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31161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镇江营类型”看西周文化在太行山东麓北段的发展豆海锋 冯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太行山东麓北段地区是指永定河以南及唐河以北的这一区域,分布于该地区的以镇江营遗址商周第三期为代表的西周早中期遗存文化面貌独特,与太行山东麓南段同时期文化特征相差较大。该类遗存以叠唇筒腹鬲为代表,同燕山南麓永定河以东地区的张家园上层文化近似。从文化面貌及器物群特征来看,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张家园上层文化遗存与永定河以东略有差异,学者将其称之为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 1,以往陈光、刘绪、赵福生 2、蒋刚 3、段宏振 4、纪烈敏 5、韩建业 6等多位学者对该类型都有较多的论述。目前,以镇江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契机

2、,并结合近些年的对北京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镇江营类型与西周周文化在该地区的关系的研究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是以边缘与中心交互关系的视角来对镇江营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对西周时期周王朝在该地区的经略方式及周文化逐步扩展的轨迹进行尝试性的解析。一 镇江营类型的分期与年代(一) 遗址分段太行山东麓北段地区属于镇江营类型的遗址主要有:房山镇江营 7、房山刘李店 78H18、易县燕下都东沈村 9、易县七里庄 10、涞水炭山 11、北封村 12、渐村 13等遗址,其中房山镇江营遗址地层关系明确,出土器物较多,具有典型遗址的代表性。1镇江营遗址镇江营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县尚乐乡,地处拒马河西岸,1986

3、年-1990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报告依据典型地层将商周第三期划分为六组,并将第一组归为第一段,二、三组归为第二段,四、五、六组划归为第三段。核对地层关系及典型器物的综合分析后,我们同意报告所分的六组,但对报告中各组的段别归属略作调整。第六组中,分裆袋足鬲大量增加,最为明显的是该组中筒腹形陶鬲近于消失,其中有腰陶甗少见,陶簋出现新形制,此组灰陶数量急剧上升,红褐陶比例逐渐减少。与 4、5 组比较,器形、器类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与商周第四期遗存 1 组器物比较,相近程度较大,四期 1 组中,未发现筒状花边鬲,同时分裆袋足鬲数量更有增加,与三期文化面貌差异颇大。从器物

4、形态及地层关系上看, “三期 6 组”早于“四期 1组” 。由此,镇江营遗址商周第三期遗存可划分为四段,其中“三期 6 组”可单独划分为一段。 2. 刘李店 78H121978 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刘李店 H1 进行了清理,简报认为该灰坑年代上限可到商代中晚期,下限可到西周中期或更晚,并认为是一座以商代遗物为主的灰坑。有学者对该灰坑的性质进行过专文讨论,认为其年代未能早到商代晚期 14。通过对镇江营遗址的分析,将刘李店 78H1 与之比较,其中,折沿弧腹弧裆鬲形制近同于镇江营 H946 出土同类器物,并且该灰坑出土其他陶器与镇江营 2 段同类器形制相近。3. 易县七里庄遗址七里庄遗址位于河北

5、省易县,2006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 7000 平方米,发掘者认为第四期遗存约相当于商周之际到西周中期。该期的花边鬲为叠唇状、直高领,筒形深腹,此外,存在少量绳纹矮分裆鬲和绳纹厚唇簋等西周文化陶器。依据报道描述及所附器物线图,该期遗存与镇江营遗址张家园上层文化遗存极为相似。据报道所刊该期筒腹鬲的形态来看,其相当于镇江营第 2 段,至于其他遗存由于正式报告尚未发表,我们暂不予讨论。4. 涞水炭山遗址 1985 年拒马河考古队对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易县、涞水两县进行了调查,属于西周时期遗存有易县下岳各庄、涞水炭山遗址。参照镇江营遗址出土同类器物进行比较,炭山 H2:8 叠唇

