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74088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复习提纲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 。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 。兴指“感发意志” ,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 ,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3)文学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二、庄子的文学观(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 、 “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 “心斋” 、 “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 “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 、 “素朴”

3、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 、 “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 、 “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庄子提倡“得意” 、 “忘言

4、”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三、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1)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

5、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2(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6、。(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五、 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1) 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强调“立言”的重要性。(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提出“文气说” ,认为“文以气为主” 。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

7、不同风格。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4)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六、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2) 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

8、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七、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1) “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 、 征圣 、 宗经 、正纬 、 辨骚五篇。(2) 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3) “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

9、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 ,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1) 文心雕龙有 20 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 34 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

10、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情”与“采” (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主线,论及艺术构思、风格的形成、风骨的铸造、作品的篇章结构、熔意裁辞以及表现手法与技巧、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1) “情”与“采”的关系即内

11、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3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 ,应该“为情而造文” ,而反对“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2)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

12、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点,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来提高想象力。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有三:突发性,兴奋性,暂时性。想象活动遵循思意辞的规律进行。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题,这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但都可以写出佳作。(3)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

13、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另有定势篇,是着重论述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时序篇则论述了时代风格,文体论各篇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殊风格。综合来说,刘勰文心雕龙建立了相当完备而丰富的风格学理论。(4)风骨论。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

14、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 )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 、 “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通变论。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

15、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 ,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十、 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1)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有

16、才略 、 知音 、 时序 、 程器 、 物色等,既有批评鉴赏理论,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家受自然感发,但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3)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见于知音篇。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4(4)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