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述题》》的《《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75335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论述题》》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论述题》》的《《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使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理论指导。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

2、基础和实践基础。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P8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英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3、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法国)昂利圣西门 沙尔傅里叶 罗伯特欧文 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 这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3 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

4、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显示”,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

5、物质观 P30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

6、人的意识所反映。 5 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3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 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P40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

7、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有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7 如何理解新事物 P41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

8、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是核心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 简述理性认识的内涵与特征 P68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9 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P6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是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有钱这道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二是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

10、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10 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

11、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的活动的思想动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下两点,一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12、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前提。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好想吃冰棍,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

13、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12 如何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P132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普通人物与历史人物,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人物”;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