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522961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学习小提琴演奏的两大难点大概受莫扎特五岁登台,奥依斯特拉赫三岁学琴等影响,许多家长对于子女学习乐器十分向往,于是总想找个机会在孩子身上试试。而且特别选择钢琴、小提琴等难度较大的乐器,可见其用心之良苦。但是他们不懂得,这是有条件的,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没有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结合,一厢情愿,只会适得其反。在学琴问题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可盲目。除天份极高的儿童外,一般不宜过早学拉小提琴。如果有好的教师,只能说在十二岁前,学完一些基础课程,对今后的演奏发展有好处,但真正的开始,那绝对是以后的事。 眼下许多教琴者也比较盲目,只要学,他就教,并不注意能否学,以及学琴的后果如何。试想,一个不懂儿童特点,

2、不懂各个年龄段儿童特点不同的教师,仅用自己的拉琴技术强行教拉,那又怎么会有好效果呢?轻则使儿童厌烦学琴,丧失兴趣;重则养成一身环毛病,使孩子步入歧途。例如,持琴拉弓左右手配合问题,音准问题,心理节奏问题,发音问题等,都重在起步,一开始就不能歪了。起步马虎,后患无穷。等到再改,何其艰难呢?目前我国小提琴师资十分匮乏,优秀的教师就更少了。并非会拉曲子就能当教师。有些人连自己的拉琴方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小提琴教学是一门严格的艺术科学,绝不是懂点皮毛就能藉以授人的。故而,我劝那些尚未懂行正在误人子弟的教师们,不要不顾实际年龄和可能,去教那些不能成为神童的幼儿。要主动劝说家长,

3、不能学就别学,不该学就别勉强,千万不可连基本拉法都没学会,就啃什么奏呜曲、协奏曲之类。还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艺术规律为要。为了劝大家要按学琴的规范要求去做,特选出音准和发声这两大难点,做些具体分析和讲解,用以帮助教者、学者及家长们共做参考之用。先谈音准问题。音准问题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只针对那些先天听觉条件好,能分辩音高的儿童,而对于那些分辩能力差的儿童,最好劝其改学其它乐器,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从大多数儿童学琴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从开始就加以注意:一、持琴姿势的错误。或左手臂僵硬,或忽视夹琴而用左手掌托琴等,均可能使按弦的四个指头,没法形成正确的手型,因而按弦动作处于无序无

4、奈的状态,造成音不准。或明知不准,也难以克服,勉强拉出,自然难听。改进办法:主要应从一开始就注意左臂的姿势,用腮去夹琴,解放左手,培养正确的手型,使手指按弦动作有序合理,并严格养成音准到位的好习惯,特别是发现音不准,能自动迅速纠正的好习惯。二、两手配合不好。如顾了弓子,忘了指头,顾了指头,又忘了弓子等,经常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以至使演奏动作失调,而造成音不准。改进办法:主要是先慢练后加快,先让两手配合协调,再按速度要求演奏,发现音不准,立即减慢重复,直至克服技术动作的错误为止。三、按弦不当。或手指用力过大,或手指触弦面窄,或左手握琴过死等,都会造成音不准。这是一个基本的技术问题。说明从一开始起

5、,就没有注意按弦的基本要领。改进办法:一要调整左手的握琴,不能把琴颈握死;二要改进按弦的力度,不能用力压,也不应浮,要用手指的肉槌去触弦,把弦轻轻按下即可。切忌用指尖去抠,或用指头去敲打。要使琴弦在指面下产生震颤,包括揉弦时,也有这种感觉,声音自然容易调整和准确。四、换把控制不好。这主要是技术动作不准确造成的。儿童学琴必须先易后难,不到一定的时候,最好不要贸然教其换把。就是教拉换把,也要有个限度,以二、三把位移动为基础,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过难则容易造成音不准。改进办法:自然是循序渐进,有了把握再学其它,否则,只会欲速不达。五、遇到难点,心理负担过重。如拉那些升降音较多的曲子,或不易把握的双弦音

