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024252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导教师:乔春雷 作者:利娜摘要:鲁迅正是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将,他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鲁迅立足于“为人生”的创作追求,致力于“为人生”的创作实践。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客观地、真实地描写了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图景,以其深广的忧愤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揭露了国民性。他的小说在五四文学运动中树立了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观照人生、以文艺改良社会的旗帜。关键词:鲁迅小说 现实主义精神 为人生 批判性鲁迅的呐喊 、 彷徨辑录了他创作于 1918 年到 1926 年之间的中短篇小说,这个时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2、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学思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此时文坛上现实主义又被通称为写实主义,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一批积极关注社会民生、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民族存亡的危机感,以及唤醒民众责任感的作家,都纷纷形成了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认知世界、把握社会、反映人生的“自觉” 。鲁迅正是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将,他的小说也体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就是用一种正视现实的创作精神如实反映社会人生。鲁迅曾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过,不过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可以这么说,鲁迅之所以走上文艺的道路,并且选择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当时是抱着社会功利的态度,用小说作为启蒙国人蒙昧思想的武器

3、的。当然在深入解读他的小说之前,还可以参看他同期的其他文学作品。鲁迅在序中说过:“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 ” 我们仔细研读鲁迅早期的作品,便可以看出他留日期间思想的转变。鲁迅在青年时代也曾做过美满的梦,先前是想在日本医学专门学校里卒业后归国,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正是这一时期,在学医的这一阶段,无聊的看客出现了,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着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

4、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精神。 ”应该说,鲁迅是怀着悲凉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这也促使鲁迅做了“弃医从文”的决定,成为了鲁迅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意识到要改造社会,必先改造国民,要改造国民,必先改造其思想。在创作小说之初,鲁迅是抱着“启蒙主义” ,以“改良人生”为目的的,因此他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可以看出“为人生”的创作是他小说创作的理念,也是他的创作追求。在他看来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消闲”的新式别号而已。确立了这样的创作基点,鲁迅开始了“为人生”的创作实践,这样的创作实践是他终生一以贯之

5、,也是他作品的根。所以即使是“从历史神话中取一点因由而点染成篇的故事新编 ,也是借古喻今,有着浓浓的现实感,这里的现实感,自然是与鲁迅处在同一空间与时间维度下的现实感。我们知道现实主义文学有几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注重对现实客观的、真实的描写;二是强调典型环境里典型形象的塑造;三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首先关于客观的、真实的描写现实这一点,在鲁迅的论睁了眼看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以说正是表达了他的文学价值观念:“倘以瞒骗的心,瞒骗的嘴,则无论说 A 和 O,或 Y 和 S,一样是虚假的。 ”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在鲁迅的观念之中,没有“新”与“旧” 、 “现在”与“传统”的简单对立,他强调的是“真的、真实与

6、真诚的文学”与“假的、瞒和骗的文学”之间的不同价值。所以他大声疾呼“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之所以发起这样的呼吁,正是针对文艺的“瞒”与“骗” ,文艺的“瞒”与“骗”是因为文艺家们不敢正视现实的结果,于是面对社会的不幸和悲剧,就只好“瞒”与“骗” ,他们巧滑地编着才子佳人的好姻缘、兰桂齐芳的好结局。因为这样的“瞒”与“骗”没有打破国民的好梦,于是大家互相“瞒”与“骗” ,谁也不愿意去挑破虚假的面纱,因为怕看到真实的情状会恢复痛苦的知觉,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

7、,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所以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 试想一下,如果永远用“瞒”与“骗”的伎俩,也永不愿走出“瞒”与“骗”的大泽,那么文艺如何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光?“为人生”的写作实践首先体现在鲁迅本着真诚、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描写“病态的社会” ,他的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我认为这里的“病”不是说肉体,而是说精神的“病” ,这里的“态”是指一种生存的状态,是指一种由“病”而生的畸态。鲁迅自己也承认,这是一种残酷的写作,我们知道鲁迅曾经是学医的,这个时候他像一个医师一样手持解剖刀,一刀一刀地深入腠理地划开了国人“做戏的假面”

