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82997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金融 82 班 1638221 杨玉洁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关键词:高储蓄率 政府储蓄 国民储蓄 原因 政策建议一前言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支出法 GDP 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

2、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二高储蓄率现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 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 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从储蓄的绝对

3、量来看 ,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 210.6 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 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 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 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 60%以上。3.2005 年中国储蓄占 GDP 比率达到 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 16 万亿元 , 2007 年预计达到 20 万亿元。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4、 理性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

5、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三)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

6、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从中国国情考虑, 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除收入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信用发达程度、外界投资环境、历史传统。首先, 除收入水平外, 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其中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高昂的教育费都加强了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 现在则自掏腰包, 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个人未来的预期

7、支出是个未知数, 也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 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所以, 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其次, 中国当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发达也成为刺激中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典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选择跨期消费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信贷自由, 然而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到具有宽松信贷环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贷款者严格的保证要求,阻碍了一部分有消费倾向的行为人的消费, 尤其是私人的高消费( 贷款购房除外) 并未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减少风险, 银行对私人消费贷款者

8、设置很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群体为实现消费目标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进而导致消费转化为储蓄, 提高了储蓄率。再次, 由于中国实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大量资本所有者不能把资金投往国外获取利润, 不得不转向国内投资。然而中国国内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金融产品稀缺, 适合居民投资的仅有国库券、股票( 市场不成熟, 存在非法操作) 、企业债券( 不太发达) 、基金( 近两年才兴起) 、房地产 ( 但大部分中小储户无力投资此项目, 且风险过高) 。因此中国居民在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把资金存入银行。即使在实际利率已经下降为负值的情况下, 在这些储户看来名义利率是不会为负的,这就

9、比拥有流动性的现金要好。最后, 刺激储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重视亲情, 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 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此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也不喜欢与人竞争, 进而导致较高的风险规避情绪, 因此与其把“ 血汗钱”投到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不如进行储蓄以备不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视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 因此在路径依赖作用下, 中国人仍然崇尚储蓄。四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换言之,政府消费就

10、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成政府储蓄。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资本转移”,其二是政府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资本转移”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由于资本转移构成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并对应地成为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因此,政府资本转移的实质,就是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无偿资助。资本转移构成了政府储蓄的主要目的。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政府投资相应上升。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显然,较之政府资本转移,政府投资对近年

11、来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贡献更大。进一步看,按照隶属关系分,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90左右属于地方项目,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及占比的上升,应该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的行为。五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其中,财产收入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劳动报酬净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部门中所以存在着劳动报酬的运用和增加值,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统计中包含了个体工商户。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可以通过再分配予以调整。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源方,主要同社保

12、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仅仅分析政府部门的情况,便可明了再分配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占比的继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的相对增加,也同经常转移中的资金运用项的相对下降有关。总之,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就此而言,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六基本结论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依然显著地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鉴于近年来

13、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7,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特征依然被保持着。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从影响程度来看,后者是其主要原因。居民储蓄倾向下降,反映出国家持续推行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持续下降,则主要由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下降所致。其中,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而居民的财产收入

14、的减少则反映了居民投资领域狭窄和投资收益因流动性过剩而下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从部门间的联系来观察,居民部门财产收入的下降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居民收入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被转移为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政府的收入。企业部门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但是,相对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经过各类税收和缴费调整之后的企业再分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其初次分配的水平。但无论是初次分配占比还是经再分配调整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占比,都在稳定中呈微升之势。在初次分配阶段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两大因素造成了企业收入占比的上升。首先是其支付的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这与居民得自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互为表里。其次是其支付的财产

15、收入占比的下降。这种现象反映的经济事实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也是相对较低的。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自本世纪开始迅速增长。政府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其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就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而论,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这反映出:自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收入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在增长。但是,经过再分配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

16、速度的上升,说明政府似乎并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至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无论归因于其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归因于其资本转移水平的提高,都说明:近年来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强化了。七针对高储蓄率的政策建议如果说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是降低储蓄率和提高国内消费率,那么,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放在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上。(1)提高居民收入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督促企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对此,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之。8 其次需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比不得提高、甚至呈下滑之势,构成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和收入分配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借以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2)财政政策应当在今后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