6、时,儿童心理上无法适从,而造成音不准。这也和上面说的有共同点。改进办法:仍是顺序渐进,适当掌握难度,注重实效,不要只顾训练,而忽视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能力。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解决音准的根本问题,是训练耳朵。因为任何个演奏者,其技术动作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音不准或稍偏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演奏家们也是在随时调整自己音准的情况下进行演奏的。随时通过耳朵的判断并调整,这是一种演奏的能力问题。对于儿童来说,也不例外,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只要教师目的明确,学生愿意学练,家长再能积极配合,相信克服音不准现象,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再谈发声问题。发声问题至关重要,不能轻易忽视。这是小提琴演奏的最终追求

7、。如果拉不出好听的声音,何必去辛苦地练习呢?而儿童学琴却往往十分盲目。他们只知拼命拉、拉,吱啦吱啦叫人受不了。为此,必须提请注意,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声音的“美感” 。 一、要及时调整乐器,寻找最佳共鸣点。乐器与发声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把能充分振动的提琴,其音量、音色都不同于一把未能充分振动的琴,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小提琴有好坏之分,但每一把琴都可以调试,只要不坏,都可以奏出相对好听的声音。儿童用琴也不例外。许多教师、家长忽略这一点,只任儿童去练,拉不出好声音,于是兴趣大减,不是怪小孩子拉得不好,就是怪琴不好,陷入莫名的烦恼和困扰。改进办法:一是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制琴者调一调,二是介绍几种调试方法,

8、自己试试看:声音好坏的关键在于琴本身的选料和工艺,但每把琴的关键又在如何调整音柱和琴马的位置,因此可调的部位,就是音柱和琴马。音柱是支在琴的共鸣箱中,顶住上下琴板的那根小木棍。定的位置一般是装在琴马右脚后面约 4 毫米,距音孔中心 7 毫米的地方。这根木棍早已装好,是用特殊的工具送进去的。一般装好就不动它了,但它也会走动,特别是四根弦松了的时候。调整音柱就是要按上面提到的尺寸移位,或把它扶正,或前后左右轻轻移动,但误差不得超过 15 毫米。如果不小心弄倒了,那就得重新安装。土办法是:用线缚住一头,再用器具使其站立,抽出线头即可。琴马是支撑四根琴弦的桥梁,它与琴的面板接触。四根弦的振动就是通过它

9、,传导到琴的共鸣箱中去,它的位置也至关重要。琴马必须与指板保持一定高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声音。它的高度一般是:左脚马至顶端为 29 毫米,G 弦距指板高度为 5 毫米;右脚马至顶端为 26 毫米,E 弦距指板高度为 25 毫米。琴的面板弧度小,宜用高脚马,琴的面板弧度大,宜用低琴马。琴马调试主要是前后移动,向前则音量大而噪,向后则音量小而闷,不前不后,声音不噪不闷最相宜。调试时,以空弦音定准后,试拉几个小时待其稳定,如果空弦音明亮饱满,所有音位均较理想,就可以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如某音暗淡,某音刺耳,或调试时很好,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这时不宜大动,可再做小的移动,或用指头叩击背板音柱位置,

10、使其感受击打振动的力量,也可获得声音的改善。总之,每把琴通过调整,都可能找到相对好听的声音,这是绝对无须怀疑的事。二、改进拉奏者的不良习惯和错误的指压和弓压。不良习惯有种种,这和上面提到的音不准都有连带关系,也影响到发声。改进办法:一是用弓时要明确,琴声是通过弓和弦的摩擦而得,绝不是用硬压的办法把声音压出来,更不是击打出来。弓的运行要形成规范,不要老是靠近琴马部位,调整运弓的接触,有助于音乐表现。二是指压要轻,指面触弦要宽,按弦一碰就走,保留时也要轻,绝对不可按死,或过分用力压弦。三是两手配合要放松,轻松自如才能拉出好的声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否则时紧时松,明知故犯,那是不解决问题

11、的。三、怎样鉴别声音的好坏:以空弦音的振动为基准,加了指头也要有空弦音振动的感觉,因为空弦音的振动状况最理想,加了指头要影响振动,但指压正确也会获得如空弦一样的效果,声音自然好听。获得能引起泛音列的共振。同时,泛音及人工泛音均明亮清晰。运弓时十分协调轻松,无须强制拉出声音,没有勉强的感觉。这样,自己拉得舒服,别人听着悦耳,越拉越想拉,越拉越顺手,越拉越有信心,这种感觉就是难能可贵的了。反之,就要停下来找找原因。为什么声音沉闷或尖锐?为什么拉一会就不想拉了?除了生理因素外,大多是由于发声不好造成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一时意识不到声音的好坏,但做为教师就有责任提醒,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