6、陶鬲,其口沿特征与七里庄发表筒腹鬲沿部特征近同,后者属镇江营类型第 2 段,两者年代也应相同;同时炭山 H2:1 盆、H2:3甑分别与镇江营 FZH1056:9、FZH520:3 形制近似,后者属镇江营遗址第 2 段,两者年代相差不远。 5. 易县燕下都遗址燕下都东沈村遗址出土了高直叠唇口沿鬲残片,据口部特征,可判断该遗址此类遗存应属于张家园上层文化范畴。依东沈村遗址所见筒腹鬲口沿来看,D6T2:18 与已分镇江营类型第 2 段筒腹鬲口沿 FZH454:15 形态相近,D6T2:6,唇部堆纹变宽,与镇江营第 3 段相近,报告判定为西周中期的D6T21F2:3 鬲与镇江营 FZH1000:1 器

7、形近同,而东沈村 D6T21F2:1 盆,从其器形来看,与镇江营 3 段同类器近同。因而,燕下都东沈村遗址出土遗存应相当于镇江营 2 至 3 段。 6. 涞水北封村遗址北封村遗址位于涞水县明义乡,1987 年河北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试掘,简报第三期所见的口部有附加堆纹陶鬲应属张家园上层文化。遗址中T3:10 与镇江营 2 段筒腹鬲口沿形态相近,遗址中所见折沿袋足鬲 T2:1 与镇江营 FZH591:7 口沿形态近同,因而北封村第三期遗存可与镇江营第 2 段相对3应。7涞水渐村遗址渐村遗址位于涞水县石亭乡,1987 年保北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报告将发现遗存分为三期,第三期遗存中,花边

8、鼓腹鬲应属围坊三期文化,而所见 B 型鬲,则与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分裆鬲形制近似,因而原报告所分第三期亦可分为两组,其中以 H7 上、T7、T5为代表的单位属于张家园上层文化。渐村所见分裆鬲口沿 T5:5 与镇江营遗址 2 段 FZH591:7 相近,两者年代相当;该遗址中 H7 上:17、T2:1 与 FZ040 为代表的镇江营第 3 段同类器相近,两者年代应相近。以上通过对各遗址的分析,初步将镇江营类型划分为四个阶段,为了更能说明遗存的演变特征,我们对典型器物进行型式划分,以助于分期研究。(二)典型器物形制分析 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的陶器群中,鬲、簋、盆、甑、罐数量较多,有一定的演

9、变规律可寻,由此我们对这几类器物进行型式分析,以把握器物的演变规律。鬲 出土数量最多,据器体形态分为三类:甲类:筒腹形分裆鬲,据口部、足部特征分为两型: A 型:弧腹,口沿外侈,腹部偏下微鼓,分三式(图一,13) 。 演变趋势:口沿堆纹逐渐加宽,器腹渐鼓,袋足渐矮。B 型:直腹,直口,袋足弧曲,分三式(图一,46) 。 演变趋势:沿部堆纹由窄变宽。乙类:弧裆鬲,依腹部特征分为两型:A 型:折沿,鼓肩,弧腹,分三式(图一,79) 。演变趋势:器体渐矮扁,口沿渐下折,裆部变矮。B 型:弧肩,分四式(图一,1013) 。演变趋势:口沿渐下折,裆部渐低。丙类:分裆袋足鬲,据腹部特征,分为三型:A 型:

10、直腹,分两式(图一,14、15) 。演变趋势:裆部渐矮,器体渐瘦高。B 型:斜弧腹,分三式(图一,1618) 。 演变趋势:演变特征同 A 型。C 型:鼓腹,分三式(图一,1921) 。 演变趋势:口沿外侈程度加强,裆部渐矮。4图一 镇江营类型陶器演变图1.镇江营 FZH1036:2 2.镇江营 FZH1278:1 3.镇江营 FZH953:4 4.易县七里庄出土 5.镇江营 FZT1910:4 6.镇江营 FZH425:4 7.刘李店 78H1:6 8.镇江营 FZH713:1 9.镇江营 FZH915:15 10.镇江营 FZT0911:1 11.镇江营FZH946:3 12.镇江营 FZ

11、H907:13 13.镇江营 FZH1324:1 14.镇江营 FZ040 15.镇江营 FZH862:14 16.镇江营 FZH951:7 17.镇江营 FZH269:21 18.镇江营FZH1324:3 19.镇江营 FZT1056:6 20.镇江营 FZH1245:2 21.镇江营FZH518:1 22.镇江营 FZH1025:5 23.镇江营 FZH687:1 24.镇江营 FZH1001:4 25.镇江营 FZH711:14 26.镇江营 FZH697:2 27.镇江营 FZH478:1 28.镇江营FZH429:1 29.炭山 H2:3 30.镇江营 FZH906:3 31.镇江营

