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67652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赏共进浅论构建和谐主流文化中的雅俗矛盾全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雅和俗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往往会出现褒雅贬俗的错误论断,这是应当批判的。雅和俗这对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积 极平衡他们之间的 对立。做到雅俗共 赏,雅俗共进,这样才可以确保构建和谐主流文化的进程一帆风顺,不至于出现大的分歧与冲突关键词:雅俗文化 共赏共进 和谐郭德纲在一个相声中说过:“人谷为俗,俗就是人的吃喝拉撒,是不可或缺的。牙佳为雅,就是嘴里说出来的,并不是必需的。 ”他这段话点出了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矛盾之处,即雅和俗的矛盾。随着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主流文化中的“俗”和“雅”究竟谁应当占主导地位始终争

2、论不休。我觉得,既然雅和俗是一对矛盾体,它们必然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同一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绝对不可孤立看待。而另一方面,二者的斗争性是推动主流文化的前进的主要动力,雅俗双方缺一不可。所以,纯粹的“俗”或是纯粹的“雅”都不能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因素。对于“雅”和“俗” ,在我看来应该区别研究,综合讨论,从而这对矛盾达到“和谐”的特殊状态,使它们相 互 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先来谈一谈“俗”。如今人们提到“俗“,往往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普通民众因为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基础

3、,他们更倾向于日常琐事,民间本色,现实问题,而不是飘渺的精神境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压力大,不管是社会底层辛勤的劳作者,还是上层社会的学者教授抑或精英分子,大部分都还是更倾心于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和视觉享受,不用思考,只用随着电视里的喜怒哀乐来消遣娱乐,放松心情。正是因为这样,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所占有的比重才会越来越大。这其中有民众的呼声,当然也势必会有“三俗”之音。人们往往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陷入极端,从而得出一些偏激的结论,这是值得思考的。下面我想以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为例,重点发表一下自己对“俗文化”的看法。在百度上搜索近期最流行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是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快乐男声

4、和天天向上,其收视率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观众对这些节目的青睐。很多学者都在批评这些选秀节目,相亲节目,说此类节目是低俗,恶搞,没有思想深度,迎合群众的媚俗心等。的确,随着这类节目中的马诺、凤姐、伪娘等人物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正如那些学者所评论的,他们颠覆了价值观,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混淆了文化视听。由此他们也成为了文化界口诛笔伐的目标。但是我们应当反思,存在即是合理,与其举着道德的大棒穷追猛打,不如追问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此类现象的产生。拿着棒子追打别人的人,你是不是生活中的马诺呢?我觉得,马诺,她正是一个真实的体现,如果被真实触痛了神经,那么正好说明我们还有救,至少说明我们不麻木。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拜

5、金吗?不要再抹杀真实了。正是这样的真实,才让我们不至于在当下这样的社会里太过于麻木,才让我们能够更清的审视自我。所谓的这些低俗的,恶搞的节目,它们其中确实或多或少的带了某种低俗的因素,但我们为什么只看到了这一方面。它的尖锐的社会指向性和批判性,它只是希望通过这一真实让大众不再麻木。从这一点上来说,俗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好,反倒是让人们多了些思考,少了些麻木。先前十分火热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未免多了些严肃的色彩和官方的腔调,那是主权话语的代言,并没有代表普通民众的心声。朱大可先生认为,郭德纲顶多就一俗,通俗,他比官方相声演员多了社会批判的精神。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我想这便是俗文化的真实性,实在性,

6、和强烈的批判性吧。再来看近一段时间流行的电视剧。张小五的春天,我的美丽人生一系列写小人物的电视剧被搬上了屏幕,那些宏大叙事,高远意境的框架荡然无存,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主调。人们在这些“小人物“中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看到了身边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其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了。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它就在身边。从文学上来说,时来常常有一些人在鼓吹“文学终结论”,“文学边缘化”,在我看来,这里的文学仅仅指的是纯文学的终结和边缘化。我们可以看到,书店的一角摆着的,小商贩们贩卖的,大学生手里拿的,全是职场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通俗等文学,纯文学难以望其项背。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种千古经典,往往只能被压在了

