材料。致密度:是指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所占的体积与该晶胞体积之比。点缺陷:是指三维尺度上都很小而不超过几个原子直径的缺陷。线缺陷:是指二维尺度很小而另一维尺度很大的缺陷。面缺陷:是指二维尺度很大而另一维尺度很小的缺陷。自发形核:由液态金属内部自发形成结晶核心的过程。非自发形核:依附于杂志或型壁而形成晶核的方式。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变质剂,使结晶时形核率增加,而长大速率降低的一种细化晶粒的方法。单晶体:晶体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的晶体。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单元。相:是

3、指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凝聚状态,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固溶体:合金在固态下,组元间仍能互相溶解而形成的均匀相。机械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按一定质量分数组合成的物质。共晶反应:由一种液相在一定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结构均不同的固相的反应。结晶:由液态金属转变为晶体的过程。共析转变:在恒温下,由一种具有特定成分的固相分解成另外两种与母相成分均不同的相的转变。枝晶偏析:实际生产条件下,由于冷速较快,得到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晶粒的现象。铁素体:碳溶解在 Fe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碳溶解在 Fe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渗碳体:铁与碳形成具有复杂斜方结构的间

4、隙化合物。一次渗碳体:由液相中直接析出的渗碳体。二次渗碳体:由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三次渗碳体:由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共析体(机械混合物) 。莱氏体: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共晶体。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进行滑动。临界切应力: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切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滑移才能开始,这一切应力称为临界切应力。再结晶温度:发生再结晶的最低温度。临界变形度:预先变形度达到 2%10% 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这一变形度称为临界变形度。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

5、以上进行的塑形变形加工。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形变形加工。固溶强化: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弥散强化:合金以固溶体为基体,辅以金属间化合物呈弥散分布,有效地提高合金整体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细晶强化: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都随晶粒的细化而提高的现象。加工硬化:金属在变形过程中,随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回复:加热温度较低时,仅引起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的消失及位错的迁移,晶格畸变减轻,内应力下降,物理化学性能得以恢复。过冷奥氏体:当温度降至 A1 温度以下时,奥氏体中尚未发生组织转变的奥氏体。索氏体:在 650600之间

6、形成的片层较薄的珠光体。屈氏体:在 600550之间形成的片层更薄的极细片状珠光体。贝氏体:碳化物(渗碳体)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组织。上贝氏体:过冷奥氏体 550350之间转变的呈羽毛状的产物。下贝氏体:过冷奥氏体 350Ms 之间转变的呈黑色针状的产物。马氏体:当温度冷却至共析钢的 Ms 点以下时,过冷奥氏体来不及分解而产生无扩散型相变的产物。残余奥氏体:过冷奥氏体快速冷却至 Mf 温度下,残留下来未发生马氏体转变的奥氏体。临界冷速:连续冷却转变得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速。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 Ac3 以上

7、2030,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冷至 500左右,然后空冷。球化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 Ac1 以上 204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冷至 600以下出炉空冷;或者快冷至 Ar1 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一定时间,然后炉冷至 600以下空冷。扩散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 Ac3 以上 150300,长时间保温,然后缓冷。去应力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 5006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冷。再结晶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其再结晶温度以上 150250,保温以后空冷。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亚共析钢的 Ac3 或过共析钢的 Acm 以上 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类型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8、淬火:是把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 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单液淬火:将钢件奥氏体化后,在单一介质中连续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双液淬火:将钢件奥氏体化后,先在冷却较快的介质中冷却,待避开珠光体转变的鼻尖温度,迅速转移到冷却缓慢的介质中,降低低温阶段转变的速度。分级淬火:将钢件奥氏体化后,在略高于 Ms 温度的熔盐中保温,使钢件组织保持在过冷奥氏体的状态下,均匀内外温度,再缓慢冷却产生马氏体转变。等温淬火:将钢件奥氏体化后,在高于 Ms 温度的熔盐中保温,以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方法。回火:是将钢淬火后再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下的不同

9、温度保温,让马氏体发生分解,以获得不同组织及性能,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调质: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提高而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表面淬火: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面层迅速奥氏体化,然后快速冷却使其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组织保持不变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渗碳:是将低碳钢件置于增渗碳介质中,加热至 900950保温,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热处理工艺。氮化(渗氮):是将氮元素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氰化:同时向钢件表面渗入碳原子和氮原子,兼具渗碳和渗氮的特点。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扩大奥氏体区元素:根

10、据合金元素在铁基中溶解度大小及稳定性,把在奥氏体中有较大溶解度并相对稳定奥氏体区的合金元素称为扩大奥氏体区元素。合金钢:在碳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所得到的钢种。生铁:高炉冶炼的铁产品铸铁:生铁添加其他金属材料经机械厂重新熔铸则为铸铁。铸铁石墨化:铸铁自液态冷却至室温,碳结晶成石墨的过程。冷硬铸铁:铸件工作表面形成一层白口组织,其余部分均为灰口组织的铸铁。耐热铸铁:具有较高抗氧化和抗生长能力的铸铁。耐蚀铸铁:在腐蚀性介质中使用具有较高抗腐蚀能力的铸铁。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青铜:除 Cu-Zn、Cu-Ni 合金以外的各种铜合金。铸造: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

11、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的成形方法。砂型铸造:在砂型中产生铸件的方法。熔模铸造:采用易熔料制成模料,然后在模样上涂挂耐火材料,经硬化处理,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外,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金属型铸造:将液态金属浇入用金属制成的铸型内而获得铸件的方法。压力铸造:将熔融的金属液在高压下快速压入铸型,在在压力下凝固,而获得铸件的方法。离心铸造:将液体金属浇入高速旋转的铸型中,使其在离心力作用下凝固成型的铸造方法。铸型分型面:是指铸型组元间的结合面。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型分型面所处的空间位置。浇注系统:是金属液流入铸型型腔的通道。起模斜度:是指为了使模样或型芯便于从砂型或芯盒中取出,凡垂直于分型面立壁的表面在制造

12、模样时,必须留出一定的倾斜度。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铸造应力:铸件固态收缩受到阻碍而引起的内应力。热应力:是由于铸件壁厚不均匀,各部分冷却速度和线收缩不均衡,相互阻碍而引起的的应力。机械应力:是铸件的固态收缩受到铸型、型芯和浇、冒口等外因的机械阻碍而产生的应力。铸造性能:合金在铸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艺性能。液态合金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缩孔:如果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得不到合金液体的补充,在铸件最后凝固的某些部位会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缩松:如果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得不到合金液体的补充,在铸

13、件最后凝固的某些部位会出现孔洞,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机械加工余量:是指在铸件上为了切削加工而加大的尺寸。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锻压:是指对坯料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形变形,以改变形状、尺寸,并改善其内部组织和性能,从而获得所需毛坯和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锻造和冲压。锻造:是指在加压设备及工具的作用下,使坯料、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形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冲压: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成形的加工方法。冲裁:是使板料沿封闭的轮廓线分离的工序,包括冲孔和落料。拉伸:是利用拉深模使平面板料变为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 、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焊件形成原子间结合的一种连接方法。熔化焊:是将焊件连接部位局部加热至熔化状态,随后冷却凝固成一体,不施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压力焊:是焊接过程中必须对焊件施加压力,同时加热或不加热,以完成焊接的方法。钎焊:是采用低熔点的填充金属钎料熔化后,与固态焊件金属相互扩散形成原子间的结合而实现连接的方法。金属焊接性: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金属材料获得优质接头的难易程度。焊接街头:焊缝以及其周围不同程度加热和冷却的母材是焊缝的热影响区,统称为焊接街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