12、 FZT1908:21 32.房山 78H1:8 33.镇江营 FZH276:1 34.镇江营 FZH425:26 35.镇江营 FZH477:2 36.镇江营 FZH946:28 37.镇江营 FZH1330:2 38.镇江营 FZH1030:6簋 据腹部特征分为两型: A 型:鼓腹,口沿外折,分四式(图一,2225) 。 演变趋势:口沿外侈加强,器腹渐浅,晚期器表刻划纹消失。B 型:斜腹,分三式(图一,2628) 。演变趋势:器腹变浅,由早期的斜弧腹演变为后期的斜直腹。甑 据腹部特征,分两型: A 型:斜弧腹,折沿较宽,分三式(图一,2931) 。演变趋势:口沿渐下折,器底渐宽。B 型:鼓

13、腹,下腹内收,分三式(图一,3234) 。 演变趋势:口沿渐低平,器底变宽,上腹部渐鼓。罐 斜弧腹,鼓肩,斜直口,高领,分四式(图一,3538) 。演变趋势:器体由瘦高渐矮胖,领部渐矮。通过对器物型式的划分来看,各段器物的演变阶段性与遗址划分的四段可5相对应,结合以上分段及器物演变序列的分析,我们将所划分的四段合并为更大的阶段,其中 1、2 段为第一期,3、4 段为第二期。图二 镇江营类型遗存年代比较图1.镇江营 H1025:5 2.东先贤 H6:36 3.镇江营 H591:7 4.镇江营 H687:1 5.琉璃河M209:30 6.琉璃河 IM53:17 7.镇江营 H269:21 8.镇江

14、营 H1001:4 9. 西高平 H24:11 10.葛家庄 XLM21:1 11.镇江营 H1324:3 12.镇江营H711:14 13. 要庄 T6:54 14.琉璃河 2001LGM248:1(三) 年代第 1 段中所见弧腹陶簋 FZH1025:5 与邢台东先贤 H6:3615器形近同,后者年代属商周之际,从形制上看,两者均为厚唇,器腹纹饰相同,年代应相当(图二,1、2) 。 第 2 段中陶簋 FZH687:1 与琉璃河 IM53:1716形制相同,该段中FZH591:7 分裆袋足鬲与琉璃河M209:30 形制较为相似,后者属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因而,镇江营 1、2 段西周早期相当(图二

15、,36) 。镇江营 3 组中所见陶簋 H1001:4 与邢台葛家庄 XLM21:117形制近同,该组所见分裆袋足鬲FZH269:21 与西高平 H24:11 形态颇似,年代亦应相当,葛家庄 XLM21:1 年代为西周中期,西高平 H24 所见陶鬲,裆部近平,宽沿外侈,依据对该类陶鬲的排序,其年代属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 18。因此,该组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早(图二,710) 。镇江营 4 段中所见的袋足分裆鬲 FZH1324:3、侈口簋FZH711:14 分别与要庄 T6:54 19 、2001 琉璃河 LGM248:120形制近同,要庄所见陶鬲与上文西高平 H24 所见陶鬲比较,其裆部更低,袋足

16、近平,年代应略晚于 3 段,琉璃河 M248 所见陶簋,简报认为其年代为西周中期,综合来看,镇江营 4 组略晚于 3 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图二,1114) 。因此,我们在将镇江营遗址“商周第四期遗存”划分为四段的基础上,通过与太行山东麓西周文化遗存的比较,各期年代分别与西周周文化早、中期相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镇江营类型 1 段年代已进入西周初年,但不能排除 1 段遗存中含有晚商末期遗存的可能。2 段相当于西周早期偏晚,3 段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早,64 段年代为西周中期晚段。图三 镇江营类型陶器文化因素比较图1.镇江营 FZH1278:1 2.镇江营 FZH694:4 3.镇江营 FZH1113:20 4.塔照FTT3011:1 5.塔照 FTH30:17 6.塔照 FTT3008:28 7.镇江营 FZH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