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4421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史研究第 3 期 2006 年 9 月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来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张志军摘要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办学中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四川 I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融合和适应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川大人将发扬以校训海纳百川 I,有容乃大, 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守望永恒的精神家园和追寻大学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奋斗.关键词 四川 I 大学;办学理念 ;川大精神.作者简介 张志军 ,四川大学教育科学中心硕士,工程师(成都 610065)大学的办学理念是

2、人们对大学的宗旨,本质,功能,使命等大学办学中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时代追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年办学的光辉历史,是一部教育改革发展史和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合久而分,分久而合的顺应时代和社会进步潮流的光辉史和奋斗史.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办学理念几经变化,体现出川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办大学,怎样办大学等问题的哲学思考,这个过程是几代川大人在实践中精心勾勒大学蓝图,守望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和永恒的精神家园,不断找寻大学理想致力于大学内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一,众水汇流名校鼎立四川大学植根于古老的巴蜀大地,是灿烂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人文深厚的巴蜀文化与近

3、代西方优秀文化结合的产物.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巴蜀经济,文化就已相当发达.到了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在石室遗址上建立的锦江书院,在历经近二百年的风雨后,终于成为四川大学的一个主要历史渊源.洋务派首领,四川学政张之洞于同治十三年(1874 年)创办的,贯彻以其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主张的尊经书院随后也应时崛起.锦江,尊经两书院后并人四川大学堂.两书院尤其是尊经书院,以悠久的办学经验,严谨的学风,精研的传统,深厚的功底,奠定了四川大学良好的校风学风,深厚的文史传统优势.作为近现代高等学校的四川大学,肇始于 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四川中西学堂创

4、办是洋务运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沟通中西交流,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产物,是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40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清庭 废书院,兴学堂,进行学制改革.将四川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为四川大学堂,后又奉诏改称四川高等学堂.她是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所包含文,理,师范,医学,体育多科性的综合大学堂.这个学堂培养了许多有影响的人物,如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大文豪郭沫若,中国第一位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获得者张颐,我国现代音乐奠基人王光祈,着名数学家魏时珍等着名人士.辛亥革命时期,学堂是同盟会的重要据点,保路运动的中坚,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5、,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 至宣统二年(1910), 四川师范学堂(1905) 和五大学堂:四川法政学堂(1906),四川农业学堂(1906), 四川外国语学堂(1906 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 四川存古学堂(1910) 相继成立,她们和四川高等学堂一起,构成四川高等教育的阵容.辛亥革命后,学堂改为学校,五大专门学堂改称公立专门学校.这些学校后来都众水归流,归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再统统归人国立四川大学.1916 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成为国内六大高师之一,这是川大冠名国立 之始 .1917 年私

6、立华西协合大学设立牙科成为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以国立成都高师为主,包括五大专门学校,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影响,成为五四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1926 年,国民政府批准国立成都高师一部分独立成为国立成都大学,由张澜任校长.同年高师另一部分也改称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次年五大专门学校合并为公立四川大学,完成了众水汇流的第一步.吴玉章,张澜先后出任三校校长,学习蔡元培办北大的方针,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使学校成为四川地区革命者的摇篮 ,面貌焕然一新.1931 年 12 月 913,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 I 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 I大学.于是众水汇流后,独步西南的国立四川 I 大学这样

7、一所世纪名校终于铸成了.众水归流,打开夔门,广延名师,这一时期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 的思想.作为五四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学校师生在四川 I 率先发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的爱国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星期 13,四川学生潮,威克烈,半月报,直觉等,涌现了巴金,恽代英,吴玉章等进步人士.故川大从学校设立之始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从那时起就根植于川 I 大人的骨髓中,而这成为 13 后四川 I 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础.二,峥嵘岁月慷慨踏歌1931 年由三所大学合并的国立四川大学,在四川 I 大学历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大事.通过这次合并,四川大学成为国内最着名

8、的 13 所国立大学之一,且规模,实力位居前列.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 1910 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 5 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从 1926 年开始的爱国退学运动,导致美国籍校长毕启(Beech)1930 年下台,由中国人张凌高接任.在经过多年争取后,学校始被国民政府于 1933 年 9月 2313准予立案 ,获得了正式办学资格 .1935年 9 月,着名化学家任鸿隽接任四川大学校长,提出输人世界智识,建设西南文化中心,担负民族复兴责任的办学方略 ,由学 13 本模式转向学欧美模式,在望江楼侧物色到 2200 亩新校址,大量聘请国内着名学者任教,支持开

