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7704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者按】应重庆大学副校长黄宗明教授的邀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司袁振国副司长于 2006 年 12 月 19-20 日,前来重庆大学调研考察,并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骨干做了题为“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 的精彩学术报告。袁副司长的学术报告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使与会专家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洗礼,对于提高重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大有裨益。本文根据袁副司长的报告内容整理而成。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思考袁振国(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北京 100816) 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仅就高校而言,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数就近 37 万人,每年发表的论文 20 多万篇,出版的著作两万多部。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能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大目标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的大目标。现在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早 50 年提出不可能,因为我国的经济水平、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还不具备条件;晚

3、50 年提出,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就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者的失职。建国初期,在体制和文化上处处以苏联为榜样,强调的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没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 。较之“北欧模式” 、“日本模式” 、 “拉美模式”和其他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文化软实力的加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任务也更为艰巨。 “欧元之父”蒙代尔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多次访问中国,近来更是长驻中国进行研究。他认为,现在从事经济研究的

4、学者如果不了解中国经济,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经济学家。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升中国发展的经验,形成中国发展的理论,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科学研究,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看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想象。低水平、同

5、一水平的重复不仅消耗了大量才力和物力,更消耗了人力。因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立足创新,提高质量。2006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提出要实现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需要。三、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与研究质量的认识和思路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要要认真学习、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

6、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创新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既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批判和争鸣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作风,也是学术研究的命根子。重复研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不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而是赶潮流、追时髦,从别人的观点、概念、理论出发。事实上,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因为数据不同、事实不同,研究问题的思路也不同,研究实际问题就不可能出现重复。为

7、此,需要密切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问题出发。研究是从问题开始,创新也是从问题开始。理论不能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便是无用的理论,理论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检验和不断深化、发展。问题存在于生活实际中,而不是存在于学科体系中,学科体系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而不能反过来。如果仅从学科体系出发做研究,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真正做到创新,也不会真正提高研究质量。要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深入实际,富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还要有吃苦精神和毅力,否则问题在身边也不一定能捕捉住。 “为赋新诗强说愁” ,不可能产生好做品。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

8、立足中国,为我所用。联系实际首先是联系中国的实际。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中进行的。我们要吸收人类文明是一切优秀成果,要引进外国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但不能简单地仪型他国,照搬照抄。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作为人类文化精髓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的,至于西方大量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有许多与我们的相冲突甚至相敌对的思想、理论、方法更不可以照搬照抄了。所以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时,一定要真正弄懂、弄通,对利弊得失研究清楚,才能为我所用。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前瞻性。对当前的问实际题进

9、行研究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前瞻性研究。科学的重要功能就是预测。虽然有些预测不一定成为现实,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警示的作用,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危机的预测尽管没有成为现实,但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的改善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其价值不可估量。当前,我国也面临诸多变化、问题和挑战,更需要前瞻性研究。产生预测性研究成果,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更具价值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其三,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 主攻方向。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会面临一系列具有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感知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把握这些问

10、题是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标志。实际上,研究重大问题的程度是个人和集体综合研究能力的表现。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把握和回答世界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则显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有三个层次:(1)规划项目,由研究人员自由申报,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研究个体的学术兴趣,2006 年有 8000 多份申请,立项率约为 1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约有 250 个,由基地提出,向全国招标;(3)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每年立项 40 个,经费支持力度为 30-80 万元/项。提出和重标重大攻关项目不仅是学者个人的综合能力显现,

11、而且是学校整体实力的显现。其四,重视跨学科研究。当前,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很难把一个重大问题简单地归属于某个单一学科。以诺贝尔奖为例,现在已经很难从单一的传统学科产生诺贝尔奖,学科的综合性日渐突出,特别是一、二十年来,出现了文理综合的新趋势。据浙江大学的统计,Natural和 Science这两份典型的自然科学杂志,2000 年以来发表了近百篇研究人类社会和人文问题的文章。事实上,现在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无法划定为是文科的、理科的或工科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创意经济问题、语言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要求以领域、问题为

12、导向组织跨学科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组建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已成为当代学术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传统的院、系、所体制已不适应学术研究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研究组织模式的创新,打破学科、学校和区域的壁垒。这是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为应对上述挑战,教育部已经在全国组建了 100 个重点研究基地,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重点基地共有 5000 多名研究人员,却聚集了全国高校大部分著名学者,产生了大部分优秀研究成果,各省市也仿照这种形式建立了 300 多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各学校也建立了更多的校级研究基地。相信将来的学术大师也会主要从基地中产生。对基地进行评价时,不是将其研究人员的成果简单相加,而是考察

13、成果是否是通过联合攻关产生。我们鼓励进行跨学科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在基地中流动,鼓励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组建重点研究基地有助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实现研究的综合性、团队性,并与现代技术手段相适应。其五,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不可重复性,无法进行量化,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囿于这种观念,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曾经多年裹足不前。社会科学要称得上科学,就必须实现可重复、数量化。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数学进入了某一学科这一学科才能成为科学。任何事件和现象都可以量化,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条件。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走在最

14、前面、最成功的就是实验经济学。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试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搜集,从而变得更加可信。史密斯和卡恩曼就是由于在实验经济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教育部将在全国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和推广。在这方面,理工学科比较强的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其六,加强数据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不是一般的电子图书馆,而是一种支持社科工作者从事研究活动而共享的学术资源。目前,国内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很少。而中国人民大学的民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的农村研究中心的

15、数据库是国内少有的高水平数据库之一,在世界同类数据库中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每年的访问量达到千万人次。依托这个数据库就可以做出很不错的学术研究。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和推动高校尤其是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网站和专业数据库建设,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而产生大量创新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其七,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哲学社会科学也存在“产学研一体化 ”和“科普”问题。专著、论文不是成果的最终产品,研究人员要有推销、推广成果的意识。在这方面,孔子是我们的杰出榜样。为推广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孔子不惜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既是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也

16、是提高社会贡献度的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教学、教材转化;二是向决策咨询和应用单位转化;三是向文化产品转化。 “易中天现象”说明社会对文化产品有巨大的需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有巨大的社会和市场空间,关键是要具有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找到适当的转化方式和途径。学术组织管理部门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甚至要有作“学术经纪人”的精神。其八,加强学风、学术道德建设。没有必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学术道德可以说是社会道德的最后防线,这条防线守不住,社会道德就会失去最后的支撑。我们不仅要从学术质量、学术创新的角度强调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而且要从学术尊严、科研诚信和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使学术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榜样和引领力量。其九,改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中国的学术发展有一个从数量繁荣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今天,在强调研究质量的同时,依然不能忽视数量,因为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我们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数量评价机制,但已不能作为唯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