12、奏出优美的声音,这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不能不引起特别的注意。否则,纵然有些孩子越拉越深了,可听起来却是一串串毫无生气、僵死刺耳的声音,那是多么可悲呢?综上所述,个人以为,家长们的苦心和孩子们的实际,一定要想深想透,慎重再慎重。如果真的要学下去,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好教师则十分关键。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学。本人曾师从名家学琴多年,后因政治迫害去农场改造,于是也就断送了拉琴的生涯,故而深知这一行当的艰难。请相信我的劝告和提醒,凡事以可为而为之,千万不要抱有侥幸与幻想,浪费了精力和时间,也误了孩子们的青春和前程。(原文发表在江苏音乐家协会音乐通讯上)什么是“音乐脑”?科学家经研究得知

13、一般人对音乐的反应,大多是用右脑,所以右脑又被称为“音乐脑” 。但是,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也有例外情况。如欧洲人和亚洲人,对音乐的感受就不一样。西洋音乐中,小提琴、钢琴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对于欧亚两洲的听众来说,都是右脑反应;而在日本音乐中,三味弦演奏的乐曲,对于欧亚两洲的听众来说,就大大不同了。西方人仍用右脑反应,日本人则由左脑反应了。这种脑功能的差异,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和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观念有关。一般说,右脑重整体感受,从全局出发,与感性器官相互作用,对音乐极为敏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而左脑则比较冷静客观,多从理性思考人手,重视逻辑推理,与思维、记忆、判断等紧密相连。这种大体的分工

14、和区别,在对音乐的反应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用右脑接受者,比较普遍,他们的感受是动听、动容、兴奋、快乐、忧伤、忧郁等等,用左脑接受者,比较少些,他们的感受是弦外之音所引起的静思,不在乎音乐的印象如何,常常以深沉、深刻去寻求满足。我国的古代乐器七弦琴,其所表现的音乐,也比较特殊,从历代记载看,也有反应上不同的记述,可见文化渊源不同,对音乐的反应,也有区别。正因为用右脑感受音乐的比较普遍,所以音乐脑的说法也就成立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音乐脑,就排斥左脑介入,其实,更多情况应是左右脑协同反应的结果,只不过有主次或强弱之分罢了。同样道理,不懂音乐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不发达,而是由于社会经历、文

15、化教养、职业分工、审美经验、甚至年龄关系,均会出现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同样是音乐爱好者,爱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爱好歌曲,有的爱好器乐曲,器乐曲又可分出种种不同形式;还有的偏爱古典音乐,也有的偏爱现代音乐;老一代人往往很难接受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喜欢听音乐却无法解说何以喜欢音乐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有关“音乐脑”的提法和说法,必须从实践中去认识,不要片面去理解“音乐脑”对于人的作用,因为它不能说明具有“音乐脑”和不具有“音乐脑” ,就一定是谁的人脑发达与否。 (原文发表在盐城文化报7 期四版)音乐特殊的健身良药唱歌可使肺部扩张,胸部肌肉兴奋,肺活量加大,改善呼吸系统的新陈代谢,使肌肉得到锻炼;拉小

16、提琴因指尖触弦,双臂交互运动可使中枢神经得到锻炼,胸部脂肪层变薄,头脑清醒,动作灵敏;弹钢琴时十指滚动,全身投入,加之速度,节律和声部旋律的快速变化,可强化人体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快大脑皮层出现新的兴奋灶,从而改善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兴奋皮质区域得到休息。因此,大凡在生话中学会用歌声或乐器表现音乐情绪的人,应该说,他们早就获得了特殊的健身良药,能够抵御疾病的侵扰。至少说,这些常年与音乐为伴的人们,他们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生理、心理状态上,要比一般人强得多。鉴于此,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音乐确实可以治病。在国外音乐疗法已很普及,受到社会的重视;音乐处方也时有验证。如古典音乐在治疗心理疾病上成绩突出;现代音乐在治疗忧郁症上也有明显效果。此外,音乐对美化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产活动和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愿我们都能多和音乐交往,因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美的表现形式,而且它还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特殊的健身良药” 。 (原文发表于浙江生活与健康1996 年 7 月 30 日二版 )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