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3624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摘 要: 党的十七大 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 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首次加上了“信息化”并排在 “工业化”之后. 2008 年 6 月 20 日,胡锦涛主席视察了人民日报社,并做客人民网“ 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 , 反映出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与准确把握。2011 年 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2、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文中重点讨论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必要性;网络舆情在公共事件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解决办法;未来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向等。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共事件;政府治理一、信息化社会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1969 年 9 月 2 日,被视为互联网的诞生日。这一天,由美国军方研发的“阿帕网”首次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现了两天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测试。1989 年,中国科学技术网建成,成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络,1994 年 4 月,中国科学技术网第一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联接。 1互联网的应用也从最初的电子邮件业务,发展到网络新闻,BBS 论坛,博客,搜索引擎,

3、网络交友,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各种网络应用日渐丰富。2012 年 1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 5 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1 周菁:与民意面对面:网络问政新趋势 ,2011(8) ,第 3 页。等特点也影响到了社会舆论的导向。 22011 年 7 月 13 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了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其中数据显示,2010 年至少有155 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政府舆

4、情事件占比达到 60%,而个人舆情事件占比也在不断升高,占到了 14%。 3而且,按照蓝皮书的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分类,个人舆情包括官员舆情、明星舆情、企业家舆情、学者舆情与其他类个人舆情。而官员舆情是个人舆情中的主体,占到 2010年个人舆情事件总量的 29%,排名第一。可以说,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舆论的中心。(一)网络媒介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的大众媒介格局,要求政府重新审视自身与媒体的关系。继电视媒体吹响信息风暴来临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纪末高速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已经覆盖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一天,媒介都不间断地向我们输送五花八门、难以计数的信息资讯,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些“贴心

5、服务” ,其存在就像空气与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媒介的“转述”来接触与了解外界,通过声音、影像传递过来的信息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全景认知。我们的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从而日益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以往政府在遇到公共事件的时候可以采取回避或者避重就轻等一些方法息事宁人,现在来看,由于群众的知情程度大大提高后,一旦被发现问题,将使政府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从而不利于公共事件的解决。(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公共事件处理要求权威信息与谣言赛跑当下新媒体不断涌现,传播速度突飞猛进,以前大众主流信息获取方式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一般而言,报纸报

6、道新闻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电视节目的录制也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相比之下广播是比较快的,如果信息渠道允许的话,可以做到快速的报导,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因为他们几乎不需要编辑,就像时下流行的微博,一条新闻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所以如果有2 http:/ http:/ 4但其开放程度依然不是网络媒体可以比拟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四)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革新不断加速公共事件的传播,影响到危机处理的结果公共事件处理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对大众的公关工作,既要能够控制事态的影响,又要保证大众对事件的知情权,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时机的把握

7、,如果在危机事件还在恶化的时候政府过分追求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可能导致群众不满,甚至产生二次危机,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政府在起初的阶段封锁消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旦政府被发现有虚假或者隐瞒的情况,一方面政府的公信力就要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在主导化解危机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一言以蔽之,网络传播方式的兴起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布不实信息的风险。这些新网络传播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大家更快的了解情况,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利器,这也给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五)公共事件发展的新模式,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了更

8、高的要求。我们注意到,现在的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扩大,已经形成一种线上线下互动4高波:政府传播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 65-68 页。的模式。简而言之,真实事件与网络舆情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现象。以安徽少女毁容案为例,本来是一个个体事件,经过媒体曝光,由于涉及到男女情感问题,毁容,官二代等敏感词汇,立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各大舆论平台尤其是微博上引起了网民的一致声讨,这件事情的主要经过是 2011 年 9 月17 日,陶某因追求被害人周岩不成,产生报复心理,来到被害人周岩家中,将事先准备的打火机燃油泼在周岩身上并点燃,致使周岩面部、颈部等多处烧伤。5事后,周岩被鉴定为

9、重伤。之后网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共筹得善款80 余万。2012 年 4 月 23 日,该案在合肥包河区法院审理,引起网友关注。 6而周岩,周岩父母与陶某也纷纷在网上开通微博,发布相关消息。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起公共事件呈现出的是,线上与线下活动互相交叉,互相影响。这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也不能排除部分网友可能做出比较偏激的举动,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很可能妨碍到司法的公正,这也是政府与司法机关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二、网络舆情在公共事件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对网络舆情作出一个定义,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表

10、达的意见、态度的总与,反映了公众的情绪与社会政治态度。 ” 目前比较权威的一个定义是: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与行为倾向的集合。 7其主要特征有:(1)内容指向的公共性,只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民众的共鸣,并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影响。(2)传播方式的开放性,网络平台的互通性使得网络舆情既可以共享,又可以互动。(3)传播主体的隐蔽性,互联网交流的自由性、匿名性与平等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可以用任意身份在网络上发言。(4)控制力度的弱化性,网络交流的交叉式、非线性、非屏蔽特征,新传播工具层出不穷,言说内容的不断翻新,以及无以

11、数计的海量信息,都使网络系统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监控平台。这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基础广泛,人数庞大,信息无界、意见纷繁,是一个无穷世界,5 http:/ http:/ ,情报杂志,2009 年第 8 期,第 187-191 页。有着让一切传统媒介相形见微的巨大社会精神力量。一般而言,当一个事件成为舆论热点时,他就可以被成为公共事件。公共事件并不必然与政府相联系,但大多数是联系的。公共事件也并不一定是负面的,但大多是负面的。公共事件可能是个体性的,也可能是群体性的。公共事件不一定对社会危害很大,但是公共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发展成为公共危机事件。(一)网络舆情在公共事件中的积极作用1、网络能够及时

12、准确的发布信息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每当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网络是爆料人将信息以最快速度与最好效果传播的方式之一。当然传播的效果要依不同的事件类型而定。08 年互联网周刊一期的封面文章,题目就是:信息时代的汶川大救援。 “从 1999 年的大使馆被炸,到 2001 年的 911 事件,再到这次地震,网络尤其是网络论坛都发挥了信息第一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这种突发性事件到来之际,需要层层审批的传统媒体,显然无法做到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网络论坛的这种即时响应。 ”8网络上不断有有关地震的视频上传,让人们了解地震现场的情况,这在当时通讯困难,消息不通的时候是十分宝贵的。公共事件成为人们焦点的时候是公

13、众信息需求最强烈的时候。而网络舆情的监测恰恰能够扑捉这一信息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作出反应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2、网络是汇聚广大网民力量的阵地网络媒体的受众使用媒体的动机之一是想加强他们与社会及其价值的依附性,或者至少是一种安全感与认同感。以汶川地震为例,新浪论坛里一则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引发网友高度关注。江油警方获知信息后,终于在 5 月 15 日找到了这位军嫂 910;为帮助政府尽快了解灾情状况,搜狐社区中一大批无线电爱好者在得知灾区的通信仍然无法通畅时,便携带设备,相约驱车赶到灾区第一线,利用无线电将灾区的具体信息向外传递,灾民们也通过这些无线电设备向外界寻找亲人、通报平安。 113、网络舆情可以改变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http:/ http:/ 网络“救援队”的力量,努力弥补信息盲区11 http:/ 12(二)网络舆情在公共事件中的消极作用1、网络加快了谣言与不实报道的传播,容易引起公共事件的恶化在媒介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