7、箱底。为什么此类小说如此流行?究其原因,应该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安慰,找不到出路,于是倾向于在这类小说中诉说自己上天入地的希望和绝望,构造出一个个心灵得以暂居的奇幻世界,从而共情于书中主角的命运。现实的生活中,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人应接不暇,哪还会有闲工夫去关注那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和情感纠葛,哪有精力去体验三国时的英雄气概和打打杀杀。人们只想沉浸在一片幻想中,上天入地,寻求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我觉得这无可厚非。相反,也许正是因为人们把一些想法寄托到了这样的故事里,社会才得以更加稳定。试想,本来生活压力就很大的我们,整日生活在官方话语的压制下,如果没有此类的小说让我们来释放,社会是不是会多了

8、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不安全因素?俗文化为什么如此泛滥,因为在当下,我们需要放松,需要简单的娱乐方式。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俗,以及俗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精神需求,它们不能,也不可能被主流文化所抛弃。我们今天的人应该知道,“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人们对“俗”的抵制,通常只是曲解了“俗”的真实含义,将一些低俗、媚俗的文化现象误解为“俗”文化的全部,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断然不可取。接下来再简单谈一谈雅。与俗相对,人们对于一些公认的“雅文化”常常奉若神明,

9、甚至将其捧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制高点。很多人以能读懂四书五经为荣,以熟记唐诗宋词为傲,很多企业家建办公室的头等大事就是购置大型书柜,展示自己汗牛充栋的书籍。殊不知,俗与雅本是一体,一味追求雅,可能根本不能体现出所谓的“品位” ,反之,附庸风雅往往才是最大的俗不可耐。其实换而言之,现在我们所谓的雅有很多都是脱生于“俗” , 诗经被誉为大雅,但是诗经中最广为传诵的风其实就是民歌,算是那时的“流行音乐” 。有人一味地批“流行乐”而誉“风雅颂” ,真的是谬以千里。而真正的雅文化是以雄厚的“俗”为基础的,比如红楼梦,比如老舍,比如巴尔扎克。其实我觉得雅之所以被人们推举到了如此高的地位,其实是由它自身的特点

10、所决定的。因为“雅文化”不同于“俗文化”的浅显易懂,它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才能领悟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和高远境界。所以,我觉得人们对于“雅文化”的崇拜,其实归根结底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但是俗中亦有智慧, “俗”的智慧其实正是人们见得多了,才会被忽略掉。雅固然可敬,但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未免太过武断。刚才提到,俗与雅是一对矛盾,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俗是雅的基础,雅是俗的高境界,反之推动俗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要构建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就必须做到雅和俗的共赏共进。表面上看要调和这个矛盾好像很难,其实做到以下几点,雅和俗的和谐是极易做到的。首先是针对俗。我们必须反对的是那些被敌

11、对势力洗脑后的民族虚无主义腔调,这种论断才是“三俗”的集大成者。有些人不懂思考不学无术,只会人云亦云地咒骂着所谓的不公,咒骂社会的某些阴暗面,甚至咒骂自己的祖国。一旦这种论调大行其道,必然导致一系列连锁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反对,不关心民间疾苦,只知道闭门造车高唱阳春白雪的冷漠文化。最后是反对不懂艺术却对艺术指手画脚的恶劣作风,从根源上灭绝对于“俗”的一系列误解。然后是针对雅。雅文化需要我们的冷静看待,它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可以代表人们品位的存在。首先应当让主流文化明确这样一个概念:雅与俗,其实只是“形态” ,至多不过是“欣赏角度” 。而我们的误区往往是将其上升到了品位、品德、品质的高度

12、。之后加强教育,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向人们灌输知识,提升全社会人群的文化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雅,读懂雅,解开雅文化的神秘面纱,这会对消除人们针对雅文化的误解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积极平衡雅和俗在主流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不一味地扬“雅”而抑“俗” ,使雅不至于被神化。这样就可以真正确保雅和俗出现失衡,避免人们出现要么一味追求雅,要么自感无趣,沉溺于俗的情况发生。我们应当做到“俗中有雅” , “大雅若俗” 。让俗与雅的双方“优势互补”雅因俗而生动鲜活,俗因雅而脱胎换骨。这样这对矛盾就不是“共存并立” ,而是“优势互补” 。如此,雅俗共赏,雅俗共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流文化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且歌且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