9、放校内进步学生的抗 13 救亡运动,1939 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推动了真正意义的川大现代化.1937 年七七事变 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教会大学部分院系相继迁川 I,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促进了华西校区大发展,学术大交流和四川高等教育的繁荣.1940 年初,四川大学为避 13 寇轰炸,南迁峨嵋办学,1943 年春,川 I 大由峨嵋迁回成都现址,次年恢复工科.到解放前夕,川大已是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农,师范 6个学院 25 个系,在校学生 6045 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校园面积达 5000 余亩,为当时全国学生人

10、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此时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也已成为拥有文,理,医,牙 4 个学院 26 个系 6 个附属医院,在校学生 1326 人,校园占地 1200 余亩的大学.民主革命时期望江校区有 51 人,华西校区有 6人为革命献身.40 年代后期,川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协会,配合解放战争,开辟第二战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特别是 1948 年以请平价米为由,锋芒直指蒋介石的四?九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川 I 大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广大师生都积极投入到了抗 13 救亡潮流中.这一时期国立四川

11、大学和私立华西协合大学通过恢复和建设,都已发展成为具有多院系,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大学.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延续了四川大学文理兼备,综合发展的传统办学理念.三,分途齐进各显风采今 13 的四川大学是以具有悠久历史的原四川大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组建发展起来的成都科技大学以及一向以医科牙科闻名的华西医科大学合并而成的.三校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在 40 多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一段分途齐进,各显风采之路.1949 年底成都解放,次年 1 月 513 和 1213,解放军代表组先后进驻川大和华大.1951 年 10 月 613 人民政府从外国教会手中收回华大的教育主权.1952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华大

12、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文,理学院大部分系科和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则调整到川大.1953 年 10 月 613,经中央卫生部决定,更名为四川医学院.川 I 大则在接受重大,华大文,理学院各系的同时,调整出法,师范学院及理,工,农学院部分系科,支援兴建的北京航空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四川 I 师范学院,四川 I 化工学院,中南公建学院.工,农两学院又分别于1954 年,1956 年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稍后又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大).至此,原四川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成都工学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中共中央 1958 年 8 月决定对高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川 I

13、 大与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北外等 6 所学校作为指导全国办学的院校, 仍直属中央教育部外, 其余高校统统下放地方和部委管理.1960 年 10 月,川 I 大在国内高校中较早被定位全国重点大学.1978 年以后,原四川大学4】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先后新建了一批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学校由原来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兼容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学校继承并发扬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传统,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的重点科技项目,取得了数十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19

14、78 年 10 月,成都工学院划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院校.根据科学院希望成都科技大学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重点理工科大学的经求,以理工结合为目标,进行了系和专业的调整,先后共设立了 10 个系,18 个专业,并开始招收了研究生.学校由原来的多科性工科大学转变为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1980 年改属中央教育部,是国内较早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方向发展的工科院校.较早地开展与社会联合办学的途径,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优势.1962 年川医成为中央卫生部直属院校.1978年 2 月,四川医学

15、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 年 5月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向以医,牙为主,医,管,文结合的方向发展.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均以 严谨朴实 的学风着称 ,改革开放后,又倡导新的校风学风,培养的毕业生以品德优,基础厚,知识宽,适应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这一时期,学校继承并发扬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传统,努力构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这一办学理念为川大合并后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海纳百川三强归一90 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大潮的驱动下,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变重点文理科综合大学与重点工科大学分离发展的办学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理工协调发展

16、,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探索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办学之路,于 1994 年 4 月 8 日,正式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强强合并 ,后又更名为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专业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之一.2000年 9 月 28 日,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42新的四川大学.三强融合的结果,使新川大成为文,理,工,医结合的航空母舰 式的新型大学.0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 11107 余人(教授 1047 余人,其中两院院士 8 人),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5 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 18293 人,博士点 192个,硕士点 306 个,本科专业 118 个,2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图书馆藏书约 539 万余册,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 7050 余亩,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