8、 ,直“撄人心” ,掘出“病灶” 。 “病灶”是什么呢?鲁迅终于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上字是吃人 。 ” 原来, “仁义道德”是一把软刀子,杀人于无形,吃人于无形。鲁迅写于 1925 年的灯下漫笔有了更犀利的见解,他引了左传中的一段话,说出了古人的良法美意:“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 所以他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9、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 所以就有了病态的社会环境, “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 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于是他又呐喊: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为人生”写作实践其次体现在他小说中“典型环境里典型形象的塑造” 。这与他所说的“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是一脉相承的。鲁迅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那个病态的社会,典型形象正是不幸的人们,也是他最关注的弱者群体,体现了他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幼者、妇女

10、和农民三类形象。鲁迅小说不但成功刻画了一群个性化的典型人物,而且更是刻画出了人物“灵魂的深” 。鲁迅认为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所谓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直接造成了在封建社会环境里,幼者和妇女都必然是弱者。关于对待幼者、妇女的态度,他在多篇杂文中都有所提及,有些观念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独特的民族反省。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 ,他正是意识到了“现在”的孩子必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如何对待孩子,是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的。我认为这是狂人日记除“吃人”之外最具启示性的呐喊。之后他又在随感录四十中说到“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

11、们所有的单是人之子,是儿媳妇与儿媳之夫,不能献出于人类之前。旧帐召唤何勾销?我说, 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 这里的东方发白,是说已经是新世纪了,已经有了新的曙光了,因循守旧是不行,需要“人之子” 。到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他的这种父子观就更明晰了“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地解放。 ” 但是鲁迅这里的“父母”不是守旧的父母,而是“觉醒”的父母,就是应该本着进化、延续生命的义务去产生下一代,怀着真正的“爱” 、利他的、牺牲的心态去教育子女,就应该把子女完全从二十四孝图所刻画的那样畸形的所谓的孝道中解放出来,于是鲁迅再次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

12、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小说肥皂中的四铭正是那一类不觉醒的父亲,其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非常的有趣:“招儿带翻了饭碗了,菜汤流得小半桌。四铭尽量的睁大了细眼睛瞪着看得她要哭,这才收回眼光,伸筷自去夹那早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去。可是菜心已经不见了,他左右一瞥,就发见学程刚刚夹着塞进他张得很大的嘴里去,他于是只好无聊的吃了一筷黄菜叶。 学程, 他看着他的脸说, 那一句查出了没有?那一句?那还没有。 哼,你看,也没有学问,也不懂道理,单知道吃!学学那个孝女罢,做了乞丐,还是一味孝顺祖母,自己情愿饿肚子。但是你们这些学生那里知道这些,肆

13、无忌惮,将来只好像那光棍。 ”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当时很多父亲中的一个,他们认为女子是不能进学堂的, “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 女孩子,念什么书?九公公先前这样说,反对女学的时候,我还攻击他呢;可是现在看起来,究竟是老年人的话对。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的了,她们却还要剪头发。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 ”这便是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 “妇者服也”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谈了他的道德观念:“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今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

14、,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鲁迅对所谓的节烈观,多妻主义是深恶痛绝之的,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于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 ,于是他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我认为他所说的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是说应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女子也不例外,应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也应具有被尊重、被关爱的权利。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不幸的典型” ,在她身上集中反应了封建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多重压迫, “吃人”的“仁义道德” ,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了一个人。小说中有一段话我认为非常重要就是祥林嫂死后鲁镇人们的反应,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

15、里谈话,仿佛讨论什么事似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是一个谬种! ” 鲁四老爷口中的“谬种”就是祥林嫂,他认为祥林嫂死得不是日子,认为临近“祝福”死是不吉祥的,这是鲁四老爷的反应,再来看和祥林嫂同属劳苦大众的短工,也是淡然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在小说中有一段文字极其的阴冷:“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的干干净净了。 ” 人非但没有获得做人的资格和生存

16、的价值,连死也被别人看得漠然,周围的人只是赏鉴着祥林嫂的痛苦,他们其实也是苦的,然而却在品尝她的苦痛中得到一种宽慰和释放。鲁迅把触笔一直延伸到了人的灵魂深处,他也终于找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祥林嫂, “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除了幼者和妇女,还有一类“不幸的人”也是鲁迅关注的,那就是农民,应该说农民题材也是五四文学重要的题材之一。但很多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 、 秋收 、残冬 ,而鲁迅的阿 Q 正传 、 故乡 、 风波里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了农民的生存状态上。对于鲁迅来说,他更关注的是“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 ,或者说是弱者的生存状态,他曾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漫饱,三要发展。苟且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